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谈孩子的艺术教育
新学期来了,许多家长在孩子的教育培养方面又犯了难:如何为孩子选择艺术课程?怎样理解艺术教育的作用?从哪些方面着手培养孩子的艺术素养?……以下是北京市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在《掷地有声》搜狐教育名家沙龙上谈到的观点,可能会对大家有所启发。 艺术课的最大作用在于唤起孩子艺术潜质马国川(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秘书长、《财经》杂志主笔):李校长,我知道您是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开始接受教育,那个时代有没有艺术教育,就是说您受艺术教育的启蒙是什么时候开始的?李希贵(北京十一中学校长):按我们那个时代的艺术教育在学校里不被重视,音乐课、美术课开的也不是这么完整,甚至没有专业的老师,而且那个时候我们对艺术也没有太多的概念,或者理解的比较宽泛。尽管那时候学校没有相对比较完整的课程,但不能忽略艺术对孩子成长的积极影响。马国川(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秘书长、《财经》杂志主笔):据我了解当时艺术老师是非常缺乏的,甚至农村没有专业的音乐、美术老师,没有很完整的专业的艺术教育。李希贵(北京十一学校校长):对,其实很多专业的艺术人才有时候不是靠学校教育培养出来的,他们有艺术天性和基因,而教育只是起到辅助的作用,帮助这样的孩子发现他的艺术潜能。所以艺术类的课程最大的作用在于帮助唤醒孩子的艺术潜质。从脑科学的角度来说,音乐和美术对一个人的大脑的影响是很大的,一到三岁,甚至零到三岁,你能不能听到多样的声音,就决定了你的神经元能不能被打通多少。教育上有一句话是"钢琴曲是思维的体操"。所以好多年轻的妈妈,我都告诉她,让孩子多听各种钢琴曲,紧凑的、舒缓的各种钢琴曲,从怀孕就开始听,一直叫孩子听到三岁,这个时候,孩子好多神经元就会被打通。再就是看更多的颜色,尝各种味道,打通声音和视觉的神经元。我们一般人90%以上的神经元是坏死的,没有被打通,小的时候接触的东西太单一,没有被开发。从这个意义上说,艺术本身不仅仅是艺术修养,它对人的思维开发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教育对个人的专业成长到底起到多大作用这个值得探讨,但是对一般的孩子来说,我们追求的不是让他要成为一个艺术专业人才,而是从更高的层面健全他的人格,提高他的艺术修养。艺术教育弥补了其他学科没法儿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对人的艺术修养、情感、情趣的培养,这些在数学课、物理课等无法实现或者实现困难的。定位有误导致很多家庭艺术教育失败马国川(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秘书长、《财经》杂志主笔):有很多家长让孩子走艺术的道路可能更多是为了圆自己当初的梦想,李校长您怎么看现在的艺术教育市场?李希贵(北京十一学校校长):因为定位存在误区,我们家庭的艺术教育很多都是失败的,很多家长把孩子定位为培养未来的艺术家,但后面发现艺术家的路走不通然后就放弃,甚至由于一直专注艺术的培养而荒废了文化课学习,这样就造成了失败。其实这里面最重要的是对孩子的定位有问题。可能家长也很无奈,现在的升学现实可能对他们造成了很多迷盲。但从教学本身来说,我们还是会顺应孩子的天性,帮助孩子去发现他自己。当没有发现的时候,也不要操之过急和急于求成,真正培养艺术家必须建立在天分的基础上。我们经常提起爱迪生的那句话:天才是99%的汗水加1%的灵感,但爱迪生接着又说了,这1%的灵感比99%的汗水还要重要。我们有时候经常忘了后半句,但是对大部分孩子来说,通过艺术教育的培养,有一种能够发现美、欣赏美的眼光去陶冶自己就够了。而真正去创造美,我觉得也不要太局限在艺术家身上,在生活和在工作之中,美不仅仅就是音乐和美术,我们可能用不同的形式在创造美。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孩子做属于他年龄的事,别让教育变迫害马国川(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秘书长、《财经》杂志主笔):我记得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应该是农业不是工业,不能以固定的模式和流程批量生产出来。而且现在的很多家长都喜欢抢跑,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李希贵(北京十一学校校长):什么时间干什么事,什么年龄段去做什么,这是有规律的。在不适当的年龄段却过早地做了某些事,这会严重伤害他的胃口。儿童是天生的艺术家,他们的创作力和想象力本来是有的,结果,我们过早的把它转到了技巧,就会伤害他。怎么循着这条规律,循着孩子的思维能力和欣赏能力这条线给孩子配置适当的资源和教育,这是我们需要好好研究的。我曾经在小学五年级做了一个调查,即一个语文课本上的30篇文章学生最喜欢和最不喜欢的是哪篇。我发现很多名家的范文被排在后面。像朱自清的《春》、《匆匆》,五年级的小学生把它排到了后面。我们不得不承认朱自清的散文是很美的,但是为什么一个五年级的学生不喜欢?因为他还没到喜欢的年龄。可能到了初中,他才会喜欢和欣赏散文。我想艺术也是这样,如果你让一个四五岁的孩子学工笔画,这是对他严重的伤害。这不是教育,是迫害。让孩子在选择中发现、找到自己马国川(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秘书长、《财经》杂志主笔):有人说十一学校开设的选修课程太多,学生可能不知道什么适合自己或不知道如何选择,您认为呢?李希贵(北京十一学校校长):从我们学校来讲,我们对艺术课是有区分的。对于在专业方面有潜质、有特长的孩子,我们为他们提供机会,舞蹈、音乐,美术、视觉艺术等等,我们有非常专业的训练。另一方面,我们更加重视对一般孩子的综合艺术教育。比如把音乐和美术结合,把舞蹈和音乐结合,把多媒体和音乐结合,就产生了像音乐剧舞蹈、动漫、电子音乐等形式,通过艺术的综合,让学生接触不同的艺术门类,激发他不同的情感,提高他的艺术修养。另外我们为不同发展方向的孩子留有余地,让他们慢慢找到自己。当然了,他们之间是可以转换的,走着走着发现他确实在这一方面有爱好、有兴趣、有特长,那么就继续教下去。但是最发现自己走不通,那可以回到另一个艺术门类。这是我们现在正在做的一件事。我们对小学生放得比较开,初中我们会让学生兼顾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比如六个学期必须至少有一个学期选不同的科目,不能总是选音乐或者美术,艺术的营养需要平衡。再者学生可能有某天方面的天赋或者潜能,但由于没有选修课程或者被忽略埋没了,这样就得不偿失了,这样的艺术平衡也是我们的教育的策略之一。但到高中后,我们就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了,学生可以侧重视美术,可以侧重舞蹈,可以侧重的是音乐。教育必须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选择是在选择的过程中学会选择的。当我们永远不给学生选择机会的时候,学生永远不会具备这种能力。任何人都无一例外,刚开始让你选择的时候也会是茫然的,他一定会追问自己,我为什么要这样选择,我有什么需要,我的未来要到哪里去,这个过程谁都不能代替他,他没有这样一个迷茫期就永远到不了成熟期。过去我们把这一段给擦掉了,我们的家长把它没收了,后来发现孩子长不大。所以今天我们一定要把选择权交给学生。当然了,我们也会有好多方法策略和流程使他尽量缩短这个周期,尽快地走上正道。 我更愿意把艺术作为学生之间交往的平台 马国川(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秘书长、《财经》杂志主笔):今年高考改革提到了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您怎么看待这一改革? 李希贵(北京十一学校校长):现在我们国家刚开始的这一轮课程改革就把"核心素养"这个概念提了出来,所有的教育都是为了人的核心素养,包括社会责任感,创新的精神,实践的能力,合作协商,换位思考等等就这些人的核心素养,这才是最重要的,然后才是学科的核心素养,艺术的核心素养。 在学校里,我更愿意把艺术作为学生之间交往的平台。因为其他学科有时候并不具备这个特质,但艺术可以带动交往。像我们的戏剧学院开发了九个戏剧课,包括京剧、舞剧、话剧和音乐剧,有共同追求的学生通过选课就选到了同一个课程,然后就扮演不同的角色,然后承担某一项剧务,在这里面他们发生交往,那么这个交往,就牵扯到学会沟通、学会合作、学会妥协、学会协作,然后他们之间可能会发生冲突,也会研究解决冲突的方法。让艺术作为载体,给他们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在这个艺术平台上和艺术环境中成长,我觉得是一件快乐和了不起的事情。 我们经常说西方教育把学科打通了,但不如说西方教育是完全面对人的教育。我们的家长如果真为孩子好,不要太重视某一个学科或者某一项技能,不要过度教育,首先要把他打造成一个健康的、有健全人格的个体,这是在这个过程中更多的帮助他去发现和唤醒自己,这可能更重要。马国川(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秘书长、《财经》杂志主笔):李校长,我们这期的话题是艺术教育的颜色。您怎么理解这个"颜色"?李希贵(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我当然认为它是多色的,既是红色热情的,也是黄色淡定的,也是绿色充满希望的。因为我是搞教育的,我希望孩子的素质综合的,平衡发展的,这样他的人生可能会更丰富、更丰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