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非京籍幼升小改革站在拐点
袁姗姗、闫妮都在练:亚洲瘦身女王郑多燕,终极S瘦身操,凹凸由你掌控!北京户口已不再是“皮鞋”和“草鞋”的分界线。但自5月以来,因为幼升小政策的变化,周围那些高学历高智商在首都打拼的非京籍家长,即使坐拥价值数百万的房产,也难掩内心的烦恼和焦虑。
最近一段时间,多家媒体就北京幼升小推出系列深度调查,2019年北京幼升小之所以备受关注,是因为打破了以往政策惯性,站在了义务教育入学改革的拐点上。凭心而论,本轮多项改革措施值得肯定,比如取消共建生,再如启用信息服务平台、用技术手段限制择校等。但在所有改革措施中,非京籍儿童入学门槛的加高,成为议论乃至诟病的焦点。
事实上,针对非京籍儿童入学提出的“五证”要求始于2011年,并非新增规定。只是以前尺度把握较松,今年不仅缺一不可,且各区县多有细则,极大提升了审核门槛。比如,丰台、东城、朝阳、通州各区,要求务工就业证明、实际居住证明和暂住证必须都在本区。再如,丰台、西城、海淀要求父母双方的暂住证必须都在本区。以通州为例,很多家住本区的家长未必在通州工作和缴纳社保。这些规定令一些家长措手不及,以至于被认为是北京控制外来人口的一种手段。
北京的战略定位以及各种资源的紧张,决定了人口政策必将走向“降载”、“瘦身”路线。2013年末,北京常住人口近2115万人,而根据政府规划,在2020年北京总人口规模应控制在1800万人左右。为此北京出台各种政策,但对非京籍儿童入学提出更严格要求,则多收有点始料未及。
公道地说,这也提醒了非京籍的家长们要有点知规守规的自我保护意识。比如,有的在京工作居住几年了,一直“忘了”办暂住证,结果分区划片招生有暂住证登记时间的条件,结果让一些“无证”家长措手不及。
2019年,北京市有17万人参加小学入学信息采集,其中非京籍人数超过三分之一,2010年以来,北京市入学适龄儿童每年平均递增2万人,年均增长约为20%以上。其中,非京籍儿童增长更快。原因是1990年代以后,北京流动人口在规模不断增大的同时,也发生结构性变化。其中,最为显著的变化一是流动人口从“单身外出”改为“举家迁徙”;二是非户籍人口中,高学历的“小白领”比重明显提升。由此,非京籍小学生所占比重从2001年的11.3%提高到2012年的39.65%.
那么,现有的改革措施是否真正符合设计者的初衷呢?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杨东平说,有关部门想分流的其实是那些所谓“搭便车”的群体,比如两个外地老太太带着七八个孩子来北京读书。可事实证明,许多被挡在门槛外的人,并不是“搭便车”的,孩子的父母也不是有关部门想要“疏导”的“低端劳力”,他们中间甚至包括一些毕业后留京工作多年、稳定缴纳社保、已在京置业的各界高端人才。
类似幼升小政策带来的现实并非北京独有。小而言之,这反映的是现阶段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与相对缺乏,往大了说则是深化改革中必须经历的利益再分配。改革不可能让所有人都皆大欢喜,同时,不管出于什么样的理由,义务教育阶段的政策修订都不能以适龄儿童失学为代价。改革需要付出成本,更需要底线思维和决策者的智慧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