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孩子从小的自律,秘密就藏在一张A4纸里
给孩子的手机管理课,10个行为塑造法培养孩子自控力以前公司有个同事,西部小镇长大的单身美国妞,从没离开过美国。有一天她突发奇想,说要学西班牙语去南美支教。每天午餐时间,都看到她在办公桌前贴满了花花绿绿的便利贴记单词,然后在她的笔记本上打卡,打卡方式是每完成一个学习任务,就在笔记本上贴个笑脸贴纸。
因为这个“孩子气”的举动,我经常开她玩笑,问她是不是集齐贴纸,就可以召唤神龙。她认真脸说,这是自己的动力来源,每连续学满21天,就要给自己买鞋或者化妆品。就这样过了半年,我生完娃递交辞呈的同一天,她也辞职只身去了南美。
前几天收到她的邮件,说自己现在在南美一个小镇教英语,西班牙语已经毫无障碍,能和当地孩子打成一片了。重点是,还遇到一个八块腹肌的当地帅哥,这会正在为她下厨做饭。
我回邮件夸她:原来认真集齐贴纸,真的召唤到了神龙。
自律是一种很强大的能力,那些从小就幸运拥有它的人,总能更轻松的实现梦想。但自律不是与生俱来的,一些技巧能让自律变得更容易。
这事让我想起前段时间去参观的一家美国幼儿园。
这家幼儿园很强调孩子们的动手能力,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任务”,比如有一个孩子负责在点心时间帮老师发放餐垫,两个孩子负责给教室里的绿植浇水,这么小的孩子,如何记得每天执行这些任务呢?
原来秘密就在这样的一个任务表里面:
完成了任务的孩子,可以在老师那里领一个贴纸,贴在自己的任务下面。一目了然,连识字都不需要,入门难度为零。
和幼儿园园长聊天才知道,这种任务表这种任务表是种很科学的自我管理启蒙工具,不仅小朋友能用,大人也能用它实现目标。它的用途特别广,比如鼓励孩子如厕训练、参与家务、自主阅读、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等等。任务表主要从下面两个方面帮孩子学会更好的自我管理:
1. 让每个任务都“看得见”
苏宝两岁后,我开始试着让她参与管理自己的作息计划了,但两岁的孩子很难记得每天睡前先喝牛奶再刷牙,最后才是读绘本。解决办法也是从她的美国早教老师那里学来的,把每个任务用一张小图,按顺序清晰标示出来,完成一个任务就合上一个小窗,
类似这样:
前文提到那个碎片时间学流利西语的姑娘,统筹能力满分,最爱说一句话Seeing is Doing. 她常用一本手账细细规划工作,把任务都明确写出来,这也是1-100岁自我管理的小秘密:把任务可视化,写出来,画出来,无论是针对长期坚持的目标,还是今天就要完成的小事,需要做什么一目了然,管理起来就更方便。
2. 给孩子自我管理的动力
还记得幼儿园的时候,得到小红花带来的幸福感吗?“奖励”是种很奇特的东西,不仅对孩子有奇效,对大人实现自我提升也有帮助。
任务表的用途很广,而且在家就能DIY,最近在尝试给苏宝做如厕训练,无论我怎么口头鼓励她都对马桶不感冒。那天她在一张大白纸上涂鸦,我建议说我们来一起做个学上厕所的potty chart吧,于是就有了这个:
自己上厕所,就能获得一个星星贴纸。苏宝自从拿到第一个贴纸,对如厕训练忽然就有兴趣了,经常主动要求坐potty, 不得不承认一目了然的任务表和这些小星星贴纸,对两岁娃而言,比大人再多苦口婆心劝她上厕所还管用。
想要在家制作一张任务表,该如何开始呢?
任务表比较常见的用法包括参与家务:
建立作息规律:
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绘制任务表,大家可以从这两种类型考虑:
1. 任务轴为中心
用图片来表示任务,每完成一个任务就获得一个贴纸。这种任务表是真正的零难度,不需要识字,入门年龄可以是2岁左右。
记住任务不能太难,如果获得奖励的代价太高,小朋友很容易失去兴趣。设计任务表的时候,记得把任务拆分开来,比如睡前的刷牙、洗脸、上厕所分别应该是三个任务,而不是笼统称为“睡前准备工作”。
2. 时间轴为中心
这种任务表适合稍大的孩子(3岁后,或对日期、星期已有一定概念后),鼓励孩子把好习惯坚持一段时间。
比如,把每天参与的家务用贴纸表示出来,连续做7天家务,就能获得某种实质性奖励:
再比如,自己刷牙可以获得一个彩色小棍,集齐7个小棍就可以得到一个新玩具。
当然小朋友的耐心有限,获得奖励的过程不能太漫长。也不要过度强调奖品,以免为了奖励而完成任务,而要在孩子连续完成任务时,赞扬TA努力的过程。
孩子的天性是”散开“的,需要大人逐渐教他们获得”聚合“的能力。这种聚合的能力,能帮孩子在将来的人生中用更加科学的方式来实现自律。今天介绍这种简单的任务表,也许能帮助你和宝宝在学会“聚合”的过程中,多一些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