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肯上幼儿园,肯定是家长没有事先做好这三方面准备

144
作者 snhmf9 米粒妈咪课堂  ← 点击红色字,关注公众号
2018-05-30 10:33 字数 11695 阅读 749评论 0
《音律启蒙》

幼儿入园初期不适应、排斥幼儿园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大人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尚且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更别说适应能力本来就很差的孩子了。在孩子入园前,家长要做好三方面的准备:心理准备,物品准备和生活习惯方面的准备。孩子从家里过渡到幼儿园,离开生活了三年的家,幼儿园里没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也没有小泰迪,想到这里,孩子的内心肯定是充满恐惧的,这时候家长一定要跟孩子解释,幼儿园放学就可以回家了,爸爸妈妈不是不要宝贝了。对孩子来说,从心里认同幼儿园是最重要的。那么如何做好这三方面的准备呢?米粒妈妈为您整理了相关内容。

心理准备

减少分离焦虑能让孩子更喜欢去幼儿园

幼儿园开学了,孩子们在爸爸妈妈的陪伴下入园,可接下来的事情却让爸爸妈妈们手足无措。有的孩子哭闹着不让爸爸妈妈离开;有的孩子前几天高兴地去上幼儿园,但是后来却在家耍赖皮,怎么也不肯再去了;有的孩子虽然在爸爸妈妈的哄骗下到了幼儿园,但却发现孩子一直闷闷不乐……这样一个时期要怎么办才好呢?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为什么孩子会出现这样的表现?

孩子第一次进入幼儿园,在这之前天天和家人在一起,今天他们送到幼儿园门口就走了不见了,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回来、还不知道会不会来;午睡的时候,平时都在自己熟悉的床上,听妈妈讲故事抱着小玩偶入睡,现在却躺在陌生的床上,周围都是不熟悉的小朋友和老师,特别容易想妈妈;刚来幼儿园,很多玩具都没有见过,也不知道怎么玩,有时会急得哭……由于与家人分离所产生的一系列焦虑情绪的反应都是正常的,毕竟第一次离开了熟悉的家庭环境,离开熟悉的家人,进入一个陌生的地方,接触陌生的人,并且还要逐渐学会独立照顾自己。

了解了孩子的入园适应困难在哪里,我们就可以对症下药地减缓孩子的焦虑情绪。在这里我们介绍5个方法给大家:

1.孩子不知道爸爸妈妈什么时候来接自己,是因为他们还没有清晰的时间概念,缺少掌控感。如果幼儿园允许家长在入园适应期间适当陪伴和过渡,建议家长陪伴孩子一段时间,循序渐进地增加分离时间。此外也要增加彼此的信任感,例如对孩子说:“妈妈有事要外出,20分钟之后回来好吗?”离开一会儿后按约定时间回来,和孩子很高兴地相聚。通过对话,例如:“妈妈是不是按时回来了?”和相聚仪式,比如拥抱,以增强孩子对妈妈离开后还会回来的确信。而后妈妈可逐步增加分离的时间。

2.如果幼儿园许可,家长在入园前可以带孩子去熟悉一下幼儿园的环境。试着使用教室设施,比如桌椅、洗手台、卫生间等,尝试着玩一玩幼儿园里的大型玩具。和幼儿园的老师建立友好关系。家长当着孩子的面和老师“亲切交谈”,孩子会凭借社会参照从而更信赖老师。

3.入园的时候可以带一些孩子最喜欢的玩偶或者是小毯子,陪伴孩子午睡,在陌生的环境下有了熟悉的玩偶和毯子陪伴,孩子午间入睡会容易很多。因为玩偶和小毯子对于孩子来说可以作为爸爸妈妈不在的时候的替代物,可能带有家里或者是爸爸妈妈的味道,凝聚着爱,可以帮助孩子减轻分离焦虑。

4.平时让孩子多表达自己感受和需求,多多创造能和其他小朋友接触玩耍的环境。有意识地训练孩子的社会交往技巧,让孩子在陌生的幼儿园环境下觉得更容易适应。

5.家长也要调整好心态,给孩子积极的暗示。当孩子因为依恋不想去幼儿园的时候,有的家长往往挡不住孩子的眼泪攻势,心软动摇。其实,当孩子察觉到爸爸妈妈的动摇心态时,会强化其不愿上幼儿园的想法。所以家长一定要把握好心态,保持坚定愉悦的情绪状态,送孩子入园,并对孩子的点滴进步予以及时鼓励,例如:“今天你只是到幼儿园门口时才哭了一次,真棒”、“你是笑着和妈妈说再见的,好乖!”等。去接孩子的时候,也可以问孩子今天在幼儿园里都学了些什么,有什么开心的事情等等,了解孩子的心理感受,让孩子知道就算爸爸妈妈不在身边也在无微不至地关注着自己。

入园物品准备

天天都要去幼儿园,那里也应该有只属于我的东西

之前我们说到,孩子即将去到一个陌生的新环境,如果身边有自己熟悉的玩具或者是带有家中味道的东西的话,能降低孩子的焦虑情绪。在幼儿园的生活包括吃饭睡觉如厕等日常行为,准备好孩子专用的个人物品带入园中也是出于个人卫生安全角度考虑。同时,和孩子一起准备进入幼儿园的物品,能让加强孩子入园的意愿。

小书包

拥有一个小书包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成长的里程碑,标志着孩子正式上幼儿园了。带孩子一起去商店挑一个可爱的小书包,在书包表面绣上或写上孩子的名字,利于老师辨认。其实对于刚入园的孩子来说,书包里装些什么是无所谓的,只要每天能背着心爱的书包上幼儿园,就会获得一种成就感。

小手帕

给孩子准备一条小手帕,告诉孩子手帕的用途,例如洗完手后要擦干净、热了可以擦擦脸上的汗、每天都要把手帕洗干净等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可以让孩子自己选择手帕的花色,每天换一换,增加孩子的兴趣。

衣服和鞋子

准备一套适合在幼儿园里活动的衣服以及适合跑动的鞋子。注意不要选择那些不易穿脱的裙子和背带裤等,衣服或者裤子上最好有小口袋,总之就是要遵循一个舒适和易穿脱的原则,以适应孩子爱动的天性。因为孩子还没有左右概念,可在鞋子上贴上不同的卡通图片,帮助他分清左右,同时还能避免孩子之间穿错鞋。

被褥

有的幼儿园会要求家长自己准备孩子午睡的被褥和床垫,那么就需要打听好幼儿园的小床尺寸是多大的,自己做或者是买都可以。每周按照幼儿园的要求把被褥拿回来洗晒。

玩偶或熟悉的东西

一般幼儿园都允许初入园的孩子带一两件自己特别喜欢的玩具。手里拿着自己熟悉的东西,孩子会有一定的安全感,有助于克服分离焦虑情绪。关于玩具,可以让孩子挑选自己喜欢的,但要注意需是体积适中,安全性高的玩具。同时,入园初期不宜带图书和可拆卸的玩具,因为孩子整理、管理起来不方便。在家中睡觉时如果孩子有非抱着不可的东西的话,也让孩子一起带着入园,在午睡的时候能增加孩子的安心感,感受到家中的温暖。

名字贴

孩子的任何东西上都可以贴上名字贴,以防和其它孩子的东西弄混,同时也要教会孩子识别自己的名字贴。现在网上有卖各种名字贴的,让孩子挑选喜欢的能代表自己的图案,能让孩子更快速地识别。要是心灵手巧的妈妈的话,自己也可以别出心裁地将名字贴绣在孩子的各种物品上。

习惯作息养成

孩子进入幼儿园,意味着每天有一半以上的活动都是在幼儿园进行的,其中自然包括了孩子的日常生活。在生活习惯上做好准备,能让孩子进入集体后充满自信,更快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学会独立吃饭

幼儿园是一个大集体,每个班配备的老师数量有限,不能面面俱到地照顾到班上的每一个孩子。要想得到在家中同样的照顾是不可能的,而且过分保护包办对孩子的成长也未必有利。所以在入园前必须让孩子学会自己吃饭:给孩子一个吃饭的环境,不要有其他的干扰因素(电视里播放着动画片,身边放着玩具等),让孩子学会安静地坐下来吃饭。教孩子正确的拿勺方式,并且在一定时间内把饭吃完。

如果担心孩子会吃得满脸、满身、满地都是米饭,可以事先在孩子身边铺上一些报纸,给孩子准备打不破的碗和勺子,以及一件容易清洗的吃饭服。但是家长绝对不能急躁,可以循序渐进,重要的是让宝宝觉得吃饭是件快乐的事。

注意不能让孩子养成挑食偏食的毛病,尽量丰富饮食品种,尝试着让孩子试着吃一吃不喜欢吃的菜,否则到了幼儿园恐怕较难适应幼儿园的营养配餐。当孩子做的好的时候不要忘记用语言鼓励,如“今天的饭真好吃!”“宝宝今天吃得真好啊!”。

学会喝水

很多孩子直到上幼儿园了还在用奶瓶喝水,其实这不仅不利于孩子适应幼儿园的生活,甚至会影响到孩子口型发育,进而影响孩子的语言发展。所以在入园前尽量要让孩子学会使用杯子喝水。

可以为孩子准备好一个不容易打破的,带把手的水杯,帮助孩子进行抓握训练,控制抬杯子的力量。一开始的时候杯中少倒一些水,给孩子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学会表达如厕愿望

刚入园的孩子不小心尿湿裤子,或者睡觉时尿床是很正常的。但是入园前教会孩子表达如厕愿望,学会说“我要大便、我要小便”这样的话非常重要,能让孩子免受不洁之苦。在家庭生活中,家长完全可以尽早训练孩子正确表达大小便的意愿,大概1岁半左右,就可以让宝宝学说:“我要小便、我要大便。”睡前、醒后提醒宝宝小便,培养孩子定时排便的好习惯。

幼儿园的卫生间可能是蹲坑,也可能是小马桶。家长可以在入园前打听清楚,有针对性地训练。为了方便孩子如厕,尽量为孩子选择容易穿脱的裤子,男生的话不要选择裤裆有拉链的裤子,避免孩子操作不当夹伤手和生殖器。

学会洗手

从小就要培养孩子饭前便后要洗手的卫生习惯,注意洗完手之后要将手擦干。可以借助一些儿歌口令等来帮助孩子记忆。这里介绍家长们一首洗手儿歌:卷卷袖口,湿湿手;抹抹肥皂,搓搓手;冲冲干净,甩甩手;再用毛巾擦擦手。

养成午睡习惯

幼儿园一般要求孩子中午12点多开始午睡,下午2点半左右起床,入园准备时,家长就应该培养孩子在这个时段的午睡习惯,不要再做别的事情。午睡是为了保证宝宝有充足的睡眠时间,有利于宝宝的成长。

习惯培养之初,如果孩子睡不着也不要呵斥,告诉孩子可以躺在床上休息,把窗帘拉上,创造一个宜入睡的环境,让孩子逐步养成独立入睡习惯,克服不拍、不陪、不哄、不抱就不能睡,以及吃手指、挖鼻子、咬被子等不好的不良习惯。规律的作息能让孩子在午睡时间顺利地入睡,因此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也很有必要。

学会穿脱衣裤,鞋子

午睡前后孩子需要自己穿脱衣服,一个班孩子众多,轮到老师来帮孩子穿衣服的时候可能都着凉了。家长要给孩子准备穿脱方便的衣服、裤子、鞋子,不能只考虑美观因素。在入园前就要有意识地训练孩子分清衣服裤子的前后面、解扣扣子、穿鞋带之类的能力。

家庭教育      米粒妈咪在线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