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家训家风
【国学大师张建云】亲授:35堂国学家风课,轻松教子朱子家训家风
朱子家训家风: “家风”又称门风,是指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风尚、生活作风,也即一个家庭的风气。据考证,南宋宝庆二年(1226),宋理宗接见朱熹第三子朱在,让他“奏对敷陈家学”,并对其进行嘉奖。朱在遵父遗嘱,辅佐其侄——长房嫡孙朱鉴自建阳考亭迁来建宁府(今建瓯),在高门外建造祠堂奉祀朱文公(朱熹)。明景泰六年(1455),朝廷认为朱文公“有功于世道”,任用朱熹嫡长孙为“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以奉祭祀。”又特旨征建安嫡长九世孙朱梴入京,钦授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且在今建瓯磨房前建博士府,由朱子嫡长后裔世代居住于此,且只有嫡长孙才能世袭“博士”。据有关史料记载,博士府门前建有木牌坊,三开间,高约六米,中间高悬“敕建翰林院五经博士府”木牌匾,后历经世代承袭,传到民国至朱子后裔二十七代(民国改为奉祀官)。新中国成立后,博士府繁衍至朱子后裔三十代。
五经博士府自建府及今五百多年,历经社会变迁与历史发展,逐步形成了以“家国、言行、情理”为核心思想的具有五经博士府严整缜密而丰富独特的家风家规:
朱子家训家风
朱子家训,世代铭心。
吾家风教,素为缜密。
威严有慈,和谐相处。
圣贤之书,诚孝慎言。
居敬持志,着紧用力。
邻里和睦,互帮互助。
克己奉公,立身之本。
忠厚传家,诗书继世。
大意是朱氏家族门风家教,一向严整缜密。朱子注重“礼”,讲社会分工,重家庭秩序,强调忠孝一体、长治久安。很小的时候,就要接受这方面的启蒙和教诲;侍奉双亲,孝敬老人,做事循规蹈矩,神色安详,言语平和,小心恭敬,通过给家庭不同的人区分角色,这也是从古至今治家的基本规矩和成熟经验。只要大家各安其本分、各尽其职责,就可以家国同治。朱氏家族正是通过强调职权相符、身份匹配,构建了一幅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柔的家族理想图景;父子之间的关系要严肃,要保持父亲与母亲的威严,注意严而有度,骨肉之间的亲情不可以靠与子女过分亲昵产生。在家庭内,应当形成健康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父母即是师友,父母要以身作则,起模范示范的作用;要忠诚孝顺,说话谨慎,行为庄重,要珍惜时间,努力读书。读书要精神专一,要抓住机会学习,人的一生应该在学习中度过。所谓“居敬”,即是收放心,严肃认真与精神专一的态度。所谓“持志”,即是树立一个具体目标,或根据一个特殊问题去书中搜集及整理有关资料;邻里之间要和谐共处,互相帮助,相互信任;对自己要求严格,一心为公。有家国情怀,忠于祖国、热爱家庭。将个人的发展进步与国家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在广阔的舞台上发挥好个人的才智,共同维护家庭的和谐,推动国家的强盛。
这些都是历经世代承袭的珍贵文化遗产,是治家旺族的精神财富,凝聚着朱子五经博士府不可多得的伦理规范与道德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立身处世、提高个体修养、加强思想文化教育, 都具有深刻的启示。
【来源:闽北日报】在10多年间,张建云跑遍学校、企业、监狱等各大组织机构,演讲千余场。他发现,很多家庭的现状是,父母半生操劳,孩子一生受罪。
这都源于父母错误的教育方式: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就如同,昨天刚训斥了孩子不好好写作业,今天又教训他上课不认真听讲。就像“打地鼠”一样,问题一个接一个,越打反而越多。
于是,他把多年的家风研学经验,历时半年之久,打磨出了一套《国学家风课》,帮助父母塑造好家风。
一个好的家风,可以解决那些反复发作的问题,让孩子有个好的未来,甚至可以让后代少奋斗几十年。
简言之,好家风,就是赚了;坏家风,就是赔了。
张建云青年家风研究院院长,他十余年研究国学和家风,曾出版《中国家风》《微国学》《论语的力量》等近20部著作。
厉害的是,他写的《中国家风》,多次被官方点名表扬,被推荐阅读,登上新闻联播。
他是中国家风的先行者,擅长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掰开揉碎融化在家风里。
张建云用《道德经》《孟子》《中庸》等国学经典说家风,听过的人都说,“他语言诙谐幽默,贴近生活,是真正把家风讲透的人,是用国学解读生活,用生活诠释国学的人。”
他身体力行,开展了上千场家风课,教会千万个家庭:如何养成家风,给孩子一个更好的未来。
他的“家风教育法”,总能一针见血,只指问题根源。
当别人都在教:
“如何让孩子爱上学习?”
“孩子叛逆、不听管教,怎么办?”
“如何培养懂感恩的孩子?”
张建云不这么做,他说,太多父母一生都在解决问题,从幼儿园到养老院,他们家有解决不完的麻烦。
而这些都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就像一条河流被污染了,任凭你如何在下游治理,都于事无补。
张建云的办法是,用家风解决这些问题,一步到位。点击试听:【国学大师张建云】亲授:35堂国学家风课,轻松教子
朱子家训家风敬请参考,关注米粒妈咪课堂获取更多家庭教育学习资料及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