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人看大陆:独生子女被宠坏 其背后有隐忧
给新时代中国父母的养育方案
台湾人看大陆:独生子女被宠坏 其背后有隐忧
一个台湾人的自述:
我当时的房东,手上还有另一套房子,租给一对河北来的母子,那个孩子成绩十分优异,考上了大陆某一所很好的大学,由于性格内向,不爱与人打交道,而且不曾一个人独自生活过,家里人担心他在外会吃苦或受人欺负,经过家族开会后,决定让他妈妈陪他到北京念大学,他妈妈到北京后,就是每天帮他洗衣、做菜、伺候他念书。
我才听房东说完,心里就感到十分讶异,这是个什么样的情境啊?想想我自己,在念大学时,爸妈巴不得赶紧把我赶出家门,我也不希望他们一直管着我。
然而,这还不是我见过最特别的例子。
我在北京工作时,曾经有过一个工作伙伴,每次当他一个人顾店时,他就会打电话把他妈妈叫过来,帮忙招呼客人,或是做打扫的工作。有时候妈妈叫不过来时,就就会到处打给他的暧昧对象,让他们来干活,自己总是坐在那边打电动。
有一次,他闯了一个祸,因为工作时嬉闹,差点伤了一个离预产期只剩两星期的孕妇,然后他也不理会,人家找上门来,他竟然就窝在店里不出面,把他爸妈叫来,在店门口和人大吵大闹,对方其实只是要求一声道歉,但是就因为他不肯,让场面十分难堪。
还有一种比较另类的。
那一阵子,我常常跑去一间小店聊天,有一天,他们来了一个新的男店员,长得白白净净,十分好看。上工的第一天,还算勤勤恳恳,态度良善。但是第二天,他女朋友就跟来上班了,每当老板要他干点活,他女朋友就会在旁边抱怨,像是要他扫地就说他气管不好怕灰尘;要洗脏底盘就说店里不提供免洗手套就不洗;要他和客人多交流,就说他口条不好会得罪客人;要他对客人说话时口气柔和一点,就说他是大丈夫,不能低声下气;每次有比较粗重的活要他做,他女朋友就把他拉到一边,要别的店员去干。
第四天时,这个店员突然就人间蒸发了,找不到人,连一封简讯都没有,好不容易联系到他妈妈,他妈妈竟然说:“是我要他别干的,我就这么一个儿子,我可以养着他,不是这样给你们糟蹋的!”
这不禁让我开始怀疑,是不是我爸妈比较不爱我啊?
在一胎化下的大陆,这样的故事一再上演,或许我说起来娱乐性质浓厚,但摊开各大新闻,还是有许多轰动一时的社会案件,都是因为父母过度宠爱而起的。
其实,这背后带着很大的隐忧,这将是一个令人担忧的时代,一个拼爹比娘的时代。我无法为这个正在进行的时代做出最好的评论,因为父母无私的爱,谁也没有资格去剥夺,但是因为无私而造成的盲目,最终变成没人想见到的结局,我想这就不是这份神圣之爱的原意了吧!
么么关注 如何爱孩子
父母爱孩子太深,将孩子看成是自己的私人财产,是自己光宗耀祖的筹码,自己没有实现的目标想在孩子的身上找回来,因此对孩子的要求过高,甚至采取强制的手段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学习。这样,孩子对父母就会产生隔阂,有的孩子也就变得冷漠、胆小,甚至丧失了自信心。个别的父母宠爱自己的孩子,可是却虐待老人,孩子从中获得了不良的情感教育,等长大成人以后,也会步其后尘。
每个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父母的爱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怎样才算是真正爱孩子呢?也就是说应该如何掌握爱孩子的“分寸”呢?
1. 要有理智的爱。
这就是说,爱孩子要能自觉地控制自己的感情,克制那些无益的激情和冲动。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的《父母必读》一书中的序言有这样一段话:“子女固然由于父母方面的爱的不足而感受痛苦。可是,他们也会由于那种过分洋溢的伟大感觉而腐化堕落。理智应当成为家庭教育中常备的节制器,否则孩子们就要在父母最好的动机下养成了最坏的特点和行为了。”这段话讲得十分深刻。然而,我们有些父母,尤其是相对年轻的父母,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往往缺乏应有的“分寸感”。他们对待孩子往往是无原则的,过分地宠爱。有的对孩子姑息迁就,任其发展;有的只知道想方设法满足孩子的锦衣美食,却不懂得给孩子良好的精神食粮和思想营养。这样,势必把孩子惯坏、宠坏。这种“爱”是盲目的、有害的。
2. 疼爱要与严格要求相结合,严格要求也是疼爱孩子的一种体现。
所谓“爱之深,责之切”,就是说,严格要求正是出于深切的爱。所以,做父母的不应该受盲目的爱的支配,要“严”中有“爱”,“爱”中有“严”。当然严格要求并不是意味着对孩子的严厉、动辄训斥打骂,而是要做到以合理为前提。同时,态度应该是耐心的,循循善诱的。
3. 爱与理解、尊重结合。
最早注意儿童教育的思想家卢梭,第一个提出“儿童有受教育的权利”。在儿童教育中了解孩子、尊重孩子是很重要的。孩子不是成人的私有财产,也不是成人的玩物。孩子有自己的需要和兴趣,他们应该受到正确的教育,应该受到尊重。不少家长只知道爱孩子,却不懂得尊重孩子。孩子从小受到尊重,才会产生自尊心,而且懂得尊重别人。
父母一定要有理智地疼爱孩子,千万不要过分溺爱。这样,孩子才会健康快乐地成长。
5岁男童帮外公干活 踮脚打扫教室让人泪奔
让孩子飞得更远 培养孩子的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