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不听话就不要你了”?会给孩子留下阴影!

144
作者 社区编辑28 米粒妈咪课堂  ← 点击红色字,关注公众号
2018-03-27 12:11 字数 9568 阅读 859评论 0
张宏杰简读中国史:启发心智,打开人生格局

生活中,有些孩子不听话时,总是会听到有些家长说“再不听话就不要你了!”不得不说,这句话对孩子的伤害是非常大的。

午后,我带着女儿到小区附近的游乐场玩。

临近傍晚时分,家长们大都陆续牵着孩子回家了,一个四五岁的小男孩还不肯走。

妈妈各种温情劝导、利诱,甚至把他抱起来强行带走,都不见效——“小正太”挣扎着蹬着腿蹦出了妈妈怀抱,很犟地赖在摇摇车里:“就!不!走!”。

妈妈着急了,气呼呼跟男孩扔了一句:“你这孩子太不乖了!再不跟着走,妈妈就自己走了!”话毕,她故意装着一脸决绝,头也不回地走了。

但“小正太”却一脸淡定,似乎对这一切不以为然,仍坚定地“留守”着。

正太妈妈皱皱眉头、咬咬牙,趁孩子不留神,迅速消失在他的视线里,侧身躲进一旁的“绘本馆”门后,“暗中观察”着孩子。

只见那娃独自在车里呆了十几秒,随后东张西望,发觉妈妈的身影不见了,小眼神里有了一丝惶恐。他爬出了摇摇车,在游戏机、夹娃娃机之间焦灼走动,找寻着妈妈:“妈妈!妈妈!”却一直没听到妈妈回应。

他终于慌神,小脸有点煞白,开始无助地抽泣。

妈妈心软了,赶紧走过去抱起孩子,边安抚,边无奈地跟身旁的一个奶奶说:“我家这熊孩子啊,不这样装着吓唬一下,都快‘镇压’不住了!”

而“小正太”表情很惊惶,紧紧揽着妈妈脖子,泪珠鼻涕一块流,小脑袋上满是淋漓的汗滴,似乎是被唬住了。

面对着哄不来、管不住的娃,“吓唬式教育”这一着似乎很“灵”,多少爸妈都屡试不爽。就连一向作风前卫的“辣妈”小S,也曾自曝:自己在管教孩子时,经常采用的是“骗子攻略”,例如不乖就会被车碾过,或者被电死,不然就是被火烧之类的。

然而,这种教育手法,对孩子真的好吗?

之前看过一则新闻:福州的一位妈妈,为了让孩子跟自己回家,不跑去玩耍,就装着离开的样子吓唬孩子。谁知道她刚走没几秒钟,孩子就消失在人群里了。妈妈吓坏了,不得不求助警察,所幸孩子之后被找到了。

只是吓唬下孩子,想让他“长个记性”,没想到搞到要报警,估计很多爸妈都始料未及。

虽然,不是每一场吓唬,都会有这样的“后果”,但已有无数案例表明:吓唬孩子,存在着很多隐患,是一项容易被忽视的“软暴力”,绝不利于孩子的身心成长。

这一招,虽然很省事,却很“生事”。

“再不听话就不要你了”?会给孩子留下阴影!

即使是“小天使”一样的“萌娃”,也会有“小恶魔”“附身”之时——无理取闹、撒泼耍赖……

无计可施时,“吓唬”这招一出手,孩子就会顷刻“听话”,整个世界也会变得“静好”。

有记者曾做过调查:你小时候有没有被长辈语言吓唬的经历?

在28位受访者的回执中,几乎清一色都是“有过”。

还有超过三成的人提到:小时候听到长辈说过最可怕的语言,就是“妈妈不要你了”或者“把你卖掉”。

而在另一个小范围随机调查中,结果也表明:

有100%的人曾经在儿时被自己的父母用各种各样的言辞吓唬过。

其中1/3已经为人父母的人里,有100%的父母表示自己曾经或者正在用各种各样的言辞吓唬自己的孩子。

这无疑是一种“不良循环”,更是一种“有毒”的教育方式,其“副作用”不容小觑。

① 影响孩子的心灵成长

孩子心智稚嫩、敏感脆弱,并且很信赖父母,他们没法意识到“开玩笑”和“真心话”的差异,往往会100%认同父母所说的话。

一些吓唬的话语,会让孩子安全感不足,内心恐慌,形成心理负担,久而久之变得胆怯畏缩。

我有一位同事,拐骗、性侵的新闻看多了,一天到晚给9岁的女儿灌输“女生出门注意事项”的“爱心提示”。结果她家“小萝莉”胆儿却变小了,现在连下楼倒个垃圾都不敢,让她很懊悔。

有医学研究表明,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儿童,各组织器官较为脆弱,功能亦不完善,防御恐惧的能力较弱,受惊吓后时常会有恐惧情绪滞留,使内分泌功能受损,导致发育减慢,还可能出现语言障碍,听、视力下降,甚至诱发心理疾病,导致心理障碍。

心理学上曾有一个备受谴责的“小艾伯特实验”。

心理学家约翰.华生通过各种方式,反复刺激、恐吓作为实验对象的婴儿小艾伯特,让他一看见毛绒绒的东西就惊恐大哭,得出结论:人的恐惧,是可以被制造出来的。

这个实验残忍而极不道德,那个可怜的孩子也在年仅6岁时就因病去世。不过,也警醒了我们:

吓唬孩子并非好事,会给孩子造成心理压力,严重的话,会带来不可逆转的伤害!

② 孩子的认知会出现谬误

很多吓唬孩子的话,都是家长随口拈来,毫无科学依据,有些甚至是虚构、夸大或扭曲事实。这样的话,会给孩子的早期认知带来一定的偏差及误解。

朋友念三年级的女儿小芊,有个“小毛病”:不喜欢接触钱。

她摸了钱的话会很不安,一定用洗手液把小手洗上好几遍。别的小孩都会自己买早餐买文具,而小芊却不愿花钱、不懂算钱。

原来,小芊4岁前都是由奶奶细心看护的。因为怕孩子不讲卫生生病,奶奶曾多次“提醒”小芊:“钱币上面有很多细菌、病菌,千万别乱摸,有传染病的!什么乙肝、肺结核啊搞不好会要命的……”

现在,女友夫妇俩都在努力引导孩子,但愿她能早点纠正过来。

同理,“不乖就让警察叔叔抓了你”、“再哭就让医生(护士)给你打针”等恐吓的“经典语录”,不但让警察、医护人员这些职业无辜“背锅”,更让孩子的认知走进各种“误区”。

比如,真正遇到困难时,孩子却不敢向警察求助,会为其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隐患。

③ 会让孩子内心矛盾迷茫

当吓唬的话成了管教孩子的“法宝”,时间长了,孩子听多了,就信以为真。

可是,等他渐渐长大,却发觉并不是那么一回事,好像被“忽悠”了一样,他的内心便会很矛盾、迷茫,同时对父母的信任感也一点点减少,亲子关系也有可能产生疏离感。

④ 难以让孩子认识到错处

你以为,一吓唬,孩子就驯顺了,但这只是表现,孩子内心的“小宇宙”是否在风起云涌,你却未曾留心探究。

有的孩子有逆反心理,你吓唬多了,他熟视无睹,就像“狼来了”效应一样,只会觉得不屑。

有的孩子迫于家长的威严,表面上很“乖”,心里却自有想法,只是不敢或不愿表达。

如此一来,家长就没法让孩子正确地认识到错处,也不清楚孩子的心理变化,教育效果、亲子沟通都大打折扣。

“再不听话就不要你了”?会给孩子留下阴影!

显而易见,在教育孩子时,“吓唬”是一个“下下之策”。

风靡全球的“正面管教”教育体系创始人简·尼尔森说:

“孩子只有在一种和善而坚定的气氛中,才能培养出自律、责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学会使他们受益终身的社会技能和生活技能,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业成绩。”

作为父母,我们要尽量以温和、明朗的方式,来让孩子懂晓事理,让他的心灵天空洒满“爱”与“耐心”的暖阳之光。

就算孩子再淘气,父母也得先迅速收敛情绪

孩子惹祸犯错,顽劣哭闹,的确让爸妈心烦意乱,但是在失去耐心前,我们得先管好自己的嘴巴,不能让简单粗暴的“恐吓式”“狠话”抛向孩子。

给自己十几秒时间吧,先冷静下来,才能以平和的态度,跟孩子作良性的沟通。

安抚孩子,了解他“闹腾”的原因

孩子捣蛋调皮,别急着“遏制”,不妨先给他一个安抚的拥抱,让他的情绪“缓冲”下来,再慢慢探询他的想法。

比起咋咋呼呼的吓唬,孩子会更容易接受你、接受你的教导。

转移注意力,避免冲突

可以带孩子先离开“现场”,换一个环境,给孩子其他选择,去做别的事情,转移娃的注意力,让大家都“换换气”,调整好情绪,再好好地跟孩子“明辨是非”。

正面引导孩子

跟孩子订立相关的行为规则,比如要做完作业才能出去玩,要洗了手才能吃东西等等,心平气和去正面引导他成长——而不是毫无教育效果地靠“吓唬”来让孩子“懂事”。

统一教养观念

跟家里其他带孩子的亲属(爷爷奶奶等)、保姆阿姨等好好沟通,告诉他们尽量不要用“吓唬”的方法来教娃。因为他们和孩子接触的时间较长,对孩子的言传身教亦是不容忽视。

这世上,本没有完美的父母,亦没有完美的孩子。

然而,唯有真诚而不带恐吓的爱,才可以引领着我们不断沟通、不断改变,力图尽善尽美,跟着孩子一起成长,一同体验人生每一段不可复刻的美好。

相关课堂学习推荐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