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父母角色是否同等重要

144
作者 心存感恩love 米粒妈咪课堂  ← 点击红色字,关注公众号
2018-05-14 10:05 字数 9390 阅读 517评论 0
【国学大师张建云】亲授:35堂国学家风课,轻松教子

一位是走红网络的“雨伞爸爸”刘侨,他因一张自己被淋透、把伞撑在儿子头上的照片,感动了几百万网友。刘侨希望在儿子十岁前自己是他的榜样,十岁后则成为朋友,为儿子撑起一片天。

?  一位是走红网络的“雨伞爸爸”刘侨,他因一张自己被淋透、把伞撑在儿子头上的照片,感动了几百万网友。刘侨希望在儿子十岁前自己是他的榜样,十岁后则成为朋友,为儿子撑起一片天。

另两位是电视节目《爸爸去哪儿3》中被对比的夏克立和林永健。夏克立把女儿当朋友,对女儿采用温和而有原则的教育方式。林永健则很焦虑,怕孩子出问题,出问题就立刻斥责:“你是我儿子,我是你爸!你让我很没面子。”

许多爸爸如林永健一般,认为父亲的主要职能是挣钱养家,对孩子实施批评教育。这似乎是很多中国式父母的教育方式,想用威严震慑孩子,行之无效时便发怒。

父亲与孩子应该是一种什么关系?无话不谈的朋友,榜样般的引领者,严苛的管教者,还是“我都为你好,你听我的”的命令者。挣钱养家与用心教养,尊重与批评,慈爱与严格,爸爸要如何平衡这些,如何才能成为一个新时代好爸爸?

第1问:

如何看待这些爸爸的行为

教育应顺其自然

特邀观察员:刘成章(人大附中语文老师,博士)首先说说“雨伞爸爸”。就个人而言,我不太接受这个故事。

太多中国人喜欢“苦情”,哪怕是人为制造出来的“苦情”!然后从苦情中施舍同情,进而再施舍崇高和伟大。不客气地说,是一种心理疾病。

下雨了,自然常情是风雨同舟,共用一把伞,那个家长为了一个崇高的目的——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而制造出一种苦情——孩子打着伞,我淋透!

同样,这是不是还有另外一种道德风险——这个孩子会觉得资源得我独享,哪怕让世界上最亲的老爸淋透也理所当然!连老爸都不懂得照顾的人,我们能期望他照顾谁、关心谁,我们培养这样的人的独立性还有什么意义和价值!

教育孩子应该是件自然的事情,而不是被设计的,如果“设计”一个道德困境去考验“仁”或培养“仁”,将面临更大的道德风险!

转变观点,学会平衡

特邀观察员:李文华(首师大副教授,北京市语文现代化研究会副秘书长)今天的时代日新月异,接收信息渠道丰富快捷,成人在孩子面前早已失去了传统的优势,所以,如果不改变固有的“当老子”的观念和思路,不学会新的平衡,就难以成为新时代的好爸爸。

像林永健与儿子的聚少离多现象非常普遍,既有客观原因,更多的则是主观认识不足所致,造成孩子成长中的情感缺失和关系缺位。这是一件遗憾的事情,我们来讨论,就是为了避免它的重复发生。

新时代的好爸爸应该努力成为一个学会平衡的人,在挣钱养家与陪伴成长中找到一个恰当的平衡点,即使身体不能常陪伴在孩子身边,借助电话、视频、短信、微信等,也要保持与孩子成长进程中的同步情感沟通和精神支持。好爸爸不仅要重视孩子物质生命的成长,满足其衣食住行的合理需要,更要关注孩子精神生命的成长。这就是父亲的爱——宽严适度,有欣赏有批评有担当,不抛弃不放弃,始终陪伴又不替代。

第2问:

父母角色是否同等重要

父母同等重要,好爸爸需身兼数职

特邀观察员:王恪(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心理健康中心主任)在家庭生活中,父亲的角色和母亲同样重要。母亲传递给孩子的特质多是善良、细腻、温和、敏感等,而父亲传递给孩子的特质则多是勇敢、独立、坚强、理智、达观等。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影响和作用是不可取代的,父亲与孩子的关系,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健康。

孩子成长的不同时期,对父爱的心理需求是不同的,一个理想的好爸爸,需要身兼数职:保护者、陪伴者、好玩伴、好朋友、好榜样、放手者。

在孩子处于婴幼儿时期时,并非有人认为的那样“近母远父”,他们同样需要父亲的关心照料,此时父亲除了挣钱养家外,还应该充当保护者和陪伴者,给他们温暖的拥抱、精心的喂养,教他们学说话、爬行、走路、认识物体,陪他们做简单的游戏……与孩子相处越久,感情就越深,对孩子脾气秉性的了解就越多,为未来胜任好爸爸夯实基础。

当孩子一天天长大,他们在家中还需要一个好玩伴、好朋友、好榜样,此时父亲可以对孩子采取温和慈爱有原则的态度,言传身教,让孩子充满安全感和愉悦感,但又知晓分寸,了解为人处世之道,这有可能使孩子获得最佳发展。

第3问:

新时代需要什么样的爸爸

现代爸爸,多一点儿慈爱和童心吧

特邀观察员:史雨淋(北京市丰台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教师)看到这个话题,我一下子就想到了汪曾祺先生的那篇散文《多年父子成兄弟》。随即眼前就浮现出了作者父亲带领一群孩子在春天的田野上放风筝,奔跑着的情景……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图画啊!

中国社会传统家庭伦理父子关系基本上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从属关系,或者说是不平等的关系,再加之父亲在家庭中经济地位的决定性,难免就会让父亲们产生类似林永健的想法——父亲养家,拥有绝对话语权,不听话就会威慑加暴力。

我猜想,在这种“强大”的思想意识支配下的父亲们是很难把子女当作是独立的人去看待,也许在他们眼中子女是自己的“财产”,虽然内心珍爱,但是外在强权支配。最终造成的局面是,父亲内心焦虑,子女痛苦隐忍,越发无法进行良性沟通,实在是“两败俱伤”。

想做个好父亲——首先,父亲们要改变“父父子子”的不平等观念,把子女当作独立的人去看待,尊重子女。其次,父亲也应该多些“慈爱”,这也是当代父亲较为缺少的。“父爱如山”的爸爸们,为了要在子女面前树立一个伟岸、强大的形象,往往隐藏了自己柔软的一面,展现的永远是自己的“强”,掩盖了对子女的温柔和怜爱,在与子女沟通的道路上增加了沟壑。

最后,还是从《多年父子成兄弟》里得到的启示:想要与子女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父亲应该是一个爱人之人,不仅有对自己子女的爱护,还应与他人互助互爱,就像汪曾祺的父亲一样会带着一群小孩子放风筝,会为亡妻亲手制作冥衣,文章最后说“作为一个父亲,应该、尽量保持一点童心”,我想这颗童心也该是一颗爱人之心吧,“爱人者,人恒爱之”!

既讲爱也讲理,做权威型爸爸

特邀观察员:付小平(亲子教育专家,著有《培养儿童自控力》)既要“讲爱”,也要“讲理”。家庭是情感支持的纽带,需要“讲爱”。家庭作为社会中最基本的单元,还有一个重要功能是为人的发展提供情感支持。同时,家庭是社会性发展的起点,需要“讲理”。

婴幼儿阶段开始,孩子往往会反抗父母的要求,但是权威型爸爸会对自己所提的要求坚定不移,同时又有足够的耐心等到孩子变得顺从,而不会迁就孩子的不合理要求,也不会以势压人。这就要求爸爸温柔而坚定地守住底线,在原则和要求面前不轻易向孩子让步,耐心而坚决地树立自己的权威。否则,孩子很可能得寸进尺,最终令爸爸难以招架,让爸爸的权威甚至尊严逐渐丧失殆尽。

做好自己,为爱放手

特邀观察员:夏青峰(北京中学校长)我把话题用微信转给正在读大学的儿子,想听听他的看法。儿子回我:“父亲的身份与经历会影响他对孩子的教育方式。父亲在孩子眼中,应既是英雄,也是严父,更是朋友。孩子不能是父母的附属,父母不能用俯视的教育方法,不能强加自己的主观给孩子,父亲更多的要陪伴与引导孩子”。我赞成儿子的意见。在儿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经常这样讨论。

我对好爸爸的基本认识是,首先要将自己的事情做好,孩子在某种程度上就是父母的影子,做好了自己,孩子的教育就会有好的基础。其次是与孩子平等相处,有事多商量,商量的过程其实就是孩子成长的过程。让孩子在过程中感受温暖与包容,体会人性的美好。再次,成为孩子前行中的支撑力量,尽量成为孩子力量的源泉与温暖的港湾。最后,父母要学会放手。父母对孩子的爱,不是为了拥有,而是为了远离。如何让他在离开父母后生活得更好,现在就得创造机会让他去“演习”,学会独立地处理问题。“演习”中毕竟有安全网,会出现小问题,但不会有大问题。现在不“演习”,将来直接走上战场,会更危险。

文章来源:现代教育报

家庭教育      米粒妈咪在线课程
相关课堂学习推荐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