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口80%的学霸/官&富二代都来自三个地方

在武汉,有三个地方制造了汉口80%的壕。在曾经极少人出国留学,也没有贵族学校的年代,这三个地方,更是垄断了汉口的学霸和官&富二代。
它们,就是武汉二中、武汉六中、武汉外校。
1.二中是个么样的学校?
武汉二中,是武汉大哥大华师一附中一生的对手。这是一所由土豪+学霸组成的学校,当你在武汉天地吃饭,看见穿着校服的学生,那就是二中的学生了...2019中国高中百强榜,武汉二中排全国第30名!湖北第2名!
传言:武汉市第二监狱
“二中管学生很严,比如统一穿校服、不准带手机。”
“伢的作业多,成天被关在教室里学习,从学校走出后,眼睛都是直的。”
“超级严严严严严严,校服校裤每天穿要检查,中晚餐还有『便衣』出来巡逻?_?”
——这是大多数人对武汉二中的印象
还有一种万恶的制度叫周练,每周每天都要做卷子(对你没看错是每周,月考是什么能吃吗?)来来来我跟你们解释下周练!周一数学、周二语文、周三英语、周四物理,同学们累了吗?好哒,下个星期我们换成数学英语化学生物!跟着我的节奏一起来,一二三四、二二三四,休息一下,我们继续来,一二三四、二二三四。。。。。开不开心?意不意外?!
——据说周练这种东西现在已经被各个学校模仿了
传说中的火箭班
所谓的火箭班是比快班更牛逼的一个存在,是将竞赛获奖的孩子聚集在一起,重点倾向的是竞赛,都是大神,动不动就可以听说谁谁谁得了什么奖,谁谁谁被保送。
二中的传奇人物
老董太有才!!升旗仪式上即兴演讲可以balabala20分钟(应该差不多)特色的西装白裤让我一度觉得没有别人可以比他穿的更有气势了
我依然记得第一次开学典礼上的老董,一手叉腰一手拿着话筒,慷慨激昂地讲了好久什么“青春年少的你们”,当时只顾着憋笑了。不过不知道为什么每次董校长出现的场景都还蛮欢乐的(包括后来高中军训巡礼那次,简直是憋笑憋到内伤)。。。
记得初中那个时候的分管副校长是黄勇,在一众老师中算得上是一个出众的美男子,真的是很儒雅的一个大叔啊。
印象极其深刻的还有宁钢老师的大嗓门!那是与董汉利校长神乎其神的侃技能比肩而立的神奇技能!印象非常深刻的两个人。
现在真是很怀念,每星期一用排比句轰炸我们的董汉利,喜欢在自习时间搞突袭的夏金旺,怀念我现在在德国的同桌,美国的基友,即将去新国的姐妹,还有北京上海杭州南京香港的同学们,是的,来二中,你将拥有全球各地的老友。
二中的土豪生活
我每次去中关村,看到北大附中人大附中的孩子们三五成群在吃味千、赛百味、呷哺……再买杯橙汁啊DQ啊,心里就在抖:养个孩子要花多少钱啊?就算每周两三次不吃食堂过条街,每月的晚饭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今天知道武汉二中的孩子其实是吃武汉天地的,才明白是我后知后觉。
请想象,在大武汉的中心,奔流不息的长江边,美丽的汉口江滩旁,有一所小而精致的学校。教室窗外有两株樱花树,每到春天,落英缤纷,鸟儿常栖息在树枝上鸣叫,专心刷题的你却并不觉得扰人。校园不大,却有很多种花草树木,一年四季,总有绿意与花香。出了校园,公交和轻轨能带你去武汉任一个角落,不过也许你想在周围转转,去武汉天地喝一杯咖啡在德芭与彩虹书店消磨一下午的时光,到贯穿五国租界的胜利街上看看老房子,钻进汉口江滩的芦苇丛里听江水拍岸。你会对学校周边的每一家奶茶店如数家珍,你每过一阵子就会去笨小孩买一堆漂亮的本子,你每天出去吃饭的时候都会去乐天堂书店逛一圈,看最新的《作文素材》有没有到。
二初的后门就是沿江大道,可以说教学楼就是江景房吧,后门旁边就是法拉利的专卖店,前门出门右转直走就到了武汉天地,所以二中的孩子给人的印象就是一群壕。。。
还有,二中附近的美食太!多!了!
超音速的盒饭,易记酸辣粉的酸辣粉担担面,三元餐厅的凉面,锦绣的叉烧饭,戴氏鲜煲的土豆粉,一品豆花的芋圆豆花,没有名字的汤包,77餐厅的焗饭,氏酷比的各种热汉堡,华莱士的烤全鸡,爱么泡芙的抹茶卷,台湾岛的鱼香鸡丝,尚茶的米酒、小猴子、桂花糊,二笨猪的冒菜,美食美客的甜辣鸭,杂粮煎饼的双拼,奶茶店的蛋仔,泡蛋苕粉,草莓奥利奥格格,三四点的卤肉饭,港饮之港的冻凝、奶诺、热可可、焦糖玛奇朵,米粒的鸡排饭,德州李的称菜,四季麻辣烫的麻辣烫,数码猫(现在还叫这个名吗)的麻辣烫,六合饭团的梅子鸡柳,鸭血粉丝的鸡肫、鸡肠,陈记炸酱面的豆皮,丫咪丫咪的盖浇饭,豪大大的炭烤鸡排,新乐餐厅的千叶豆腐,泰来牛肉面的牛肉面,吉祥馄饨的馄饨,旁边还有武汉天地的各种美味!
在二中读书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大概就是说,我高中是武汉二中的,这句话,都有一种浓浓的秀优越的感觉。
这意味着享受了至少三年笨小孩的本子,三菱斑马百乐的笔,港饮之港的奶茶,还有各种各样的美食小吃。
也意味着在所谓的武汉市第二监狱的我,比起市内其他很多学校享受了更多的假期,意味着经历了更多的考试。
也意味着即使很多年后它不再如当年那般辉煌,我也会无比自豪地对子孙说,我那个时候就读的是武汉二中,从初中到高中,那个时候我们可是著名的令人闻风丧胆的万年老二呢
大概就是,封面一看就是p的练习本攒到现在却舍不得用,每次回武汉要绕到二中附近吃程记的煎包,看樱花会第一个想起二中而不是武大,想起和那群小婊砸的时光就停不住,过红绿灯会自动开启奔跑模式,那件签了名的校服烂掉了回去还会穿,狠狠吐槽却听不得别人说他们不好的那群老师,一直不降价料却越来越少的食堂热干面,对了,还有骄傲,骄傲我在这里遇到了最好的人。
有一次穿校服在外面吃饭,咖啡机前站了一对父女,女儿是个小学生。他们不会用咖啡机。于是我默默地操作了一番,小女孩打算效仿,但她父亲质疑我的操作是否正确。小女孩十分肯定地说(武汉话):“当然是对的!你看她是二中的,那么牛!”这校服将伴我六年,延续我一生的自豪。一日二中人,终身二中人。
【点击下页查看更多】
2.六中是个么样的学校?
原名德华学堂的武汉六中,始建于1903年,为德国传教士所办。犹如爬满爬墙虎的德式红砖楼上可以用手摸到弹孔的墙壁,百年的历史的沉淀,让六中的文化与其它学校比,显得些许不同。以”修德,尚智“为校训的六中,比起被传为武汉第二监狱的二中,似乎确实要浪漫得多。
总觉得六中不是那种特点非常鲜明的学校。在我的第一印象里,觉得外国语学校的同学,应该英语底子很好,综合素质很高,华师一附中的同学应该是从小就成绩优异,自我约束能力很强,二中的同学,就觉得他们很凝聚,像是一个外人进不去的集体,而六中则是只许自己人吐槽奚落开玩笑的地方。(zhihu,Rosalind)
六中两年一次的艺术节,窃以为六中是武汉所有高中办艺术节办的最认真的学校了。节目筹备,海选,再选,排练,最后到武汉杂技厅演出,整个过程持续有两个月左右。这两个月里,你午休或者放学走在学校,随处可见排练的同学,唱歌跳舞魔术武术话剧应有尽有。
六中很喜欢搞专利。高一开始留给我们培训怎么做专利怎么想,然后鼓励我们投稿,帮我们改,做成规范格式,然后统一投送到专利事务局。我在高中拿了三专利,还搞了一个发明家协会会员证,有个专利得了奖。这些在我自主招生面试的时候起了较大作用。(zhihu,陈Hawken)
在如此文化中浸泡的六中人会发现,在六中就读,其实很少被刻意要求成为什么样子,要达到什么高度,六中只是给了一片天地,其它的都需要自己寻找。于是,自我探寻的六中人的生活,自由的彻底,充满了乐趣和精彩。
晚自习放课后,我们总是去防空洞里“探险”,因为里面没有灯,而且很多小房间,大家就互相吓唬,提神醒脑,然后再回教室自习。(zhihu,陈犀)
每天早上第一节课后,一群人在小花园的铁栏杆那,抓着栏杆伸出手,对街对面早餐店老板狂喊“老板,热干面!加辣椒!”,等着老板送过来从栏杆缝中递给自己,当时还和同学开玩笑说,我们好像一群坐牢的人渴望着食物。
运动会的入场仪式、火影忍者的cosplay、还有公主的话剧、校庆的后街男孩……(zhihu,超级牛)
当然,过得快活不已并以奇葩辈出为豪的六中人,有时候对于母校,可谓是又爱又“恨”,于是,该吐槽的还是得吐槽。
六中修了这么多年,篮球场就两个,就不谈我们这些想踢足球的了,都是泪。还有修到国际部的楼,曾经以为我们可以版到里面去的,结果,并没有!就是后来拉屎去那里拉了...毕竟环境还是可以的,人烟稀少。(zhihu,蔡松霖)
那栋弃置的危楼,高一的时候还在那边上课,某痴汉一跳便是整层楼的震动。(zhihu,OlivaChao)
还记得某一年大地震的时候,武汉有强烈余震。那个时候刚好体育课,溜回班上玩PSP,朋友问有没有感觉到楼在晃时,我还说没有,直到看到墙上炸了几条缝,才刺溜的跑到操场...
主教学楼只有一个男厕所和一个女厕所,而我们班的教室通常在四楼以上。于是每次下课的10分钟,只能,完完全全地,交给厕所,以及,去厕所的路上。(zhihu,芬梨道上)
压根没正经操场,踢球被校领导花式蹲点。(zhihu,唐一刀)
初中校服是绿绿的青蛙装,高中是大腹便便的企鹅装...(zhihu,毛豆)
六初三年,六高三年,可以说六中见证了我的成长,我见证了六中修操场。(zhihu,罗十七)
有了排名靠前的上柱子这种传统(一开始居然还是黑白照片,真·第六烈士陵园)(zhihu,潘温柔)
但是,马校长曾经说过,你的母校就是你成天说她这不好那不好,但是容不得别个说她一句不好。没错,就是因为有了这些可爱可亲的六中老师,六中人的回忆才愈发的鲜明。
让武汉六中成为油条中学并还有油条文化衫的,是来自马德驹校长的名句,”我们六中人就算以后炸油条也要是整条街上炸得最好吃的!“
实际上,六中门口吃的也并不少。
周记热干面、速七的奶茶、小四川的面条、倒闭了却火爆一时的饭团店、地沟油炸的包裹着厚厚粉子但却鲜香无比的炸鸡柳、好吃得不得了的兄弟便当、辣到肚子疼却停不下来的牛肉粉、聋子热干面、正宗的拉面刀削面、还有远近闻名天天大排长龙的袁大头包子...
用不久前遇到的一件关于六中的事来结束吧。
在日本上学的时候教授跟我们讨论中国的教育问题。当时发的新闻材料,有一张图片居然是,下雨天六中孔子头像周围熙熙攘攘的放学人群。
配的解说大意却是中国学生为高考冒雨拜神。
看得我哭笑不得,顿了顿跟日本教授说:
“これはお寺ではなく、私の高校です。早稲田と同じ自由な雰囲気に包まれる素晴らしい学校。”
“这不是寺庙这是我的中学。和早稻田一样是一座充满自由氛围的了不起的学校。”
(zhihu,Unnki)
这就是武汉市第六中学,
一所”就算炸油条也要比其他人的强“的百年老校。
【点击下页查看更多】
3.外校是个么样的学校?
在武汉,有一种学校叫武汉外校,还有一种学校叫其他学校。
如果武汉的中学是一个班级,华师一附中就是班长,是一个成绩优秀,踏实认真,勤奋听话的标准中国式三好学生。而外校更像贵族出生的小鬼才,聪明过人,喜欢琢磨些乱七八糟的新潮的洋玩意,跟读书一点关系都没有,但考起试来就蹭蹭蹭的把其他同学们甩了一大截,平时作风有点特立独行,不拘小节,有点小文艺,又更有一种神秘感夹在里面。(来自zhihu网友)
首先,武外是需要考的。就从我那几年看,从小学想进入外初,需要参加他们自己命题的考试,从其他初中想要进入外高有两场考试,一场是武外自己命题的资格考试,资格考试过了,中考成绩也过了线,才有资格进入这所学校。
当然,也因为这么高的难度,能考进外校的都是很优秀的同学,也甚至可以说有很多天赋异禀的同学。以外高为例,当时一个年级十个班,一开始从一班到四班是理科班,五班到十班是文科班。其中九班到十班属于国际班。
什么叫国际班呢,就是当时外高资格考试时考过了,但是比中考的线低一点,到又在国际班的线以内,这个时候就可以上国际班。当然,国际班里有很多同学出国了,也有同学选择了保送和高考。
而比较有钱的同学基本集中在英中,中美班和中澳班。字面意思就可以知道他们毕业后会去哪个国家。家里比较富裕的同学有很多都会选择出国的道路,而武汉的高中里能较好提供出国的学校和相关教学的就只有外校。这也就不难猜为什么那么多人称外校为贵族学校了。毕竟从出路和教学方式来看,外校都非常国际化。(来自zhihu网友)
在外校的生活教会了我许多同学里有家缠万贯的土豪有貌美如花的女神有托福首考120SAT双满的学霸直升北清的大神更是比比皆是。
在外校我有了一群无话不谈的小伙伴,在外初时我们一起翻窗户拿外卖,一起坐黑的去万达一起轰隆隆地奔饭,在外高时我们每天在食堂西园国广之间纠结,每天准时去自习室报道每天看着小情侣秀恩爱,每天天南地北的瞎侃。
在外校我们有高考党保送党出国党,有本部有英中有中美中澳,有一群为着自己梦想奋斗的同学,有一年365天几乎天天穿长裙的李校长,有吼遍全校的老汪有和蔼可亲的朱爷爷,有凶凶的王主任在外校我们,有开遍全国的模联有打遍中国的商赛。
更不说每年充满奇思妙想梦幻色彩的talentfair,倾尽全力的圣诞晚会光彩四射的prom,是外校让我的初高中生活没有淹没在题海里,没有沉默在凶残的考试里,而给了我许多的机会和欢乐让我有了一个美丽多彩的青春(来自zhihu网友)。
每次打的上学到侧门(司机到了大门口准备停)我:前面一点。。。。有侧门。。。。(生怕司机觉得我是68中的装13说到外校)潜移默化产生的外校优越感作祟吧。。勿喷。。
我所知道的武外校友群体中,大多是蛮有个性的。有在国内学金融毕业后跑到纽约玩音乐的,有高考分数能够上top2却选择坚持自己的梦想学电影的,等等。
武外的出国风气甚重,高中生申国外本科的大多能去bigname学校,在国内读本科的学生大半也会准备GT出国读研。
武外的学生很会玩。初中生和高中生都有学生会,也有各种各样的社团,有自己的乐队,会举办全国性的模拟联合国大会。但这主要是志趣相投的学生一起玩,官僚气息很少。高中部的一个老师就说过:“这么多年来,武外毕业的学生很少有当官的。”
临近毕业季的时候,出国党们和保送党们就会设计专属于这一届毕业生的文化Tee和各式纪念品明信片,是每年毕业季的重头戏。还有从2012年开始举办的武外毕业舞会(prom),在每年夏天都要登上报纸头条。
大多数武外的学生都懂得自我管理,尤其是初中就进武外的学生。武汉坊间的一句话就是:“读外校的孩子一定要自觉,要不然就‘丢’了。“的确是这样。从初中开始,老师在假期不会布置太多的作业,反倒是会列出一长串阅读清单,让我们去读中外文学名著。其他学校在补课的时候,我们在放假。
很多年前,武外有被扣上”贵族学校“的帽子,现在很多人仍说读外校都是”土豪“。其实不然,就读武外的学生家庭背景都还不错,至少是小康中产之类。家境非常富裕的学生的确有一些,但绝对不是大多数。所以大家平时能够交流的东西很多,为人处事方面懂得一些,沟通起来也甚是愉快。
借用13届毕业文化衫上的宣传语作为结尾:武外人,无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