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黄帝内经体现了什么原则
「不再生病的健康管理术」徐世杰精讲《黄帝内经》中医黄帝内经体现了什么原则
道法自然,这是中国人非常熟悉的一个词,其中蕴含的道家思想,对于健康养生同样适用。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黄帝内经》里的这句话,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知万物者,谓之天子。天有阴阳,人有十二节;天有寒暑,人有虚实。能经天地阴阳之化者,不失四时。"
人是随着四时生长收藏的规律而活的,如能适应四时变迁,则自然界的一切,都能成为他生命的源泉。所以天有阴阳消长变化,人有十二经脉与之相应;天有气候寒暑的变化,人有虚实盛衰与之相应;顺应天地阴阳变化,不违背四时规律,是保养身体的首要原则。
那么,关于顺应自然,具体该怎么做呢?中医黄帝内经体现了什么原则呢?
其实《黄帝内经》中,开篇就回答了这个问题。"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先说顺应自然,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
中医黄帝内经体现了什么原则一、"因天之序":按每天不同时辰的规律来生活
养生,其实最重要的就是养阳气,阳气推动着人体所有生命活动的运转。《素问·生气通天论》讲到:"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则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
"平旦人气生",平旦指清晨3~5点,也就是五更。人的阳气在五更天生长,5点以后,我们就可以起床了。有的年轻人,即使晚上没熬夜,但早上还是起不了床,其实就是阳气不足的表现。而一部分老年人相反,半夜就醒来了,然后睡不着,天不亮就出门晨练,这也是不利健康的。
太早晨练,由于经过一夜睡眠,气血流动慢,心脏跳动的力量不强,容易发生心脏骤停,所以我们经常看到老人晨练猝死的新闻。
最佳的锻炼时间,是早晨太阳升起后,这时候自然界阳气升发,锻炼时可以由慢到快,如果是老年人,要避免剧烈运动。
"日中而阳气隆",中午时分,阳气最旺,这时候也是人体气血最旺盛的时候,午餐可以吃得丰盛些。
稍事休息后,应该睡一个午觉。中医养生学上,非常强调子午觉,每天子时和午时要入睡,主要原则是"子时大睡,午时小憩",所以午觉睡半小时左右即可。
子时是指晚上11点~1点,此时阴气最盛,阳气衰弱;午时是指中午11时至下午13时,此时阳气最盛,阴气衰弱。祖国医学认为,子时和午时都是阴阳交替之时,也是人体经气"合阴"与"合阳"的时候,睡好子午觉,有利于人体养阴、养阳。阴阳平衡,是身体的最佳状态。
"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太阳下山,气门关闭,这个时辰叫日入。日入指的是17~19点的酉时,又叫日落、傍晚。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时候阳气内收,我们就不要再活动筋骨了,也不应该再加班,思考各种问题。用《黄帝内经》的话说,叫"不妄作劳",但很遗憾,现代人好像都很喜欢夜生活,要么加班,要么熬夜,要么聚会狂欢,这就是"以妄为常",对身体肯定不利。所以晚上应该尽量让身体静下来,放松地休息,以使身体得到恢复。
因为日落后阳气虚衰,气血也相对较弱,所以晚饭应该少吃,不然会给脾胃带来很大的负担。
现在大家应该明白每天养生的秘诀了吧?其实很简单,就是跟着太阳走。
中医黄帝内经体现了什么原则二、"因时之序":按四季不同特点来养生
上面我们谈的是一天中怎么养生,现在我们讲一年中怎么养生。
中医有个说法,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为什么呢?
春天是生发季节,万物复苏,而肝脏也喜欢生发,在春季功能比较活跃。很多慢性肝病患者在此季节都有反映,春天肝功能容易波动、升高,人的情绪易激动,而且症状也比较明显。
肝主疏泄,喜欢畅达,如果你总是伤春悲秋,肝气郁结,那不只是心情低落这么简单,还可能导致乳腺增生、痛经、子宫肌瘤、头痛等问题。
这时候你该怎么养肝呢?睡好觉,养肝血;多郊游,疏发肝气;调节情绪,保持心境平和;注意休息,不要过于劳心劳力;节制饮食,多吃时令果蔬……
夏天为什么要养心呢?因为暑热,湿气重,人容易烦躁不安,这时候就自然要养心为重。健脾祛湿,清热解暑,饮食清淡,少吃油腻……
现在秋季到了,秋季的特点是收敛。阳气渐渐减少,阴气慢慢增加,万物肃杀。这气候干燥,而肺是个"娇嫩"的器官,最容易受伤害。因此,秋天养肺是重点。正所谓"忧伤肺",我们要让自己心境保持平和,精神安定,还要多喝水,补充身体水分,少食辛辣,减少刺激。
到了冬天呢,气候寒冷,万物收藏,最易耗损肾的阳气,所以冬季要养肾。这时节应该早睡晚起,以顺应昼短夜长的冬天。减少活动,注意静养,适当温补,还可利用艾灸等中医调理方法,驱寒补阳。
顺应自然,与中医文化中"和"的思想不谋而合。
这个"和",可以理解为和谐。跟大自然和,跟社会和,跟人和,跟自己的身心和。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身体自然能保持健康。
养生还要调和情志——中医黄帝内经体现了什么原则
说起养生,多数人往往只重视药物、饮食、运动等方面的调理,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调和情志。
情志,即七情:喜、怒、忧、思、悲、惊、恐。情志归五脏,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要想五脏功能好,就得保持良好的情绪。
当然,人非圣贤,谁都难免产生各种各样的不良情绪,但是我们要善于控制和调节它,及时地加以消释和排除,从而使我们免受或少受不良情绪的刺激和危害。
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是最好的呢?《黄帝内经》里已经明示了:恬淡虚无,精神内守。通俗点说,就是保持内心宁静。
《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到:"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欲望太多,私心太重,不免斤斤计较,患得患失,常处于愤怒、忧郁、悲伤、失望等情绪变化之中,日久必会扰动心神,破坏心神的清静,影响健康。
自古以来,养生都强调"心理平衡"。一个"平"字,强调的就是
不偏不倚,平和看待世界,使内心协调。
如何做到心理平衡呢,给大家几个小建议:
1、正确看待自己。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每个人都有优缺点,不妄自菲薄,也别狂妄自大。
2、正确对待事情。做一件事的过程中,全力以赴;但对事情的结果,坦然对待。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3、把握三种快乐。顺境时助人为乐,逆境时自得其乐,平时知足常乐。
当然,什么事都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要真正做到"调和情志",还需要大家在生活中多多修行。
中医黄帝内经体现了什么原则? 对于黄帝内经》多数人的顾虑是,《黄帝内经》一直是一本“我想读,但又读不懂“的经典:
我没学过中医,能看懂《黄帝内经》吗?
如何才能做到翻译和解读是否准确?
原文的阴阳五行等传统理论,如何全面、准确理解?
作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如何用到日常的中医学层面的解读?
.......
这一次,中医科学院博导徐世杰融合30余年从医经验解读《黄帝内经》。
相信,无论你是什么身份,什么职业,都能在其中,得到受益终身的体会。
同时,除了书本身,他还会普及遇到的各种知识,如低龄女性如何养颜、产后女性如何护理,高龄女性如何预知癌症……
所以今天,有书有幸邀请到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西医结合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徐文杰,为大家做最专业、最接地气的解读。
这是一套简单、有效、治本的养生方法论。
每节课程10分钟,通过深入浅出的内容讲解,让我们迅速掌握养生重点;
这是一套系统的节气养生课。
它教我们顺应自然界的变化,根据二十四节气的不同特点,及时调整保养方法;
这还是一套适合全家人听的健康养生课。点击试听:「不再生病的健康管理术」徐世杰精讲《黄帝内经》
徐文杰导师从中医的角度出发,教会我们自查身体健康状况,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养生方式。
中医黄帝内经体现了什么原则敬请参考,关注米粒妈咪课堂获取更多健康养生黄帝内经资料及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