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父母还在焦虑,孩子就不可能真的得到爱和自由!

144
作者 月子中心体 米粒妈咪课堂  ← 点击红色字,关注公众号
2018-08-02 13:50 字数 10849 阅读 748评论 0
老梁的24节人情世故练达课:社会艰险套路多,我帮你来击破!

《通往幸福的教育》出版两个多月了,这本书在读者的阅读中、生活中产生了哪些化学反应?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童书妈妈广州读书会龚琼的反馈,她从女儿的出生开始,回顾了自己的育儿大业,从自己焦虑的问题出发,一层层拨开自己看到的生活的真相。

她说“爱和自由只有在两颗平和、从容的心之间才能真正流动起来,只要父母还在焦虑,那么孩子就不可能真的享受到爱和自由。”

看完《通往幸福的教育》这本书,我掩卷沉思,近500页的文字想要表达的到底是什么?

第一章“教育的光芒”中讲的“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帮助每个孩子找到自我的价值”?

第二章“成长的思考”中讲的“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

第三章“学习的秘密”中讲的“学习的中心是孩子”?

还是第四章“教养的方式”中的“珍惜生命、追求快乐、享受痛苦“?

我想,它们都最终指向了四个字——“爱和自由”。

爱和自由,那是老生常谈,育儿文章里频频出现。但是,有多少父母真正做到了?

在我看来,爱和自由只有在两颗平和、从容的心之间才能真正流动起来,只要父母还在焦虑,那么孩子就不可能真的享受到爱和自由。

百分之二百投入“育儿大业”

2011年,女儿在我和丈夫的盼望中来到这个世界,之后她就是我的全部。甚至,为了更好地照顾她,我一度动过辞职做家庭主妇的念头。

除了上班,我所有的时间都是陪着她,没有应酬、没有交友,连最爱的逛街也几乎彻底从我的生活里消失了。

上幼儿园之前,白天奶奶在家带她;我们夫妻二人下班回家后,一个做家务,另一个肯定是陪着孩子玩耍、洗漱、睡觉。

上幼儿园之后,奶奶回家了,孩子白天交给了幼儿园,晚上依然是我们夫妻俩陪伴。对孩子不好的事情一律不做,电视都很少开。闪点卡、早教、育儿学习,创造环境让她跟小朋友玩耍,一个没落下,她的要求只要不过分,我们几乎从不拒绝。我们用百分之两百的努力来对待着我们的“育儿大业”,我认为这就是——给她爱和自由。

父母越陪伴

孩子越黏人?

然而,女儿的反应却让我茫然了。

一次,和邻居家的同龄孩子们一起去公园玩低龄孩子坐的小飞机,其他几个孩子(都是幼儿园中班)都乐颠颠地坐上了小飞机,唯独我的女儿吵着闹着一定要我陪。当时我又失望又气恼,为什么别的小朋友都可以,就你不行?现在还记得女儿一脸泪痕地拉着我的裤子说“妈妈,陪我坐”。我鲜少在别人面前发怒,那一次,我没有满足她的要求。

女儿在陌生的环境里居然显得极度缺乏安全感!我对自己的育儿方式开始了怀疑,我期望从书中寻找答案,甚至在心理学课程上问老师,为什么我的孩子会这么黏我?

所有的回答都指向一个结果:陪伴太少,没有安全感。我都这样了,还缺少陪伴?我真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了。

父母内心的焦虑

孩子也能感受到

于是,我开始咨询周围的朋友,发现很多由妈妈从小带大的孩子都特别黏妈妈,胆子很小;而很多从小适度离开爸妈的身边、一年回几次老家的孩子,活泼胆大、社交能力要比前者强很多。这是为什么?是因为妈妈保护过度吗?

在女儿中班下学期,我辞职创业,开始了在深圳、广州两地跑的双城生活。每周大概周一送她去幼儿园后就开车去深圳,周四中午开车回广州,赶在6点前去幼儿园接她。除了不能每天陪她入睡,其实陪伴的绝对时间并没有比原来少很多。

我想,说不定少了我的过度保护,她的独立性就建立起来了呢!

因为平日不在她身边,我对她心怀愧疚,所以一旦回广州,我会把对她的爱如滔滔江水一般传递给她,一步也不想离开她。我想,爱总是不嫌多的。

可是,孩子不仅还是一样内向、不爱说话,一如既往地依恋我,甚至喜欢不断地重复问些无关紧要的问题来求得我的确认,比如,零食掉到了衣服上了能吃吗?掉到桌子上了能吃吗?她似乎总在害怕什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我开始学习心理学,报班学习、咨询老师。有一次恰逢一位咨询经验达20年的老师给我们上课,她提到了类似的案例,我在课堂上提出了我的疑惑。老师说:孩子和妈妈其实是有心灵感应的,妈妈如果有担心、焦虑,其实孩子是能感受到的。你平日是不是有些焦虑?这一次,一语惊醒梦中人。

什么都给孩子“最好的”

却没有给她安全感

是的,我是焦虑的。从我把孩子的位置摆在第一的那一刻开始,我就是焦虑的。

只要知道什么是好的,不惜时间、不惜金钱、不惜精力,只为给她最好的。

从市里搬迁至郊区,只为离我上班的地方更近,我能更多地陪伴她;为了上全市最好的幼儿园,交赞助费不说,又租一套很旧的房子搬到幼儿园旁边;爱贝尔、亲亲袋鼠、天才宝贝这些早教机构都上过……我生怕她输在了起跑线上,我生怕因为自己的懒惰而耽误了她,我生怕我这个妈妈做得不称职,我生怕……

我以为我在女儿面前装作一副岁月静好的模样,她就会在充满爱的环境里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地成长。但是我没有考虑过我的焦虑其实无处不在,放弃自己的个人空间一颗心全扑在她身上,这个状态通过我的眼神、语言、动作传达给她的就是焦虑。

焦虑的背后是恐惧,是没有安全感。妈妈就是孩子的天,是孩子最安全的港湾,如果妈妈本身都是焦虑的,没有安全感的,那么孩子又怎么会有安全感?

孩子第一位!

可你是在陪伴还是监视?

在孩子出生后,很多家庭里的关系似乎只剩亲子关系了,特别是母子之间,而夫妻关系瞬间连一席之地都没有了。

三川老师书中提到:“夫妻关系是家庭的第一关系;父母相亲相爱的时候,爱不会越用越少,反而越来越多;父母是孩子学习爱的第一老师。”我深以为然。

当你放弃了自己的追求、自己的兴趣爱好,放弃了夫妻双方加深感情的机会,一双眼睛只盯着孩子的时候,你的焦虑就已经在你的家里蔓延。

他作业做不好,考试没考好,课外兴趣班效果不好等,都能成为你郁闷的理由。甚至一个字的笔顺不对,错字没有擦干净,读题不准等等,这些小问题都能被你一点一点看在眼里。他根本就没有离开过你的视线,于是这些统统都能成为你焦虑情绪的出口。你会感慨:我为你付出那么多,你为什么这么不争气,我这样做值得吗?

我想,陪伴是必须的,但是陪伴的前提是给予自由。如果你一边陪伴着他,一边要求他事事都按自己的要求来,那就不是陪伴了,那是监视。

一个洒脱的朋友

带来的“淡定”启示

我一个朋友,她有两个儿子,夫妻两人都是事业心很强的人,鲜少陪伴,平日也是外公外婆在家照顾孩子。

记得多年前听朋友说:“两个儿子成绩都不太好,特别是小的,老师找我谈话要我多抓抓他的学习,我这个暴脾气,要我盯着他写作业,那还不弄得家里鸡犬不宁,还是请个大学生来家里带他写作业好了。”当时,我觉得这个妈还真洒脱,换作我得急死。

多年后,两个孩子都长大了,再见面,不仅彬彬有礼,母子关系融洽,都是校篮球队成员,而且成绩也在班上数一数二。

再细细回想朋友的教育方法,不难发现,她陪得少并不表示陪得没有质量,她在家时会以朋友的方式跟孩子们聊天,在关键的时候给他们建设性意见,特别在一些待人接物的礼仪上要求很严格。

兴趣班不会一通乱报,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去发展自己的兴趣——篮球。相比网络上疯传的监督孩子做作业整得自己要心脏搭桥的父母,她明确知道自己的弱点,而后避开引发矛盾的机会,给家里和谐的气氛,我不得不说她是相当明智的。

至于孩子的学习成绩为什么后劲很足,我想或许是因为她的洒脱让她的孩子不得不依靠自己,锻炼了很强的自主能力,这可能就论证了书中的观点:学习的中心是孩子;内在动机是最好的敏感期。

那么往深处想,她为什么能做到如此洒脱?那是因为她一直在忙着找寻自己生命的价值,她对于孩子的教育从来就是淡定从容,很少焦虑。

收起你的过度关注

真正给孩子爱和自由

有个成语叫“过犹不及”,世界上的任何事情归根结底都是“度”的把握。过多过少都不好。而现在在教育上存在的问题普遍是“过度”的问题。

低龄一些的孩子被钢琴、跆拳道、书法、主持人、模特、拉丁舞等等各种兴趣班绑架,再大一些的孩子就被各种补习班绑架。我们每天都在说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结果都不知道往哪儿跑。都说是剧场效应绑架了教育,但为什么会出现剧场效应,背后的根本原因还是父母自己的焦虑。

圣经里,有这样一句话 “你们看那天上的飞鸟,也不种,也不收,也不积蓄在仓里,你们的天父尚且养活它。你们不比飞鸟贵重得多吗?”

这句话告诉人们:人比飞鸟珍贵得多,人何必为明天忧心忡忡呢。

引用这句话,不是想说孩子不需要努力就可以快意人生。每个孩子都自带天赋,如园里百花、各不相同;而且每个孩子都有其自己的生命节奏,差异的存在是必然的。真正的爱和自由应该是承认差异,给予空间。我们不需要那么着急地来揠苗助长,帮他决定人生。

就像《通往幸福的教育》中所说的“今天不是为明天牺牲的”,我们应该在物质和精神上给予孩子支持的基础,放下焦虑,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从心底里去享受孩子成长的每个阶段。

妈妈们,放下焦虑,你才能真正地给到孩子爱和自由。

相关课堂学习推荐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