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家长不接受应试教育还能怎么办?
零基础学二胡在中国,考试制度由来已久,只有学有所成才能出人头地的思想早已在中国人的心中根深蒂固,作为中国孩子的家长,不接受应试教育还能怎么办呢?
中国的考试选官制度历史悠久,十年寒窗苦读只为求得一朝功名成为众多学子毕生追求的目标,“学而优则仕”更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思维定式。说起应试教育,可以追溯到自隋朝起的科举制,至今已一千多年。现在我们的中小学生在课堂上嘲笑《范进中举》这样的荒唐闹剧,其实和他们自身又何其相似。高强度的学习方式,高竞争的升学压力,小升初、中考、高考铺天盖地,“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正戳痛点。
前几年媒体上纷纷爆出“狼爸”“虎妈”的教育事迹,引起社会各界关于家庭教育的强烈讨论和思考。“狼爸”四个子女中有三个成功进入北大的事迹瞬间传遍中国,他本人也就成为各家长会上众多老师表彰的对象。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数字显示,80%的家长希望子女是班级的前十五名,50%以上的家长希望孩子能成为博士。不少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充满焦虑,又将这种焦虑传递给孩子,由此恶性循环下去。当然也不全是所有家长都有急迫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愿望。孩教圈记者对几百名家长进行采访,总体上他们的教育心态可分为以下四大类:
一、被迫接受型。有位家长曾对孩教圈记者无奈地说到:“素质教育的口号在全国提得轰轰烈烈,但应试教育在全国的生源大省中也实践得实实在在”。事实上,鞭挞应试教育的呼声早在十几年前就沸沸扬扬,但这么多年过去也只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在这种大背景下,为了孩子升上好学校,家长也只能狠一狠心,紧跟大部队,唯恐“输在起跑线上”。据孩教圈记者了解到,在高考大省山东,很多孩子的作息时间都是每周只休息一天或半天,寒暑假的时间也很短。此外,以善于高考而闻名全国的衡水中学,学生每周都要进行周练,每月都要月考,有些科目每学完一章老师都要进行测试,考试次数频繁,多数学生感到很累。在问到家长不心疼孩子这么劳累时,大多数家长认为:“自家的孩子怎么不心疼,可是也没别的办法。”同时孩教圈记者还从部分培训机构处得知,目前从学校教育到家庭教育,几乎都是为分数准备的,每参加一项运动、学一门乐器也都是为了升学的需要,孩子很难享受到运动的快感、音乐的优美。家长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孩子不落后,也只能选择跟风。
二、坚持抗争型。此类型的家长,一般由两种原因造成:或是孩子学习成绩不好,不愿勉强孩子,转而攻向素质教育方面;或是厌弃当下学校一味以升学为主导的教育方式,为了孩子的个性发展从而转向素质教育。由于现在家长的视野越来越开阔,加上思想受到西方教育的影响,近年来这种类型的家长的数量也在逐步攀升。在北京某小学的班级论坛上,有一位一年级家长的一篇《孩子,你慢慢来》的文章,就引起了很多家长的共鸣。文中写道:“孩子,你别急,慢慢来。也许你不是最棒的,只要你是快乐的,就够了”。不少父母表示,素质教育的本质就是要激发孩子学习的乐趣和动力,使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不要成为只会学习的机器。上周孩教圈记者从广州少年宫的工作人员那里了解到,寒假将近,少年宫的兴趣班开始如火如荼地开始接受报名,尽管大部分家长都报着小升初的目的给孩子报兴趣特长班,但依然有少数家长是单纯为孩子培养爱好而来,他们认为如果学习只是单纯地为升学准备,显得太功利性,不利于孩子心理健康的发展。这种类型的家长心态,由此可见一斑,也属于更为理智的一种。
三、出国留学型。这种类型的家长一般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较为宽裕,他们知道目前大部分学校的这种只看重智力培养的教育方式不好,在这种大背景下的孩子以后很难“生存”,所以采取出国留学策略。在关注教育政策走向的同时,他们努力给孩子找好学校,为孩子争取一切优越的学习环境,尽量送孩子出国。据了解,2013年在美读高中的中国留学生占2013年美国高中留学生总数的46%,创历史新高,可见钟情于国外教育的家长数量也不容小觑。前阵子在孩教圈论坛的留学板块上就有位家长这么写道,小孩每天回家都有写不完的作业,他自己就很厌烦,有时候不交作业,老师叫家长去学校好几次,家长因为心疼孩子和老师也弄得很不愉快,久而久之,发现周边所有学校都差不多这样,也就打消转学的念头,直接送孩子出国了。目前这个小孩在国外念书,因为没有太重的学业负担,整个人快乐了很多,能够有时间去发展孩子的兴趣爱好,也变得好学了。
四、边走边看型。持这种心态的父母数量也不在少数,在升学氛围紧张的大城市中比较多,二三线城市居少。原因在于大城市对于新政策的跟进比较紧,而中小城市带有滞后性。这种类型的家长们紧跟政策动向,随时为孩子争取更有利的升学条件做准备。如广州小升初2019年将正式取消“推荐生”,这一变化涉及越秀、荔湾、海珠老三区,预计将有近2000-3000名尖子生不得不另寻出路,于是自家孩子在这范围内的家长就开始为孩子谋划新出路,如平时成绩好的自然不用太担心,也有些家长不够自信,也许就会送孩子出国等。跨区考试也是一个例子,如上海的考生考本地大学有分数优惠政策,有时考同所大学,河北省作为人口大省如果当地的考生考进上海,就要比上海本地生源多上几十分,于是家长便通过一些渠道为自家孩子谋取一个跨省考的资格。但是现在高考制度更为严格,该考试方式也开始逐渐变少。当然这种家长和被迫接受型的家长最大的区别在于,他们不盲目更风,不死磕着摆在面前的几所好中学,更随机应变。
目前我国的教育正从应试教育逐步向素质教育接轨,应试教育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学生的负担过重,这已经演变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严重阻碍教育的健康发展。今年12月教育部出台了高考改革的四个配套措施,就分别涉及学业考和综合素质测评等。此消息传出后在教育界引起了很大反响,特别是中学教育如何真正从“应试”走向“素质”提升,更是在学校、家长中引起广泛探讨。放眼未来,可能在某一天应试教育将被逐渐完善和科学的素质教育所取代。但目前素质教育毕竟还处于萌芽阶段,无论政策怎么改,唯考试成绩至上的教育意识形态依旧没有改变,学校教育的价值观依然还是争取高的升学率,我们的社会,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没办法去营造一个素质教育的学习环境,社会也并没有大量提供能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舞台。以上总总都表明,当前应试教育仍是大流,素质教育改革绝非一朝一夕能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