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个人资料 王阳明资料

144
作者 学国学网 米粒妈咪课堂  ← 点击红色字,关注公众号
2022-01-04 10:27 字数 4528 阅读 583评论 0
周月亮全新解读王阳明

  王阳明个人资料 王阳明资料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宋代大学者张载提出的儒家最高道德理想,以此来形容王阳明的一生亦不为过。

  王阳明出生于明朝中叶,在那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学术委靡之时代,他怀着成为圣贤的抱负,以天下苍生为己任,创下了令人瞩目的世功和学说。王阳明命途多舛,屡试未中,及第之后入朝为官,在任兵部主事时,因反对刘瑾等宦官为政,被贬谪为龙场的驿丞,后来受朝廷重用,平乱屡建世功,荣封“新建伯”,官至南京兵部尚书。

  在学术思想方面,他钻研朱熹“格物致知”的儒家思想,对“存天理、灭人欲”之说产生了疑惑,认为朱子学说不是真正的圣人之学,“心学”才能解释其中的困惑。从而转学陆九渊的学说,随后创立了“心学”。

  纵观王阳明的人生历程,虽然一路坎坷,但他世功显赫,学名昭昭,成为中国历史上在立德、立功、立言三方面都有显著作为的大家。

  中国著名学者郭沫若先生曾说:“王阳明是伟大的精神生活者,他是儒家精神的复活者。”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甚至认为,王阳明是近五百年来儒家的源头活水。

  可见,王阳明在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精神的传承和立新两方面的重要地位。

  王阳明的思想流传千古,响彻中外。

  王阳明的思想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心即是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心是天地万物的主宰,心外无理,心外无物,是心学说的基本观点。他认为人心是根本的问题,是产生善与恶的源头。任何外在的行动、事物都是受思想支配的,一切统一于心。

  针对当时社会言行不一的弊病,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之说,纠正了朱熹先知后行的知行观。他认为知行是不能够分离的,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总之,有知必有行,有行必有知。

  王阳明摸索的致良知的道路,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从百死千难中得来”,是“千古圣贤相传的一点真骨血”。良知人人都有,致良知就是让心回到“无善无恶”明洁的本真状态,是通过主体的意识达到自我道德的修养,规范自我的行为。

  致良知被称为王阳明心学的核心部分。

  王阳明的一生都在坚持自度度人、成己成人的原则。从良知出发,人人皆是平等的,凡人也可以成为圣人。只要维护心为本体,做到心外无物,追求透彻的本心,胸怀洒脱、超然入圣,就没有什么困难可言!这个思想一出世,便产生了振聋发聩的作用,打破了程朱理学的禁锢,为委靡消沉的社会灌输了生机与活力,一时间心学占据了当时学术的主导地位。

  王阳明的心学旨在呼唤人的本体意识,着重强调个体本身的价值和自我人性的修养。

  心学不仅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对现在的社会也具有深刻的意义。

  为什么16世纪以来它在国内不温不火,反而广泛传播到周边国家,尤其是日本,乃至之后对明治维新产生了深刻影响。日本人写的《日本之阳明学》一书说:“维新诸豪杰震天动地之伟业,殆无一不由王学所赐。”

  20世纪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看到这样的场景:“不论在火车上、电车上或轮渡上,凡是在旅行的时候,总看到许多日本人都在阅读王阳明的《传习录》,且有很多人读了之后,就闭目静坐,似乎是在聚精会神,思索这个哲学的精义。”

  其二,王阳明的《传习录》为什么那么难读,以至于多有言说王阳明的故事、事功、事迹和其提出的如知行合一、心即理等著名论断者,而少有精读集心学之大成的原著《传习录》者,心学的精髓是什么,什么是本体,什么是一,为什么是一以贯之,为什么一定要亲自去读《传习录》,对人生、社会、现代发展与各类组织提升有何意义,等等。

  心学结论简单到极点,但简单是最终极的复杂。

  本文为:王阳明个人资料敬请参考,关注米粒妈咪课堂听周月亮全新解读王阳明!

读书听书      米粒妈咪在线课程
相关课堂学习推荐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