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的高招--欢迎对号入座,必有妙用

144
作者 爱斗地主的 米粒妈咪课堂  ← 点击红色字,关注公众号
2019-01-28 14:45 字数 8739 阅读 789评论 0
投资大师的传奇故事
让孩子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的高招--欢迎对号入座,必有妙用

在很久很久以前,网络上就流传着一篇小文《毁灭孩子的7大高招》。为了普及这7大高招,我今天花点时间详细解读一下这7大高招之(一):《让孩子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以及它在生活中的应用。

让孩子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这样可以有效地摧毁他们的自信,然后一点一点地蚕食他们的价值感,最后让他们变成一个一无是处的人。

1、塑造低价值感的儿童

一个低价值感的儿童,他觉得自己不行,什么时候都做不好,而且父母认为重要的事情他们都不想去做。一方面是因为觉得自己没能力没智商而做不好,不做的话就不会暴露自己的低能。另一方面,如果按父母说的去做了,那么就不能很好地报复自己的父母,自己听从了父母就意味着自己最后尊严和权利的丧失。

也就是说,在生活中做一些让孩子觉得什么都不行的事情,说一些这样的话,就真的塑造了这样的孩子。反之,如果你在生活中总是证明你的孩子有希望,能做好事情--即便没有做好,那也是暂时的,外在的原因所致。那么孩子就会更好地成长。这就是大家说的赏识教育的具体表现--赏识教育不是为了赏识孩子,而是清楚地知道儿童成长需要试错,需要成长和成熟的过程,所以才不会去批评,才不会去焦虑,而是觉得事情本应如此,甚至更要保护他们的自尊。

2、让孩子一生都在索取安全感

低价值感,只是孩子内在状态的一种评价,实质会影响到孩子的安全感,而孩子缺失安全感,他们就会放弃成长而屈膝尊卑地迎合安全感的需求,这就是听话的孩子。而内心力量强大的孩子,则会和你对抗来获得成长的空间,但是最终可能会被父母所抛弃又再一次陷入安全感缺失的境地。所以最后都不会让他们有勇气去面对有挑战的未来,从而彻底放弃成长。

那为什么安全感如此重要的呢?因为安全感是人的低层需求,是除了吃饱穿暖之后的最重要需求,这个需求不满足,那么他们一生的奋斗目标都会锁定在获得安全感,而不是成为一个卓越的人。也就是说,他们的成长目标仅仅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认可,而不是如何去体现自己独特的价值,以及如何去贡献这个社会。

3、换一种说法更好

在我们的《靠谱家庭育人初级研究班》课程里面,应对孩子做不好事情的最佳解决方法是:(1)直接描述你所看到的事实。比如“水龙头还没有关”;

(2)直接告诉孩子正确的信息。比如“倒牛奶的时候要慢一点,否则很容易洒到桌面;

(3)告诉孩子自己也有犯错的经历。“小的时候,刚开始我也很容易把牛奶洒到桌面”。

很多家长可能有不同的看法,觉得自己天天刺激孩子,孩子都学不会,你这样轻描淡写,是不是跟挠痒痒似的?

对,就是挠痒痒,让孩子心理舒服,他们才会愉悦。他们愉悦了,才会专注倾听。他们专注了,事情才能做好。否则,你说的那些正确的话,他们一个字都听不进去。

4、研修班家长常用的方法

我给大家展示一下,我们初级研修班的家长,每天最经常使用的“让孩子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的言行:

★抓紧时间,一会又做不完,天天都这样!

★孩子做甜点时不小心打翻了材料,这点小事都搞不好!

★这题这么简单都不会,是怎么学的?

★让你洗个碗,你看你洗的啥?

★这么简单的题给你讲几遍了,你什么时候才能记住,笨死了!

★连书包都不会收拾你还能干成什么?你自己去上学万一路上有什么事怎么办?字都写不好还能干什么。

★跟你说过多少遍了,把自己的东西放好,这又找不到作业了!

★给你说过多少次了,上课认真听,作业就会做,你就没记住我的话。

今天早上,Bob先生吃完早餐要去上学,妈妈说了一句:“你赶紧去照照镜子,看看你那张脸上都是什么”。Bob先生很不耐烦地说,“我知道了~~~~”。就这样,一个美好的早上可能就失去了。

妈妈想要表达什么?她想要说,你刚才吃早餐的时候,还有些果酱在嘴角,看快去擦一下就干净了。

可是她实际的说法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怎么这么不会吃饭?吃了一嘴的果酱还不知道去擦?你都看看几点钟了,再不快点就要迟到了?你能不能少让我操点心?”

这是一种抱怨,这是一种指责,这是一种敦促,它是一种轻视、看不起、不耐烦。这不就是在证明孩子什么都不行吗?

5、要做好并不容易

要想在家庭中塑造一个心智健康的儿童,其实方法很简单,道理也很正确,但是要做起来并不容易。主要原因还是我们的习惯性思维方式和习惯性的沟通模式,以及我们父母本身成长的缺失。

比如,看到孩子做不好就想数落他们。这并不是说,父母心眼多坏,而是父母的应答模式不正确,是以一种伤害人的方式呈现--当然,我个人认为在紧要关头,可能这种模式能很好地刺激孩子。但它绝不应该成为生活的常态。

又比如,父母自身安全感缺失,所以就会对整个世界报以不信任的态度,所以他们自然也不会相信孩子能做好事情---甚至都没有听说过,孩子做不好事情是正常的。

这些问题都是我们成长之痛,也是孩子的成长的梦魇。如果继续这种模式,那么它将会变成家庭沟通模式而传承下去--能传承多久也不太清楚,至少我觉得,痛苦的人心,以及让人不舒服的沟通模式会导致未来孩子找对象困难,家庭关系危机,从而影响到家族生命的传承。

虽然我们给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法--也就是简单地换一种说法,就会显得你很有文化,水平很高的样子。但是现实生活中很难做到,在于在事情的紧要关头,你无法抽取今天学习到的内容来应对,而是简单地沿用之前的方式。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我们植入了关于对生命的认知,以及关于儿童成长规律的解析,更有实际作用的是,我们在课堂上进行系统的思维训练和对话训练,我们要在课后的一周内不断地实践。

我们的课程之所以有效果,是因为你交了500块钱,如果你不去完成训练和实践,你就拿不回你的钱!

研修班学员的家庭实践分享

每天回家进门脱下的鞋子放到鞋架上成了一个问题。女儿和她爸爸都是随便把鞋子脱到鞋架周围。

那就先从比较容易改变的女儿开始吧。

第一天,我跟女儿说:“把鞋子放到鞋架上,要不进门的地方都是鞋子,太乱了”女儿说:“知道了。”可是,只要我不提醒,还是不照着做。

过了两天,我在她脱鞋的时候就说:“我知道你的记忆力可好了,鞋子!”这样她就坚持了两天,可是她只是在回家的时候才想起放鞋子,出门的时候还是把脱下来的拖鞋随便一扔。

我每天要送她上学,总是比她早出门两分钟去楼下,我临出门时,指着鞋架夸张的对她说:“我知道你记忆力可好了,鞋子!”这样没几天,女儿就不用我提醒,把鞋子主动放到鞋架上了。

但是,有一天,要迟到了,她匆匆就跑了,鞋子就在沙发旁边,我笑笑,把它们放到鞋架上。后来证明,那是一个意外,她再也没有忘记过。她爸爸我就顺其自然吧,不费那个功夫了,反正门口就他一双乱放的鞋子,我就替他放了。

每天中午放学回家,女儿都要看两眼电视,看她最关注的NBA赛事。这天中午她看十多分钟还不来吃饭。我催了她:“吃饭啦!”女儿很懊恼很生气很不耐烦的口气:“知道了!”我没说话,等她过来要吃饭的时候,我把她拉到一边,小声跟她说:“以后别这样跟妈妈说话,妈妈听了很伤心,可伤心了。”女儿默默点点头。

然后我俩回到饭桌上,女儿又眉飞色舞的跟我说刚才的赛事,她班里的趣事。看来一切都正常,我心里也很高兴。

点评:全面体现了“描述你看到的事物、简单正确的提醒信息、说出了自己不好的感受”等技术。先从简单的,容易操作的方面开始改进,这样既能更容易产生效果,也能给父母带来成就感。

育儿精选      米粒妈咪在线课程
相关课堂学习推荐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