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七个佛教入门知识及常识
钱文忠佛学入门课,修心养性开智慧二十七个佛教入门知识及常识
一,什么是佛?
佛是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觉者,释迦牟尼佛说过,一个普通人也就是凡夫从初发心到成佛,要经历三大阿僧祇劫,而且成佛后还要用一百劫的时间来修相好,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所以靠自力成佛,要经历三大阿僧祇劫的漫长时间,佛有无量无边,我们常说的佛即指本师释迦牟尼佛。
二,什么是佛教?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意为对世出世间一切恶行皆不要去做,而对于世出世间的一切善行应当积极努力的去奉行。佛教不是搞宗教,而过去佛教的一些高僧大德也持有同样的看法,说佛教不是宗教。佛教是释迦牟尼佛一生对众生的言传身教,能够依教奉行,就是按释迦牟尼佛说的去做,就是佛教。
三,什么是佛法?
佛法是释迦牟尼佛49年的讲经说法,佛弟子整理和记录的佛经。在我国有“三藏十二部”,三藏即经、律、论,十二部即佛说经分为十二类,亦称十二分教,即长行、重颂、孤起、譬喻、因缘、无问自说、本生、本事、未曾有、方广、论议、授记。
四,什么是菩提心?
菩提心的本体就是利益一切众生、让他们获得如来正等觉果位的希求心,《现观庄严论》中所说:“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求无上菩提之心,又称无上菩提心、无上道心、无上道意,或略称道心、道意、觉意。此菩提心为一切诸佛之种子,是净法长养之良田,若发起此心,勤行精进,则得速成无上菩提。“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这种心愿,就叫菩提心,就是菩萨所行的菩萨道。
五,什么叫三皈依?
皈依为皈投或依靠之意,受到三宝的加持。三皈依是指皈依三宝:一皈依佛,二皈依法,三皈依僧。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有外在的三宝,也有自性的三宝,即“觉正净”。
六,什么是三学?
佛法的三学是:戒、定、慧,戒定慧,又称三无漏学,《楞严经》有言:“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修戒,完善道德品行;修定,致力于内心平静;修慧,培育智慧。戒定慧三学是次第的关系,即循序渐进的关系。先要完善自己的品德;有了品德,就应尝试让自己的心平静;内心平静了,应进一步提升智慧。
七、什么是三毒?
“贪嗔痴”被称为三毒,贪图世间的名利和五欲六尘的享受,五欲指财、色、名、食、睡等五种欲望,六尘指色、声、香、味、触、法等六种境界,贪得无厌,死后就会投生到饿鬼道。对世间的善恶是非不能分辨,就是愚痴,死后会投胎到畜生道。见什么人和什么事,老是发脾气,就是嗔心,嗔心死后会下地狱。“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只要片刻之间生起对他人的仇恨和愤怒,那么千千万万个妨碍修行的罪恶就会滋生出来。一嗔一地狱,嗔是地狱之源,人一生气就如同在地狱中行走,炼狱之火焚烧身心。嗔心还会火烧功德林,以往所做的功德都将成为泡影。所以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就断了三恶道的因。
八、什么是三法印?
三法印,是释迦牟尼世尊,自人生现实的生老病死问题中,研究其果,推察其因,所观察出的现实上的真理,这真理就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判断佛法是否究竟,即以此三法印去衡量。所以“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就是三法印。
九、什么是四法印?
四法印即“诸行无常,诸漏皆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诸行无常:是指世间一切事物,皆在刹那间迁流变异,没有一个常住不变;诸漏皆苦,众生的种种行为都是有漏的,都不能真正积累下来,就像“竹篮打水”。诸法无我:一切法中,没有一个真实不坏的我。这个我,本身就是业报所致,能见闻觉知的我,本身就是生灭法。涅盘寂静,确认了一切法虚妄不实,就知道了如何才能停止无量世生死不息,灭尽一切法的时候,就再也不会有来世。这样也就灭尽了一切苦,这就是涅盘寂静。
十,“四大皆空”是什么?
佛教里的“四大”指的是地大、水大、火大、风大,是构成宇宙一切万事万物的基本因素。就是世界也是“四大”组成的,也有“成住坏空”的过程,人这个色身也是“四大”因缘假和的身体,四大不调就会生病,四大解体就会死去,所以说“四大皆空”。四大不是人们理解的“酒色财气”,这是一种五戒,四大是“地水火风”。
十一,什么是四圣谛?
四谛是释迦牟尼体悟的苦、集、灭、道四条人生真理,四谛告诉人们人生的本质是苦,以及之所以苦的原因、消除苦的方法和达到涅槃的最终目的。苦为生老病死,集为召集苦的原因,灭为灭惑业而离生死之苦,道为完全解脱实现涅盘境界的正道。
十二,什么是四无量心?
菩萨须内具四无量心:就是慈、悲、喜、舍四种无量心。“慈、悲、喜、舍”是菩萨利益一切众生的存心,学习‘无私无我’的精神。“慈悲即观音,喜舍名势至”,观世音菩萨代表“慈悲”,大势至菩萨代表“喜舍”。“慈”是给予众生快乐,“悲”是拔除众生痛苦。“喜”是看到众生离苦得乐而发自内心地欢喜;“舍”则是不执著任何情绪的起伏,令身心处于清静祥和的最佳状态,修到四禅八定的人还要修这四无量心。
十三,什么是四弘誓愿?
四弘誓愿是“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是十方三世诸佛成佛前发的总愿,也称为通愿,也是学佛修行之人必发的四种誓愿。
十四,什么是五戒?
五戒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五戒是做人的基本,守好五戒,来世还可做人,五戒圆备者,即生大富大贵之家,长寿而扬名于世。
十五,什么是十善业?
十善业包括: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恶口,五、不两舌,六、不妄语,七、不绮语,八、不贪,九、不嗔,十、不痴。严持五戒十善业,来生可做天人,享受天福。
十六,什么是五蕴?
五蕴分别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五种。佛教认为世间一切有情都是由五蕴和合而成,一人的生命个体也是由五蕴和合而成的。《心经》中就讲到“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五蕴这一概念的提出是要表明在五蕴之外不存在独立的“我”或永恒不变的主体,世间所谓的“我”仅是五蕴暂时的和合,“我”实际上并不存在,而人之所以有痛苦就是不明白这个道理,把五蕴认做实在的“我”或不变的主体来执著。
十七,什么是六根?
六根是指六种感觉器官,或认识能力: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眼是视根,耳是听根,鼻是嗅根,舌是味根,身是触根,意是念虑之根。
十八,什么是六尘?
六尘指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
十九,什么是六识?
六识指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其与六根、六尘,合称为十八界。唯识学派则加上末那识与阿赖耶识,称为八识。
二十,什么是六道?
六道即“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就是常说的六道轮回。
二十一,什么是六波罗蜜?
就是菩萨所行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菩萨欲成佛道应当修行的六种行持。
二十二,什么是八正道?
八正道分别为: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勤、正念、正定,这是八条通往涅槃的捷径。
二十三,什么是七觉支?
七觉支即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除觉支、定觉支、舍觉支。根据《阿含经》的排列,一开始就修念觉支的四念住,由四念住而开发智慧。
二十四,什么是三十七道品?
三十七道品,即为追求智慧,进入涅槃境界之三十七种修行方法。又称三十七觉支、三十七菩提分、三十七助道法、三十七品道法,为四圣谛中道谛的仔细开展,是佛教修行的基本内容,是趋向解脱、获得证悟的道路。
二十五,什么是四念处
四念处即一、观身不净;二、观受是苦;三、观心无常;四、观法无我。念是能观的智慧,处是所观的境界。
二十六,西方三圣是谁?
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在西方极乐世界共同辅佐阿弥陀佛,接引念佛往生的众生,称为西方三圣。
二十七,为什么要念“阿弥陀佛”?
在《阿弥陀经》中,佛向当机者舍利弗,陈述西方极乐世界依正无尽的庄严,来启发大众的信心。信心建立之后,就劝与会大众应求往生以发愿,再开示执持名号以立行。尤其谈到这个愿的重要性——具足信愿,一定往生。所以是释迦牟尼佛教我们念阿弥陀佛,所以要听本师释迦牟尼佛的话。
具足信愿念佛是一生成佛的法门,可以带业往生到西方净土,做阿惟越致菩萨,即八地菩萨的不退转菩萨,即便下品下生,一样圆证三不退“位不退、念不退、行不退”,而且一生成佛,才有能力广渡众生。所以想要做到大孝,就要劝自己的父母念佛。学菩萨精神自利利他,就是劝身边的人念佛,因为念佛是一生成佛的法门,所以功德无量。
所以,二十七个佛教入门知识及常识,你都知道几个,最后一个知识关系你一生。就是念佛念阿弥陀佛,一生解脱生死六道轮回之苦,一生成佛的法门。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ná mó ā mǐ tuó fó)或阿弥陀佛。
二十七个佛教入门知识及常识——30岁前,人生可以靠努力,但30岁后,人生就需要一些“觉醒”了。
所以你会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佛学智慧中寻找心灵出口。
王菲说,学佛对她的最大改变,是整个人都宁静起来了,不再像以前那么浮躁;
林青霞说,佛法中“面对、接受、处理、放下”的开示,让她卸下人生重担,从内而外轻松自 在;
汪涵说,佛陀本身就是一个明白人,学佛就是要让自己变成一个明白人。
改变一个人很难,但佛学就有这样的功效。
家庭里的处世关系、职场上的晋升压力、自我成长中的种种困惑……
如果你也有这些现代人“心病”,真的推荐你来听听钱文忠的《25堂佛学智慧入门课》。
很多时候,你不是找不到方向,你只是需要一位智慧的领路人。点击试听:钱文忠佛学入门课,修心养性开智慧
二十七个佛教入门知识及常识敬请参考,关注米粒妈咪课堂获取更多佛学国学智慧心理成长学习资料及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