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抱怨孩子磨蹭拖拉,你真懂他们的“时间”?

144
作者 BAOBEIQIAOQIAO 米粒妈咪课堂  ← 点击红色字,关注公众号
2018-09-05 09:26 字数 8545 阅读 7353评论 0
2021升级版·时间管理实战训练25讲

1.gif



法国思想家伏尔泰曾出过一个意味深长的谜语:


 

世界上哪样东西最长又是最短的,

最快又是最慢的,

最能分割又是最广大的,

最不受重视又是最值得惋惜的?

没有它,什么事情都做不成,

它使一切的东西归于消灭,

使一切伟大的东西生命不绝

这是什么呢?

这就是时间



每天在争分夺秒的早上,孩子磨蹭便是很多父母发飙的导火索。孩子就不能好好地掌控时间吗?当你在一味催促他“快点快点!”或者“到时间了,别玩了!”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过,他们真的了解什么是时间吗?

 

 

别说孩子们了,其实我们自己对时间快慢的感受都是不准确的。先给你讲个故事吧:

 

1962年,法国有个叫Michel Siffre的人想去山洞里隐居一段时间,完全和物理的时钟隔离。等出来以后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记者问他“你觉得自己隐居了多少天?”他说大概34天吧。但其实真实的天数是59天。记者又问,那你现在估算一下2分钟有多长?结果,等Michel估完,实际上已经整整过去了5分钟的时间。

 

中国古代有“烂柯山”的传说:有一个樵夫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对弈,看得入神忘了时间,等下完棋,发现自己手里的斧子已经烂了。回到村里一看,已经过了数十年(一说“数百年”)。这就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典故。

 

时间流逝的客观速度恒定不变,我们对时间的感知却来自主观经验。

 

时间有弹性:现实的单位时间是恒定的(如手表的一秒钟),但心理的单位时间却有弹性。根据个人心理状态和生理状态的差异,同样的一秒钟,每个个体的心理时间和现实时间有出入。


比如,你心理感知的时间过去了10分钟,但你的手表却已经过去了20分钟,或者相反,仅仅只过去了1分钟。


2.jpg


 心理原因是影响时间弹性的因素 


A. 心理预期

即你希望时间变快或变慢的想法。大多数时候,心理预期与时间的实际变化相反。也就是说,当你有了希望时间变快的想法之后,时间却往往会变慢。同时,心理预期越强烈,实际的变化就越大。即,你越希望时间变快,它就越是慢。


B. 心理状态

一般来说(特殊状态下的心理不在考虑之列),积极的心理状态(如高兴、快乐)会让单位时间变快。反之则慢。


C. 注意力

高度集中的注意力会让单位时间变快,但也会使单位时间变慢。而散漫的注意力(比如无所事事)只会让单位时间变慢。

3.jpg


所以孩子磨蹭,除了往往还与孩子心理时间有很大的关系。我们常常对孩子说:“时间很紧张”、“马上要迟到了”,其实孩子内心对时间并没有太多的概念。我们平时说的“快”与“慢”都是相对的,孩子也未必知道快与慢的界限到底在哪里,所以,当我们催促孩子“抓紧时间”的时候,孩子并不知道怎样才算“抓紧”。


那么,我们要给孩子建立基本的时间概念,比如,让孩子学会看钟表,让孩子学会体验时间的长度,另外,有必要让孩子知道特定时间内自己有哪些任务需要完成。

 

在磨蹭的问题上,不但孩子没有时间观念,许多家长的时间观念也是模糊的。比如,有的家长在时间紧迫、心情烦乱的时候,就觉得孩子格外磨蹭,其实是自己的情绪在作怪,放大了孩子的行为问题。


另外,孩子的能力随着年龄在不断发展,许多家长对孩子的能力缺少清晰的觉察,往往将成年人的做事速度稍微降低一点就作为要求孩子的标准,这超越了孩子的能力范围,导致孩子根本无法到达家长的期望。

 


所以,如果我们不了解本身的时间感知力是不准确的话,看再多“孩子如何培养时间管理能力”的经验也是无用功的。

4.jpg

忽快忽慢的“心理时间”不仅非常影响我们的心情,更会影响我们的做事效率,所以与其一板一眼地教孩子如何管理时间,不如掌握孩子的心理时间,了解孩子的“心理时间”,帮助他们做回时间的主人。以下借鉴一下“常青藤爸爸”的方法:

 

1

不教小小孩认表,但让他感受时间


儿童心理学之父皮亚杰就认为,我们人对于时间的知觉只有在大脑的推理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才会出现。他曾说过,8岁以前的孩子几乎没法对时间做很好的估算,因此他极力反对过早逼孩子去认识时间。


我们幼儿园就坚定地贯彻了这一做法,不会教孩子认表,但是在每一个流程的过渡时刻,会给孩子们各种提示,比如一些会发光的球,一些固定的音乐,或者是沙漏,让孩子直接动用不同感官,来具体化地去感受这个抽象的概念。


而对于大一点的孩子来说,认识时间,就开始变得非常重要了。



2

让他知道:你真的玩了这么久喔!


孩子玩游戏的时间总没够,不是他在耍赖,真的是因为他在放松的时候,心理时间就会过得非常慢。怎么让他知道,没有人“偷”走了他的时间,游戏时间就是会让人感觉过得快呢?


你们不妨做个实验,比如在游戏机的旁边放一个明显的时钟,最好还是秒表倒计时的。这样对于“时间”的关注会分散掉孩子打游戏的注意力,并且焦虑感会加快他的“心理时间”,让他对时间有更充足的了解,从而更准确地估计自己玩游戏的时间,这样以后在娱乐的花费上也能“有时有晌”。


这种方式是为了让孩子知道自己以为没玩多久的游戏,其实已经玩了很长时间,但这只能偶尔为之,因为这样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长期做不利于培养孩子的专注力。



3

帮他把无聊的事营造得更有意思


想办法去给孩子创造一个心理时间走得相对慢的环境,比如这些题目是否有重复和无聊的地方,有没有必要全做?

室内的温度是否过高?

孩子某些急躁和不满的情绪你有没有接纳?

周围有没有反而会给他添堵的时钟、手表、甚至是沙漏?

能不能在做作业前放一些他喜欢听的舒缓的轻音乐?


这些细节上的改变,都可以间接地影响他心理时间的速度,从而让他更加舒服和安心地完成自己本不那么乐意做的事。当他自己觉得做满30分钟了就来向你报告,你们再一起去看表,即使没到时间也让他去玩。


通过每天的记录,让他知道自己“心理时间”与“物理时间”的差别。如果有一天,他发现一些非常有意思的数学题想要去攻破时,我相信他的物理时间会走得特别慢,可能不知不觉就超过了1、2个小时也不想喊停。



4

让人瞬间幸福爆表的下下策


聪明的研究者想出了一个妙招,可以一秒钟让人变开心。那就是,如果一个参与者重复无聊的事情超过30分钟,他便会问研究人员,自己坚持了多久?这个时候研究人员就骗他,告诉他你已经坚持了2个小时了。研究人员发现,只要给出的时间超过参与者心理时钟的预期,参与者就会瞬间幸福爆表。


这个方法其实父母也可以用,如果你看一个孩子持续做题或者反复练习一个技能已经快无聊到爆,虽然他只做了10分钟,你仍可以“骗”他,告诉他已经坚持了30分钟,非常不容易了。说不定他瞬间就会停止抱怨了。当然这种利用这样的漏洞增加幸福感的方法不是很提倡,仅可偶尔为之。



父母之所以根本不把孩子“心理时间”看在眼里,是因为他们渴望孩子与自己同步。父母会想,我们是一个家庭,一个整体,有着共同的生活时间点,这一点是天经地义的。

 

父母们的眼里,看到的是越来越多的竞争,以及未来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他们变得紧张敏感,对自己生活中的空洞与空虚充满恐慌,于是自然而然地充当起孩子的教练,甚至是魔鬼教练。

 

本文这也给父母一个启示,就是我们平时为孩子规划他们的时间时,不应只考虑物理时间,而是尽可能通过外部环境的改变,来满足孩子内在“心理时间”的需求。


图片源自网络

部分资料摘自网络



 有奖征集


最新0-3岁、幼儿、小学、初中、高中、家庭共学、个人成长、健康养生等
  世界领先教育理念在线课程
  尽在"米粒妈咪课堂"微信公众号

米粒妈咪课堂
-->
家庭教育      米粒妈咪在线课程
相关课堂学习推荐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