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未赶完寒假作业 13岁少年自缢身亡

144
作者 树友awpydl 米粒妈咪课堂  ← 点击红色字,关注公众号
2018-08-06 09:13 字数 7811 阅读 708评论 0
【哈佛教育学硕士】给中国父母的心理育儿指南,养出自律积极、学习高效、社交轻松的孩子

 因未赶完寒假作业 13岁少年自缢身亡

母亲的悲

  林林用一根旧电饭煲电源线套住自己的脖子,将自己悬挂在室内晾衣服的铁丝上,全身已经淤紫。

亲人的痛

  “傻瓜为什么要想不通,你现在在天堂自由了,爸爸妈妈怎么办?留下他们这辈子的伤痛。”

  2月25日,开学第二天,资阳市安岳县石羊镇初中一年级13岁男生林林(化名),用电饭煲电源线自缢身亡在出租屋内。

  昨日,林林的邻居回忆,出事之前,他被妈妈打骂过。目前,石羊派出所已介入调查,基本排除他杀可能。林林的父母痛苦万分,当地政府正在开展死者家属的安抚工作。

悲剧:赶作业时自缢身亡

  2月25日上午10时许,林林的妈妈鲁女士到学校去找林林,老师告诉她,林林因为未完成寒假作业,已经回家去赶作业了。

  鲁女士对华西都市报记者说,她在石羊镇租房陪儿子上学,看他作业没完成,便数落了他几句。下午3点过,林林在家赶作业时,鲁女士上街拿药。

  下午5时许,鲁女士见房门紧闭,她便大声呼喊林林的名字,但无人答应,她赶紧拍打房门,拍打了几下后,房门打开了。鲁女士被眼前一幕惊呆了,林林用一根旧电饭煲电源线套住自己的脖子,将自己悬挂在室内晾衣服的铁丝上,全身已经淤紫。

  “天啦。”鲁女士嚎啕大哭,邻居郭女士赶紧跑过来,看到鲁女士刚把林林从铁丝上抱下来。120医护人员赶到现场,对林林实施紧急抢救,约半小时后宣布林林死亡。

  “弟弟平时很开朗,做出这样的举动实在想不通。”林林的堂姐说,他的学习成绩不是优秀,也算中等。

  昨日,林林堂姐的QQ签名已改成:“傻瓜为什么要想不通,你现在在天堂自由了,爸爸妈妈怎么办?留下他们这辈子的伤痛。”

邻居:事发前曾被妈妈打哭

  昨日,华西都市报记者赶到石羊镇建设街尽头的出租屋内,现场已拉起警戒线。这是一栋独立的三层楼房,林林和妈妈租住在3楼约20平方米的单间里,一墙之隔住着同样陪读的郭女士。

  郭女士说,25日早上6点过,她就听到了隔壁的关门声。早上8时许,她出门发现,林林的房门已经锁上。

  上午11时许,林林在家中做作业,妈妈鲁女士回来后,先严厉地责备了几句,然后控制住了情绪,并忙着给林林做午饭。

  郭女士回忆称,吃完午饭后,林林继续做作业,鲁女士下楼了一会儿,上来时手上已经有一根树条之类的东西,“又开始责骂他(林林),然后在共用的客厅里,用条子打了他屁股几下。”郭女士说,林林被打哭了,她不停地劝说鲁女士不要打林林,让他专心做作业。

  房东卿志雄证实了郭女士的说法,他猜测鲁女士下手并不重,“因为她平时非常疼爱儿子,有时候半夜还出去给他买吃的。”

家中:桌上摆着未完的作业

  昨日,记者在林林租住的房间看到,书桌上有林林的试卷、一本英语练习册、一本作文书。门边贴着林林的两张奖状,一张是期末考试二等奖,一张是2011年下学期的“优秀学生”。

  记者看到,书桌上那本《新目标英语听力与阅读能力训练》,确实有许多页题目没有完成,林林当天赶的也是这个作业。

专家说法家长不能只提要求要与孩子心灵沟通

  成都中小学心理联盟、成都七中资深心理专家陈艳萍分析认为,林林自杀并不是被逼做作业,或者父母一次打骂造成的,他所受的家庭教育应该是主要原因。

  陈艳萍说,12-14岁的孩子容易钻牛角尖,是自杀的高峰期,而成长环境、家庭教育方式、父母与其的沟通方式,经过长期综合积累,都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和个性。

  “如果父母只提要求,简单地要孩子听话,要好好学习,而不与孩子进行心灵沟通,不知道孩子想什么,对孩子成长是不利的。”陈艳萍说,忽略孩子的心理,很容易让孩子不善与人交流,性格很封闭,最终做出极端的事情。

么么关注 孩子心理健康

  孩子的心理健康主要是指其合理的需要和愿望得到满足之后,情绪和社会化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良好的心理状态表现为:孩子对自己感到满意,情绪活泼愉快,能适应周围环境,人际关系友好和谐,个人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施展和发挥。

  在日常生活中维护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几条建议:

1. 情感投资 让孩子天天快乐

  轻松愉快的情绪能使孩子顺利地进行各种活动,父母应使孩子经常处于一种兴高采烈的状态。孩子情绪的发展具有易受感染性的特点,为使孩子拥有良好的情绪体验,父母要做到:

  为孩子树立模仿的榜样,时时处处以自己乐观向上的情绪去感染孩子;父母之间要建立和谐、默契的关系,以便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的脸是父母之间关系的晴雨表”,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要对孩子进行情感投资。美国精神病专家坎贝尔提出,要使孩子心理健康,父母要作“精神投资”;深情地注视孩子,和孩子进行温馨的身体接触,一心一意地关心孩子。

2. 以礼相待 让孩子感到父母可亲可敬

  家庭内部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是孩子心理健康的“维生素”。调查表明,民主协商型父母与独断专制型父母相比,前者培养出来的孩子更通情达理,受同伴欢迎,能与人友好相处,乐于助人。为了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父母要做的是:

  尊重孩子,认识到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人,有自己的情感和需要。放下做家长的架子,蹲下身来与孩子讲话,以减少“威严感”,使孩子觉得父母和自己是平等的。父母要礼待孩子,对孩子讲文明礼貌,不打骂孩子。无论孩子做了什么好事或有什么成绩,父母都要表示祝贺,绝不吝啬赞赏。

  当父母意识到自己对孩子可能讲错了话、做错了事之后,要勇于向孩子承认错误并及时道歉,这不但不会降低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反而会使孩子感到父母更加可亲可敬。

3. 循循善诱 让孩子认识自我

  孩子是否能正确地认识自己、估价自己的能力,是其心理健康的一项重要指标。为了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象,发展孩子的自尊心,提高孩子的自我意识水平,父母应使孩子认识到世界上只有一个“我”。“我”是独特的,“我”有许多优点,当然也有一些缺点,不过,经过努力,“我”能改正自己的缺点,做个好孩子。

  此外,塑造孩子良好的个性品质也十分重要。幼年期是孩子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孩子性格特征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各个方面的发展水平和未来的工作和生活。

相关链接:孩子们,谁该为你的情绪负责?

     父母的“心罚”打击了孩子的自尊心

             8岁儿童模仿电视剧情节 在家自缢身亡

家庭教育      米粒妈咪在线课程
相关课堂学习推荐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