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课观新变化超八成大学生选修课不只为学分

144
作者 怡璇妈妈 米粒妈咪课堂  ← 点击红色字,关注公众号
2018-04-19 11:30 字数 20040 阅读 860评论 0

反复核对课程代码后,王祎和室友分坐在电脑前。她们准备在学校选课系统开放的瞬间,立即按下“选课”按钮。

在王祎看来,虽然选不上心仪的课程也能去旁听,但她总觉得“既上了有意思的课,又能拿到学分”才是最理想的状态。“时间和精力总是有限的。”王祎说。

近日,中国青年报校媒联盟面向全国100余所高校的532名大学生发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5.1%的受访大学生表示选修课不只为学分,教师授课水平、考试的难易程度、作业量、课程的实用性都成为影响学生选课的重要因素。

46.2%受访大学生表示选课时更看重教师授课水平

“请用经济学原理分析‘为什么男人有钱就会变坏’。”这是四川大学选修课“爱情婚姻经济学”结业考中的试题,也一度在网络上走红。

上过这门课的叶娉同学表示,老师上课时思路清晰,逻辑缜密,幽默风趣,善于用经济学理论分析各种案例。这门课无疑是同学们眼中的“香饽饽”。

黑龙江大学的杜宁宁告诉笔者,选修课“马克思哲学经典导读”在学生中非常出名。据他介绍,该课的主讲教师是九位大咖级教授,他们面向全校学生,轮流讲授哲学经典。年过八旬的张奎良教授也出现在这门选修课的讲台上——头发花白,全程站立,满黑板的讲义,依旧激情四射。课程结束后,全班同学不由得起立,鼓掌目送教授离开。张奎良留下办公地点,邀请同学与他探讨哲学问题。杜宁宁认为,“公选课专业性相对较弱,学生听课效果也差强人意——但当教师融心血于公选课,学生自然报以掌声和尊重。”

在中山大学大三学生丁一看来,公共选修课“植物的智慧”也属于抢手的一类课程。课堂上老师几乎不点名,但是很少有学生缺席。据她介绍,这门课程内容丰富,老师会结合电影书籍等文学作品分析植物的各种功能,同时布置一些课后实践作业。丁一选择的课后作业是种植向日葵,观察白天向日葵花盘的旋转情况,记录向日葵发芽开花凋谢的过程。“老师说第整百位发作业到邮箱的同学还可以得到一本植物图谱!”丁一觉得这样的抽奖为课堂增添了许多乐趣。

中国青年报校媒联盟调查结果显示,81%的受访大学生在选课时看重授课教师的名望和授课水平,57.3%的受访大学生表示所选“课程内容是自己擅长,想进一步学习”。同时,71.4%受访大学生会选择考试简单,作业少,学分易得的课程。

对应届生寇玲来说,大四的选课更让人纠结。上学期,正在准备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寇玲复习任务重,恰巧这时学院一位知名教授新开设了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寇玲明白,修习这门课需要付出很多精力做实验,在一定程度上会挤压备考时间,但是如果放弃这门课程会让自己觉得本科生涯有遗憾。

寇玲纠结了很久,还是决定选择了这门课程。“跟随这位老师学到的治学态度是受益终身的,”寇玲说,“很庆幸自己没有放弃。”

中山大学2019级本科生陈硕在大二时选择由中文系转入新闻与传播学院,他坦言,刚入学时,和身边的很多同学一样,自己有一种好好学习、利用公选课拓宽知识面的热情,“希望有很多本专业知识外的收获”。然而,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他感觉“通过公选课学什么东西好像是不太现实的”,因为公选课的性质让人很难自控。在大一下学期,他开始“功利地”把重心放在专业课学习上,而公选课只关心点名与否、考核方法、给分标准等等信息。

学长学姐的“经验帖”成为选课重要参考

“每个大学生都为选课困扰过吧。”陕西师范大学柴丹说,“我们读高中是没办法自己选课的,在大学通过选课感受到了大学‘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氛围,想上什么课就上什么,也是一种幸福的‘烦恼’。”

每到高校选课季,学生会在社交媒体和校园网络上发布选课求助帖,相应也会出现各种经验帖。这些经验帖绝大多数来自同校的学长学姐。他们作为大学校园的“老玩家”,对于选课拥有更多“经验值”,每到“选课季”自然就会将“经验”传递给学弟学妹们,学弟学妹们再将听来的“经验”进行传递,久而久之甚至会形成选课信息“江湖”。

中青报校媒联盟的调查显示,70.7%的受访大学生会在选课前寻求学长学姐建议,其中93.4%的受访大学生会听取学长学姐的一些建议。

武汉大学的学生陈鸿辉告诉笔者,学长和学姐会把公选课的经验帖组合成集,自己每次选课前都会参考前辈们的经验帖。“先查询,后了解,才敢选,绝对不会冒着风险去选平均分很低的课,因为不能保证自己能顺利通过。”陈鸿辉说。

在江苏一所高校读书的大四学生许冰倩表示,自己选课“完全凭眼缘”。她解释道,学校的公共选修课通常考核难度不大,不需找学长学姐咨询。

上海大学的尹莹莹表示对于学长学姐的建议,她坚信“兼听则明”。因为她发现,有些学长学姐总是喜欢推荐课堂氛围比较宽松的课程,“对于我本人而言,我更想努力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要破除学姐学长的‘传说’最重要的是让我们有试听的权利。”暨南大学的林同学认为,学校应该保证每一门选修课的第一节课都是试听课,让选课的学生先去了解一下这位老师上课的风格、教学大纲,再决定要不要学这门课。她打比方说,“就像现代人谈恋爱要认真相处了解后才结婚,学校也应该把选课中‘盲婚哑嫁’的现象消除掉!”

超六成大学生选择知“难”而上

中国青年报校媒联盟的调查显示,对于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即使授课老师很严格,也有65.5%的受访大学生表示不会弃选。

暨南大学大四学生林淼表示,她四年来的选课标准都只有一条标准——“课堂要有干货”。这样的标准也促使她总是选择一些传闻中很难的课。她笑称,“越到后面就越会发现,课程内容难我也还是能以不错的成绩通过考核,如果真的很喜欢一门课,那就大胆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林淼也坚信老师严格是负责的表现。在她看来,只要坚持,跟着老师的计划学习,一定能建立自己在该门课程的学习地图。”她还记得选修的“传播方法研究”这门课,老师要求极严,她需要在学期内完成一项调研,并要用到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的方法。她和小组成员们每周都外出做志愿者、撰写观察笔记,还要进行深度访谈、设计、派发问卷,在图书馆写报告。她回忆起那段时间直呼“真心累”。但是,最后她和小组成员写出了一份质量极高的调研报告,觉得“一切辛苦都值了”。

据辽宁一所高校教务处工作人员介绍,该校开设人文选修课达100多门,其中只有不到10门会因选课人数不足而不能开设。“虽然开的多,但这么多年最受欢迎的一直都是那几位老师的课,在学生中很出名。”

闽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林老师告诉笔者,每年选课都有要退选和重选的同学。“印象很深的一次是全班集体退选某门课程,导致任课老师没课可教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对冷热门课程的两种极端表现,引起了学院领导的重视。“根据培养计划,有些课程非常重要不会因为选课少而停止开课,而大多数人喜欢上口碑良好的课,此时提高老师的讲课水平显得非常重要。”林老师说。

为了上好公选课,闽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于老师提出了“小班教学法”。“目前学生和老师普遍错误认为选修课没有必修课重要,因为选修课学分少且以考察课形式出现。”但他认为,从培养学生角度出发,选修课更能激发学生兴趣有助于学生对某个领域的深入学习,更适合小班教学。

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冯芃芃认为,现在所谓的“功利性选课”背后,首先是一种“无奈”,因为值得学生认真对待的课程不够多,于是他们只能退而求其次选择能够轻松拿高分的课程。但是她同时也指出,做好公选课的教学并不容易,需要开课老师更多投入到教学设计中。就中山大学的情况来说,她表示,这些年,这种现象一直在好转。“其实我自己开课时,第一周总会问大家的课程期待。可以说有一个趋势,希望课程轻松的声音越来越少,希望能够真正学到东西的回应越来越多。”

她认为,在理想的公选课状态下,老师应该认真对待学生的时间,准备好课程;学生也尊重老师的时间,认真对待课程。她希望修课的学生不是因为没有其他可选的才来,而是真心对课程感兴趣,能够积极参与,完成课程任务。她也表示,“这么做的前提是要开出足够多有质量的课程,学校出台政策,鼓励老师们进入公选课的教学。”(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受访学生为化名)反复核对课程代码后,王祎和室友分坐在电脑前。她们准备在学校选课系统开放的瞬间,立即按下“选课”按钮。

在王祎看来,虽然选不上心仪的课程也能去旁听,但她总觉得“既上了有意思的课,又能拿到学分”才是最理想的状态。“时间和精力总是有限的。”王祎说。

近日,中国青年报校媒联盟面向全国100余所高校的532名大学生发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5.1%的受访大学生表示选修课不只为学分,教师授课水平、考试的难易程度、作业量、课程的实用性都成为影响学生选课的重要因素。


46.2%受访大学生表示选课时更看重教师授课水平

“请用经济学原理分析‘为什么男人有钱就会变坏’。”这是四川大学选修课“爱情婚姻经济学”结业考中的试题,也一度在网络上走红。

上过这门课的叶娉同学表示,老师上课时思路清晰,逻辑缜密,幽默风趣,善于用经济学理论分析各种案例。这门课无疑是同学们眼中的“香饽饽”。

黑龙江大学的杜宁宁告诉笔者,选修课“马克思哲学经典导读”在学生中非常出名。据他介绍,该课的主讲教师是九位大咖级教授,他们面向全校学生,轮流讲授哲学经典。年过八旬的张奎良教授也出现在这门选修课的讲台上——头发花白,全程站立,满黑板的讲义,依旧激情四射。课程结束后,全班同学不由得起立,鼓掌目送教授离开。张奎良留下办公地点,邀请同学与他探讨哲学问题。杜宁宁认为,“公选课专业性相对较弱,学生听课效果也差强人意——但当教师融心血于公选课,学生自然报以掌声和尊重。”

在中山大学大三学生丁一看来,公共选修课“植物的智慧”也属于抢手的一类课程。课堂上老师几乎不点名,但是很少有学生缺席。据她介绍,这门课程内容丰富,老师会结合电影书籍等文学作品分析植物的各种功能,同时布置一些课后实践作业。丁一选择的课后作业是种植向日葵,观察白天向日葵花盘的旋转情况,记录向日葵发芽开花凋谢的过程。“老师说第整百位发作业到邮箱的同学还可以得到一本植物图谱!”丁一觉得这样的抽奖为课堂增添了许多乐趣。

中国青年报校媒联盟调查结果显示,81%的受访大学生在选课时看重授课教师的名望和授课水平,57.3%的受访大学生表示所选“课程内容是自己擅长,想进一步学习”。同时,71.4%受访大学生会选择考试简单,作业少,学分易得的课程。

对应届生寇玲来说,大四的选课更让人纠结。上学期,正在准备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寇玲复习任务重,恰巧这时学院一位知名教授新开设了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寇玲明白,修习这门课需要付出很多精力做实验,在一定程度上会挤压备考时间,但是如果放弃这门课程会让自己觉得本科生涯有遗憾。

寇玲纠结了很久,还是决定选择了这门课程。“跟随这位老师学到的治学态度是受益终身的,”寇玲说,“很庆幸自己没有放弃。”

中山大学2019级本科生陈硕在大二时选择由中文系转入新闻与传播学院,他坦言,刚入学时,和身边的很多同学一样,自己有一种好好学习、利用公选课拓宽知识面的热情,“希望有很多本专业知识外的收获”。然而,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他感觉“通过公选课学什么东西好像是不太现实的”,因为公选课的性质让人很难自控。在大一下学期,他开始“功利地”把重心放在专业课学习上,而公选课只关心点名与否、考核方法、给分标准等等信息。

学长学姐的“经验帖”成为选课重要参考

“每个大学生都为选课困扰过吧。”陕西师范大学柴丹说,“我们读高中是没办法自己选课的,在大学通过选课感受到了大学‘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氛围,想上什么课就上什么,也是一种幸福的‘烦恼’。”

每到高校选课季,学生会在社交媒体和校园网络上发布选课求助帖,相应也会出现各种经验帖。这些经验帖绝大多数来自同校的学长学姐。他们作为大学校园的“老玩家”,对于选课拥有更多“经验值”,每到“选课季”自然就会将“经验”传递给学弟学妹们,学弟学妹们再将听来的“经验”进行传递,久而久之甚至会形成选课信息“江湖”。

中青报校媒联盟的调查显示,70.7%的受访大学生会在选课前寻求学长学姐建议,其中93.4%的受访大学生会听取学长学姐的一些建议。

武汉大学的学生陈鸿辉告诉笔者,学长和学姐会把公选课的经验帖组合成集,自己每次选课前都会参考前辈们的经验帖。“先查询,后了解,才敢选,绝对不会冒着风险去选平均分很低的课,因为不能保证自己能顺利通过。”陈鸿辉说。

在江苏一所高校读书的大四学生许冰倩表示,自己选课“完全凭眼缘”。她解释道,学校的公共选修课通常考核难度不大,不需找学长学姐咨询。

上海大学的尹莹莹表示对于学长学姐的建议,她坚信“兼听则明”。因为她发现,有些学长学姐总是喜欢推荐课堂氛围比较宽松的课程,“对于我本人而言,我更想努力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要破除学姐学长的‘传说’最重要的是让我们有试听的权利。”暨南大学的林同学认为,学校应该保证每一门选修课的第一节课都是试听课,让选课的学生先去了解一下这位老师上课的风格、教学大纲,再决定要不要学这门课。她打比方说,“就像现代人谈恋爱要认真相处了解后才结婚,学校也应该把选课中‘盲婚哑嫁’的现象消除掉!”

超六成大学生选择知“难”而上

中国青年报校媒联盟的调查显示,对于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即使授课老师很严格,也有65.5%的受访大学生表示不会弃选。

暨南大学大四学生林淼表示,她四年来的选课标准都只有一条标准——“课堂要有干货”。这样的标准也促使她总是选择一些传闻中很难的课。她笑称,“越到后面就越会发现,课程内容难我也还是能以不错的成绩通过考核,如果真的很喜欢一门课,那就大胆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林淼也坚信老师严格是负责的表现。在她看来,只要坚持,跟着老师的计划学习,一定能建立自己在该门课程的学习地图。”她还记得选修的“传播方法研究”这门课,老师要求极严,她需要在学期内完成一项调研,并要用到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的方法。她和小组成员们每周都外出做志愿者、撰写观察笔记,还要进行深度访谈、设计、派发问卷,在图书馆写报告。她回忆起那段时间直呼“真心累”。但是,最后她和小组成员写出了一份质量极高的调研报告,觉得“一切辛苦都值了”。

据辽宁一所高校教务处工作人员介绍,该校开设人文选修课达100多门,其中只有不到10门会因选课人数不足而不能开设。“虽然开的多,但这么多年最受欢迎的一直都是那几位老师的课,在学生中很出名。”

闽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林老师告诉笔者,每年选课都有要退选和重选的同学。“印象很深的一次是全班集体退选某门课程,导致任课老师没课可教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对冷热门课程的两种极端表现,引起了学院领导的重视。“根据培养计划,有些课程非常重要不会因为选课少而停止开课,而大多数人喜欢上口碑良好的课,此时提高老师的讲课水平显得非常重要。”林老师说。

为了上好公选课,闽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于老师提出了“小班教学法”。“目前学生和老师普遍错误认为选修课没有必修课重要,因为选修课学分少且以考察课形式出现。”但他认为,从培养学生角度出发,选修课更能激发学生兴趣有助于学生对某个领域的深入学习,更适合小班教学。

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冯芃芃认为,现在所谓的“功利性选课”背后,首先是一种“无奈”,因为值得学生认真对待的课程不够多,于是他们只能退而求其次选择能够轻松拿高分的课程。但是她同时也指出,做好公选课的教学并不容易,需要开课老师更多投入到教学设计中。就中山大学的情况来说,她表示,这些年,这种现象一直在好转。“其实我自己开课时,第一周总会问大家的课程期待。可以说有一个趋势,希望课程轻松的声音越来越少,希望能够真正学到东西的回应越来越多。”

她认为,在理想的公选课状态下,老师应该认真对待学生的时间,准备好课程;学生也尊重老师的时间,认真对待课程。她希望修课的学生不是因为没有其他可选的才来,而是真心对课程感兴趣,能够积极参与,完成课程任务。她也表示,“这么做的前提是要开出足够多有质量的课程,学校出台政策,鼓励老师们进入公选课的教学。”(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受访学生为化名)

作文大全      米粒妈咪在线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