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父爱和母爱的表达方式如此不同?
浩然爸爸讲三字经在人们的普遍印象中,父爱和母爱是截然不同的:虽然他们的出发点都一样,但是表现形式却有天壤之别。通常,母爱的表达方式直接而外露,母亲会叮嘱你天气冷了穿秋裤,下雨了带雨伞,按时吃饭等等,甚至有些子女会觉得母亲很啰嗦。
而父亲表达爱的方式比较内敛与沉默,一个很经典的例子是,大街上父亲和上小学的儿子走在一起,儿子摔倒了,在地上嚎啕大哭,父亲没有扶他,而是依然笃定地向前走去,但是,当他走到街角拐弯处时,却会回头看一眼。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传统文化中“严父慈母”的刻板印象。《红楼梦》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贾宝玉听到父亲传唤他就“不觉打了个雷的一般”,但是却可以扑倒在母亲怀里,“搬着王夫人的脖子说长道短”。
母爱无条件,父爱有条件
父母是我们最早接触的人,同时也是早期关系最亲密的人,因此,对于父母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态度。
在艾瑞克·弗洛姆看来,母爱的性质是博爱,是无条件的爱。也就是说,作为母亲,无论他的子女是美或丑,聪明或愚蠢,勤奋或懒惰,她都会爱他们,这是一种不求回报的爱。也正因为如此,对于母爱只能接受而不能通过自己的行为去争取。
美国人本主义哲学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学家艾瑞克·弗洛姆,代表作《爱的艺术》
父爱与母爱则不同,父爱是有条件的,父爱的性质是公正。
游戏的父亲,安全感的母亲
在和孩子的相处方面,母亲更多倾向于从各方面照顾孩子,而父亲与孩子最常见的互动方式是做游戏。做游戏可以帮助教育孩子如何控制自己的身体和情绪,鼓励他们勇于冒险,具有长期的进取心。
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副教授Mallers指出,母亲更倾向于给孩子们一种安全的感觉,保护他们应对这个世界,而父亲更倾向于这样和孩子交流:“这个世界是安全的,所以现在就开始去探索世界吧。”
Melanie Horn Mallers指出,父亲倾向于将孩子带离这个世界,而母亲倾向于将孩子带入这个世界。比起“言传”,父亲通常更侧重于“身教”,《三字经》里的“养不教,父之过”,从一个角度也印证了传统文化中对父亲家庭教育作用的期许。
三字经
缺乏父爱的危害
在个性发展方面,父爱的作用可能更大。具体来讲,父亲的拒绝可能会导致孩子出现行为问题,并产生不安全感、焦虑和敌意,最终可能会导致孩子对药物或酒精成瘾。
在2012年一项针对912名男性和女性的研究结果中,和父亲关系良好的人比童年时没有感受到父亲关爱的人能更好地处理压力。
在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松子一生坎坷的感情经历,明显地折射出父爱的缺失,她将这种缺失的追寻转移到自己的感情生活中,从而导致一次又一次的悲剧。
典型的父爱——沉默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父母与子女的相处方式也呈现多样化,女性要继续在职场中打拼,父亲就得越来越参与到培养孩子的过程当中,和孩子们建立强大的关系纽带。
下面一支短片从非常典型的角度讲述了父爱的表达方式,父亲的话不多,不善表达。为了让孩子从小更加独立,甚至不愿意接送孩子,但是又放心不下地默默尾随。
中学时代,课文里有朱自清的《背影》,作者本人那不善表达的父亲去买橘子一幕细节描写颇丰。那时年幼,或许许多人还不能感同身受,等到年长了再回头看,才平添了几分动人。
朱自清《背影》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