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教育现状:下一代其实不必这么苦

144
作者 嘟嘟小宝的摇篮 米粒妈咪课堂  ← 点击红色字,关注公众号
2018-04-09 16:58 字数 6661 阅读 293评论 0

导读:开篇以“绿领巾”等近期发生的数起教育冷暴力热点事件为切入点,“别让孩子伤在起跑线上”系列报道在本版陆续推出。该系列报道本来已经结束,而讨论与关注仍在持续。应读者要求,我们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网友留言,整理刊发。也希望通过大家意见的碰撞,能够在促进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发挥一些作用。让我们的孩子,可以不再这么苦。

推荐阅读:

2012"小升初"升学七大择校途径总结

“赏识老爸”:家长要有爱的智慧

新希望杯3A冲刺体系上线

外校冲刺班12月15号开始选拔考试

圈定目标中学—武汉名初择校信息大盘点

  “小升初”重要奥数杯赛真题大盘点(汇总篇)

武汉各中学历年“小升初”考试试题(汇总篇)

在之前的五期报道中,开篇以“绿领巾”等近期发生的数起教育冷暴力热点事件为切入点,深入探讨了校园冷暴力产生的土壤;其余四篇分别以孩子、家长、老师、教育主管部门为主体,“大家谈”和“专家谈”相结合,采访报道和一线来信相配合,从典型的个案出发,上升到一般性的认识,探讨了孩子课业负担多年减不下来的深层原因,剖析了教育焦虑症和强迫症的心理因素和制度根源,梳理了各地实践中行之有效的举措和经验,提出了建设性的思考和建议。

除推出报道外,人民网教育频道还围绕这一主题,设置板块,开展调查,进行互动。一时间,这一话题成了舆论关注的热点,引发了强烈反响:数天内,参与人民网调查的家长就超过了5000人;人民网网友留言板和人民微博上,家长、老师和公众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新华网、新浪网等60多家门户网站第一时间进行转载;百度、谷歌等搜索网站有关该系列报道的网页更是多达30余万个。

谁之过?

大家都知道孩子苦,那么是谁让孩子这么苦?

“孩子的苦与乐,最大的责任人是家长而不是学校。”网友“柳一翰德”认为,“一、如果家长有能力自己教育孩子,就应该自己多花些精力,帮助孩子提高能力和成绩,不要抱怨别人和自己的孩子;二、如果家长没有能力自己教育孩子,就不要过于‘望子成龙’。学习好不代表一切。”

一位匿名的网友认为都是老师考核惹的祸,他说,“我好几个朋友家小孩就如此,老师为了考核不得不加大小学生的作业量,做不完或做不对就罚写几十遍,小孩本应快乐学习快乐成长的,而现在学习成了一种负担。”

一位名为李平的老师说,“我是一位农村教师,我深有体会,孩子的作业过重了。但有什么办法,我的孩子也是一样。现在学校的绩效工资和岗位设置,都要看学生的成绩。我认为是绩效工资害的。”

“确实是教育制度需要反思的时候了。”网友“过客”认为,“教育究竟是什么,难道只是那一分分的成绩?考上名校的名额?看看当下中小学生在父母老师的高压下,为了作业和补习奔波,没有节假日;一旦上了大学,获得了久违的自由,松懈又无处不在,学习又就此荒废。教育主管部门中,有多少人真是教育的专家?中国缺少教育家,缺少合理的制度安排是问题的关键。”

怎么办?

如何让孩子不再这样苦,如何让教育制度更理性更科学?众多网友各抒己见。

有人认为应该注重的是理念层面的改革,网友“汉唐”说,“教育体制不改革,教育投入不增加,学校资源不均衡;教育部下大力气改革考试制度,降低考试难度;学生评价观念和制度不变,学生还是会累得半死。我们的教育确实需要动大手术改革了,要不然钱学森之问还得问下去,中国的学校培养出身体孱弱、只会死读书的书呆子,如何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如何能强大起来?”

网友“lup”认为,“绿领巾”、“红校服”、“差生屋外考试”……这些反映的是当今教育偏重于分数,忽视培养素质,学校和教师们又受制于分数的考核。这种分数评价恰恰印证教育并不是在培养人,而是在“区分一类人”。“区分一类人”是选拔评价,而教育是培养人,如果教育就是在选拔“区分一类人”,怎么培养人?

“表面上看孩子学习负担过重是老师逼迫出来的,其实是中国的教育制度逼迫出来的。”网友“一个深有体会的人”说,“虽然各级教育部门下发的文件都说不能‘考试’,但必须‘检测’,‘考试’与‘检测’有何区别,这不是‘换汤不换药’吗?再说,不对学生进行‘检测’,又以什么来考核老师的工作成绩?如何发放老师的绩效工资?要考核老师的‘工作成绩’,最好的办法就是对所教的学生进行考试。老师想要学生的考试成绩好,所以学生必须多做作业。要解决这个问题,教育部是无能为力的,因为它的级别太高了,鞭长莫及。只有教育局和乡镇中心校才能解决,因为它们才是中小学考试的直管部门。”

网友“南国一杨”以自己孙女的经历为例,“孙女今年读二年级,这次期中考试语文92,数学93,可是没得奖,孙女为此哭了。她母亲也很失望。我却认为已经很不错了,为什么非要得奖?教育是全社会的责任,除了主管部门要正确指导、学校要正确施教以外,家长正确的育儿理念也很重要。多一点鼓励,多一点关爱孩子的身心健康,少一点关注孩子的成绩。”

此外,有人呼吁教育的理性回归,给孩子们一个纯真烂漫的童年,有人建议调整作息时间保证学生精力……篇幅有限,我们不可能一一整理刊登。我们所悲痛的,是我们的孩子们,在不恰当的教育理念中,负担过重。我们所欣慰的,是全社会对于教育事业的关注与关心。我们都期望,减负能够落到实处,教育事业能够取得长足发展。让教育更加合理,让孩子的成长更快乐。

优秀作文      米粒妈咪在线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