《黄帝内经》中的天文历法知识 《黄帝内经》中的天文历法知识有哪些
「不再生病的健康管理术」徐世杰精讲《黄帝内经》《黄帝内经》中的天文历法知识 《黄帝内经》中的天文历法知识有哪些
《黄帝内经》蕴涵有较为丰富的古天文学、历法学内容,并运用天文历法学知识说明医学原理、建构医学体系。
一、宇宙结构说我国古代的宇宙结构学说,主要有盖天说、浑天说和宣夜说三种。第一,盖天说,始于西周前期,主要记载于《周髀算经》。该说认为宇宙天地的构形是天圆地方,天形如张盖,顶八万里而向四周下垂,日、月、五星在天穹上随天旋转;天如同一磨盘,被推着左转(从东向南向西),日、月、五星在“天”这个左转的磨盘上右转(从西向南向东);天穹象一个斗笠,大地象一个倒扣着的盘子,北极是天的最高点,四周下垂;天穹上有日月星辰交替出没,在大地上产生昼夜的变化,昼夜变化是因为太阳早上从阳中出,而夜晚入于阴中。
第二,浑天说,始于战国时期,主要记载于东汉张衡的《浑天仪注》。该说认为:天是一椭圆的球,象一个鸡蛋。其中一半贮有水,圆形的地球浮在水面上,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中空的圆球如车轱般旋转,日、月、星辰附着在圆球的内壳上运行。周旋无终,其形浑浑。
第三,宣夜说,始于战国时代,主要记载于《晋书?天文志》,认为天既不是一个蛋壳,也不是一个苍穹或圆面,而是无边无涯的空间,空间充满了气,日月星辰飘浮在气中,它们的运动受到气的制约,气的作用和运动不是任意的,而是有一定规则的。
对于宇宙的结构,《内经》中有盖天说、浑天说和宣夜说的描述。《灵枢?邪客》说:“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含有盖天说思想。《素问?五运行大论》说:“帝曰:地之为下,否乎?岐伯曰:地为人之下,太虚之中者也。帝曰:冯乎?岐伯曰:大气举之也。”认为大地悬浮于宇宙之中,但不是凭借水的作用托浮,而是依靠大气的力量支撑。反映浑天说思想,又含有宣夜说的成分。《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有盖天说的成分,但主要是强调“气”的作用,因而含有宣夜说思想。可以说《内经》的宇宙结构观主要是浑天说与宣夜说。
二、天球宇宙观
《内经》的天球思想与浑天说、宣夜说的宇宙观思想有密切关系。
中国天文学家假想天球上存在一些点和圈,把地球轴线无限延长的线与天球的交点称天极,其中在北方上空与天球的交点称北天极;地球赤道无限延长的平面与天球相交的大圆圈称天赤道;地球公转轨道平面无限延长与天球相交的大圆圈称黄道;地平面与天球相交的大圆圈称地平圈。天赤道从东向西划分为十二个方位,以十二地支标记,称十二辰。十二辰以正北为子,向东、向南、向西依次是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正北为子,正东为卯,正南为午,正西为酉。《灵枢?卫气行》所说的“子午为经,卯酉为纬”即指此而言。天球上有了这些基本的点和圈,天体的视位置和视运动才能够得到精确的表述。
《内经》认为天球是一个以地球为中心的球形天空,这个天球不是宇宙的界限,但是它的“存在”对于观察天体的视位置和视运动客观上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天文背景。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和公转,《内经》所涉及的天体在天球上呈现现出两类运动:天球的周年视运动,其中二十八宿在赤黄道带、北斗七星在恒显圈内自东向西左旋,日月五星在黄道自西向东右旋;全部天体的周日视运动,自东向西左旋。
(一)日月
对于日、月和五星的运动,《素问?天元纪大论》表述为“七曜周旋”的形式。七曜,即日、月和五星。
七曜周旋,是指古人站在地球上所见到日、月、五星等天体在黄道上的视运动。太阳的视运动有周日视运动和周年视运动两种。太阳的周日视运动自东向南向西左旋,太阳的周年视运动自西向南向东右旋。《内经》对太阳视运动的描述是和昼夜四时相联系的,例如《灵枢?卫气行》所说的“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是说太阳的周日视运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的“天有八纪”,是指太阳的周年视运动中,太阳在黄道上的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不同的位置而言。
月亮在空中的周期运动有两种,一种是月相的朔弦望晦变化,称朔望月周期;另一种是月球在恒星背景中的位置变化,即月球绕地球公转一周的运动,称恒星月周期。对于朔望月,《素问?八正神明论》提到“月始生”、“月廓满”、“月廓空”的月相盈亏盛衰变化。《灵枢?岁露》说:“故月满则海水西盛”、“月廓空则海水东盛”,已经认识到月亮是引起潮汐的主要因素。对于朔望月周期,《内经》没有明确论及,但《素问?六节藏象论》有“大小月”的记载。对于恒星月周期,《素问?六节藏象论》仅仅提供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有奇焉”的数据。“月行十三度有奇”,即月亮每日在周天运行的度数。《内经》以周天为365 1/4度,每日行13 7/19度,则恒星月周期应该是365 1/4÷13 7/19=27.32天。
(二)五星
五星指金、木、水、火、土五星,《内经》又称太白、岁星、辰星、荧惑、镇星。五星的视运动指观察者从地球上观察行星在天球上的位置移动。《素问?气交变大论》论述了五星的视运动,认识到行星的视运动有徐、疾、逆、顺、留、守的运动变化规律,有“以道留久,逆守而小”、“以道而去,去而速来,曲而过之”、“久留而环,或离或附”三种运动轨迹,还论述了五星的亮度与颜色的变化,认为五星在运动轨迹的各个位置上,亮度和大小有着不同的变化,尤其是地外行星在冲前后,也就是逆行时,往往显得最亮。
(三)北斗星
北斗星由北方天空恒显圈内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七颗较亮的恒星组成,古人用假想的线把它们连接起来,象酒斗的形状,所以称为北斗。其中天枢、天璇、天玑、天权四星组成斗身,叫斗魁,又称璇玑;玉衡、开阳、摇光三星组成斗柄,叫斗杓,又称玉衡。天枢、天璇两星之间划一条连线并延长五倍处,便是北极星,北极星又称“北辰”,是北方的标志。北极星居中,北斗星自东向西运转于外,旋指十二辰。北斗星主要用来指示方向,确定时节。
《内经》中多处提到北斗星和北极星的名称。《灵枢?九宫八风》有“太一”、“招摇”的记载,“太一”即指北极星,“招摇”指北斗星的斗柄。《素问?天元纪大论》还有“九星悬朗”的说法。公元前二千年前,北斗星靠近北极,北斗七星连同斗柄延伸下去的玄戈(牧夫座λ)、招摇(天龙座λ)都在恒显圈内,故称“九星悬朗”。《内经》还有北斗星围绕北极星回转不息的描述,如《灵枢?九宫八风》叙述了“太一”依次移居九宫,实际上说明北斗星围绕北极星回转不息,旋指十二辰的运动。
(四)二十八宿
古天文学为了观测日、月、五星的运行确认了二十八群恒星标志,称为二十八宿。二十八宿不仅和四象结合,并且和五色、五方、五行相结合,东方苍龙,包括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南方朱雀,包括井、鬼、柳、星、张、翼、轸七宿;西方白虎,包括奎、娄、胃、昴、毕、觜、参七宿;北方玄武,包括斗、牛、女、虚、危、室、壁七宿。《内经》中已有记载。《灵枢?卫气行》说:“天周二十八宿而一面七星,四七二十八星,房昴为纬,虚张为经。”二十八宿的划分,主要是以土星的视运动作为依据的。
《素问?八正神明论》说:“星辰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这个“制日月之行”的星辰就是分布在赤黄道上的恒星群。此外,又根据木星12年一周天,每年行经一次,在赤黄道上自西向东把二十八宿重新划归为十二次。十二次的名称是星纪、玄枵、 訾、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折木。十二次是以牛宿所在的星纪作为首次。十二次与二十八宿具有对应的关系。此外,二十四节气与十二次的形成有着渊源的关系,二十四节气产生于十二次。
三、历法体系
把年、月、日、时等计时单位按照一定的法则进行编排以便记录和计算较长的时间序列,这种法则叫历法。年、月、日等时间需要借助天体的运动测定,而天体的运动只有在恒星的背景上才能被显现出来。制定历法也必须以恒星背景作为时间标尺。为了提供太阳运行的准确标尺,古天文学又把十二次与二十八宿的具体星象分开,按照木星实际运行的度数将天球赤黄道带自西向东划分为十二次。从按具体星象区划天空上升到按无形的标志点均匀区划天空,于是抽象的天度和十二次开始具有时间标尺的作用,并使年、月、日的计算进入量化的阶段。至此,观象授时退出历史舞台,历法的时代真正到来。
古人以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日”,以月相变化的周期为一“月”(现代叫做朔望月),以寒来暑往的周期亦即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为一“年”(现代叫做太阳年)。以朔望月为单位的历法是“阴历”,以太阳年为单位的历法是“阳历”。我国古代的历法不是纯阴历,而是阴阳合历。我国夏代已产生天干十进制记日法,殷商已使用干支记日法、朔望记月法,战国有古六历(古四分历),西汉有太初历、三统历,东汉有四分历(后汉四分历)四分历以一回归年等于365 1/4日,因岁余四分之一日而得名。四分历又用朔望月来定月,用闰月的办法使年的平均长度接近回归年,兼有阴历月和回归年双重性质,属于阴阳合历。以岁实(也叫岁周,相当于回归年)为365 1/4日,朔策(也叫朔实,相当于朔望月)为29 499/940日,岁余1/4日,通过置闰月调整岁实与朔策的长度,是一种既重视月相盈亏,又照顾二十四节气,年、月、日均依据天象的历法。《内经》实行的也是四分历,实际采用岁实为365 1/4日的数据。其中的太阳历又有二十四节气与气候、物变化相符,以表示一年之中生物的生化节律。《内经》的历法不仅具有岁实1/4这个斗分,而且是以建寅为正,与《历术甲子篇》的四分法一脉相承。
值得重视的是,《内经》采用四分历,并独创发明了“五运六气历”。“五运六气历”也属于阴阳合历,以天干地支作为运算符号进行推演,阐明六十甲子年中天度、气数、气候、物候、疾病变化与防治规律,从时空角度反映天地人的统一。《内经》运气历采用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相配以记年、月、日、时的方法,以十天干配合五运推算每年的岁运,以十二地支配合六气推算每年的岁气,并根据年干支推算六十年天时气候变化及其对人体生命活动的影响。
五运六气历划分的原则是“分则气分,至则气至”,表示气数与天度相对应。五运六气历将一年分为六步,也称六气。每一步气占二十四节气中的四个节气。每年的六步气是:第一步气始于大寒,历经立春、雨水、惊蛰;第二步气始于春分,历经清明、谷雨、立夏;第三步气始于小满,历经芒种、夏至、小暑;第四步气始于大暑,历经立秋、处暑、白露;第五步气始于秋分,历经寒露、霜降、立冬;第六步气始于小雪,历经大雪、冬至、小寒。然后又进入次年第一步气大寒。由上述六步气中二十四节气的分布可以看出,各步气的起始点均为中气,第二和第五步气正是春分和秋分。春分是第一步气与第二步气的分界,秋分是第四步气与第五步气的分界。如果将第一步气至第三步气看作上半年,第四步气至第六步气看作下半年,则第二步气和第五步气分别为上半年和下半年的中间,春分和秋分二分点就分别是上半年和下半年的分界线,这叫做“分则气分”。二十四节在六步气的分布中上半年阳气当令时,阳气鼎盛的极点是夏至;下半年阴气当令时,阴气鼎盛的极点是冬至。夏至和冬至分别为阴气生长和阳气生长的起点,说明“至”是阴阳气到了极点。这叫做“至则气至”。至点不在第三步气和第六步气的最后,而居于中间,这表示了这两步气是阴阳二气由小至极而又返还的标志点。
五运六气历的每一步气占四个节气的长度,大约是60天,其所以取大率六十天的理由是与六十干支有一种对应关系。《素问?六节藏象论》中说:“天以六六为节,地以九九制会。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复而终岁,三百六十日法也。”实际上是将太阳在天球上的视运行转化为气的运行,气的运行按《周易?系辞传》所说“变动不居,周流六虚”分为六步。
本文为:《黄帝内经》中的天文历法知识有哪些敬请参考,关注妈咪课堂获取更多皇帝内经相关知识及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