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带孩子的艺术
雪纯的沟通课妈妈的苦恼对谁说
文敬是个全职妈妈,宝贝儿子6个月了,由于老人在外地老家,所以儿子一直由她一个人带。老公比她大8岁,今年35岁,大学毕业十多年了,现在在一家实力雄厚的外企工作,收入非常丰厚,平时工作压力大,时间比较紧,经常加班。文敬知道老公辛苦,很心疼老公,希望老公回家后多休息。可后来发现,老公即使在放长假的时候,宁可看报纸,上网聊天,和人出去打球,也不肯帮自己带儿子,孩子的事情从来不插手,孩子在那边哭得声嘶力竭,老公却依然沉迷于网上世界,像听不见一样。文敬说,他哪怕是搭一把手我也知足啊,这孩子又不是我一个人的。她曾经向老公提出过自己的要求,希望老公能在自己手忙脚乱时给自己帮助,老公却令人感动地搂着她的肩膀,认真地看着她的眼睛说:“老婆,我充分信任你带好儿子的能力,我就把儿子交给你了。”弄得文敬的气恼无法宣泄。而且,老公有一个观点,带孩子是女人的事儿,婆婆妈妈的男人做不了大事业。文敬由于照料孩子没有经验,老人又都在外地,已经出现了轻微的抑郁症状,经常不是想哭,就是想发脾气,真不知该怎么办好!
挣钱养家≠养育子女
其实老爸们的心里也委屈:“我为了养活一家,拼命地工作,赚来的钱不仅给孩子吃饭,还供他上学,所以我当然是已经尽到育儿的责任了。”嘴上虽然没有说出来,但心里这么想的父亲不在少数。
的确,如果父亲不去工作,便没有了收入,全家人的生活质量就会大打折扣,所以,上面的话似乎也能够成立。但是,育儿是在家庭生活正常进行的前提下进行的,尽管已经挣钱养家,也还不能算尽到了育儿的责任,这是显而易见的,挣钱和养育完全是一回事。
爸爸也是养育宝宝的主角
从宝宝呱呱落地起,母亲便开始无微不至。全心全意地照顾,甚至忍痛割爱放弃自己的工作,成为一名全职妈妈。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受传统“男主外、女主内”思想的影口向,在婴幼儿的抚养和亲子沟通过程中,更多地关注母婴关系,却往往忽视了父亲在婴幼儿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父亲自己往往也认为,母亲是婴幼儿教育的主力,自己的强大教育作用要等到孩子上学之后才能得以有效的发挥。
其实,父亲的作用同等重要,甚至有时其价值超过母亲的教导。父亲与母亲在教养风格上有明显不同。每个母亲都有自己独特的抱孩子方式,并且10次有9次都会以相同的方式抱起孩子,而父亲则10次有9次以不同的方式抱孩子,甚至会将婴儿头朝下抱起来,母亲在与孩子玩耍时较喜欢使用玩具,而父亲则喜爱用自己的身体当作孩子的爬杆或摇马,父亲的教导方式更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与母亲相比,他们可以让孩子爬得更远,然后再把他们抱回来;当孩子面对新事物,如一只狗,一个陌生人或一个新玩具时,母亲会本能地靠近孩子,让孩子感觉到可以得到保护,父亲则倾向于站在一边,让孩子自己去探索。这两种抚养方法——保护和挑战,都有助于孩子的情绪发展。
有时,父亲哪怕是把孩子放到肩膀上“骑大马”,或是将孩子高举在空中旋转“坐飞机”,孩子都会表现得无比兴奋和快乐,这种玩法对孩子幼小的心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许多心理学家认为,父亲的这种“粗野”风格,可以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而积极的学习情绪。因此对孩子来说,父亲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爸爸对孩子的成长有多重要
影响孩子性别角色的形成——有研究表明,与母亲相比,父亲与孩子的相互交往更有助于孩子对男性和女性的角色和作用产生理解,女孩子从父亲身上了解异性,男孩子从父亲身上了解自己。影响孩子个性品质的形成——父亲引导孩子参与的游戏往往较多是运动性、技术性和智能性的。父亲较多以他们固有的男性特征,如独立、进取。合作、自信,热情、宽厚、敢于冒险、勇于坚持等来影响孩子,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模仿和学习。这就与孩子从母亲的性别特征中得到的诸如关心、同情、温和、善良等方面潜移默化地结合起来,更有助于形成孩子完善的人格基础。
影响孩子认知的发展——孩子经常从母亲那里学到一些言语表达的知识,而父亲则经常通过运动和操作,诸如修车、机械,使用工具、园艺等活动,使孩子对动手操作更感兴趣,更能激起儿童的探索精神、想象力、创造性及求知欲望。有研究发现,父亲与孩子交往的数量与孩子的智商有正相关(也就是父子交往越多,孩子的智商越高)。
影响孩子社会行为的发展——父亲与孩子为伴往往能扩大孩子的社会活动范围和社交内容,影响孩子的社交兴趣和需要,进而有助于孩子积累社交经验和技能。父子交往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双方更多以平等的。有来有往的方式进行,从而更有助于孩子理解对方语言,体会对方感情,从而调整自己的行为。
如果你也是一个孩子的父亲,那就请你抽出一点时间,多关心一下你的孩子吧,他们一定会非常高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