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发脾气,这位妈妈一个动作就搞定了!

144
作者 树友amq32j 米粒妈咪课堂  ← 点击红色字,关注公众号
2018-08-02 14:23 字数 6805 阅读 815评论 0
彭凯平 · 情绪管理:心理学家的30个锦囊

你会和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吗?孩子发脾气你会怎么处理呢?家长的教育跟孩子的性格形成有很大的关系,孩子发脾气,这位妈妈一个动作就搞定了!

我全程怀揣迷妹般的崇拜之情,仔仔细细看完这个视频。讲真,这样的老公我就不做指望了,这样的爸爸在哪儿,能不能给我来一打?

沟通的整个过程,这个爸爸都蹲着直视女儿,情绪稳定地跟女儿说话。他教女儿如何与情绪共处,告诉孩子:你可以生气可以发脾气,对孩子说“我尊重你和你的感受”,向孩子确认“无论怎样,你都是被爱着的”。

可以说,这个视频向我们完美地演绎了到底什么叫“共情与接纳孩子”。

关于共情和接纳,我们讲过很多,不过我发现,真正搞明白的家长其实不多。记得一位妈妈曾经这样问:

你教我共情和接纳孩子,可我用到女儿身上,根本不管用啊?!半天了她还是止不住地哭,我都要疯了!

仅仅从这个描述就能判断,她其实用了个假的共情和接纳。因为如果接纳和共情的目的是为了止哭,那它从头上就错了。

当你对孩子说:好了,我知道你很生气了,快别难过了,快别哭了,快不要大喊大叫了……这看上去像共情和接纳,实际上却是想要赶紧把孩子带离他当下的情绪,不给他生气、难过和愤怒的机会。然而,孩子只有先拥有体验负面情绪的机会,才有可能真正和负面情绪和解呀。

所以,上面视频中的爸爸最厉害的在于:

他没有否定,没有制止和逃离,而是正视孩子的情绪。他的每句话都在清晰地告诉孩子:

我知道你生气了,你难过了,你很委屈,你很愤怒。

既然你想哭,那么就哭吧。

既然你很愤怒,那么就吼出来吧。

总之,你可以有眼泪,你可以在你的伤心里,在你的难过里,待上那么一会儿。

无论如何,我都陪着你。

游戏

共情和接纳,当然也能够通过游戏很好地表达出来。这招很适用低幼的宝宝。

比如,下面这个亲子游戏,就非常棒地演示了什么叫共情和接纳。

一个3岁的小男孩,正处于脾气非常急躁的年纪,只要得不到满足就会各种情绪失控。这一天,爸爸妈妈带他出门玩,可是车子尚在半道上,他突然情绪就上来了,非要他的铠甲勇士,一个他很喜欢的玩具。根本不可能掉转头回去,那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妈妈试了讲道理,试了拿手头上能找到的别的好玩的转移注意力,都不行。孩子甚至越闹越凶了。

这个时候,妈妈忽然灵机一动,说,嘘,你的铠甲勇士好像听见你特别特别想他,所以朝着我们飞过来了!

这话说完,小家伙虽然还在抽泣,但小脑袋还是忍不住转了过来。只见妈妈模仿成一个战士的样子,假扮成儿子的玩具,一把抱住儿子,并且用搞笑的声音:小主人,我是铠甲勇士,不要伤心,我来陪你了!

小男孩竟然破涕为笑了。

妈妈之前那么费劲地去跟孩子讲道理、去试着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为什么没用?因为孩子想要铠甲勇士,妈妈也看见了孩子的那份迫切,但却用斩断孩子念想的方式,试图把孩子从“念想”中带离,孩子会明显地感觉到:“妈妈根本就不了解我,忽略我,我那么想要我的玩具。”这种感受会将孩子推向更加无助和愤怒的情绪当中,自然情况只会变得更糟糕了。

那妈妈后面用的这个游戏又为什么有用?因为它就是对孩子情绪的承认,接纳。

有人问,一个小游戏,就能这么容易把小孩子骗住吗?

当然不是。

中国有个成语,叫做“望梅止渴”。“梅”其实是种情境,在这个独特情境中,人的身体和情绪会悄悄发生变化,身心上的压力也能得到舒缓。这个游戏也是这样的原理。

孩子会自发去想象,他知道这不是真实的,但是想象会缓冲他们的情绪。更重要的是,这番想象能够抚慰他的紧张感,并某种程度上满足他的需要。他们会感受到,自己的情绪和需要,整个都被妥帖地照料了。

于是,最后究竟有没有要到那个玩具,那个娃娃,那个铠甲勇士,那个好吃的……其实都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拥抱

也有不少时候,用语言、甚至用游戏都不好使,比如孩子情绪已然大爆发了,并且还是在公共场合。

不少父母,在家里可能还比较能够应对孩子,一到公众场所遇上孩子闹情绪的话,就觉得发怵。原因在于:我们所生活的社会规范,对父母和孩子同时都提出了要求。若孩子闹脾气,那父母很容易感觉自己“没面子”,于是会顺应外界“提出”的要求,找急忙慌要去训斥或者何止孩子。

记得有一次,带儿子在商场里玩,因为没有给他多买某个玩具,他就开始发脾气了,并且大有就地撒泼打滚的架势。

出发前其实已经跟他约好最多只能买一样玩具,他也答应了的。所以,我并没有妥协。然而眼见着身边的旁边有行人时不时行注目礼,让我脑门开始炸汗。

这时,我果断地用力抱住他。约束自己的小孩,不在公共场所失了起码的规范,这是我的责任。

那时候他4岁,小胳膊小腿很有力气,所以我用了十足的力气紧紧抱住他,确保他的手不会抓到我,确保他的脚不会乱踢。

整个过程中,虽然我很用力,但我依旧确保我是心平气和的,并且用关心的眼神去看他。这样孩子感受到的就不是简单的、充满怒气的“控制”和“捆绑”,而是有人在他很失控的时候仍然在“抱”着他。

过了一会儿,我感觉到他开始放弃挣扎。于是我的拥抱也变得柔软和放松一些,让他感觉到他不是在被“束缚和惩罚”。

等他终于平静,我才开始跟他讨论他的情绪。

真正起作用的,就是那个拥抱。因为不能够在公众场所撒泼,所以我需要抱住你。也因为我理解和接纳你的情绪,所以我拥抱你的时候,情绪是稳定的,眼神是关切的。

最终孩子清晰感受到:妈妈和我是站在一边的,妈妈关心着我,我有妈妈在。情绪管理因此也就变得更加容易了。

这就是真正的共情与接纳的诀窍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