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武汉小升初择校VS教育公平
2019武汉小升初择校什么才是教育公平?下面就一起来看看教育专家对教育公平的解读吧。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杨东平:
关键是能否破除重点学校制
作为义务教育的一个阶梯,小学升初中本来应当像四年级升五年级一样顺畅自然;而在不少大城市,小升初入学过程中择校费、考试等行为屡禁不止,特长生、推优、条子生、共建生等各种渠道扭曲了义务教育的价值,使得本应轻松快乐的小学,成为学生负担最重、竞争最激烈的阶段。
治理小升初乱象,这些年来教育部三令五申,要求促进义务教育学校均衡发展、禁止收取择校费和考试、禁止学科竞赛成绩与入学挂钩、减少和取消特长生、示范性高中指标下放、校长和教师交流等。在那些率先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城市,已经证明通过这些措施标本兼治,是完全可以奏效的。为什么在一些大城市这一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治理,我认为存在理念和制度两方面的问题。
理念层面,必须清晰认识义务教育基本属性和功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旨,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作为一种由政府实施的基本公共服务,义务教育以保障公平为基本价值,是面向每一个儿童的公益性、普惠性、保障性的教育。这一性质决定了义务教育必须均衡发展,不能把学校分为三六九等,不具有选拔性、竞争性、淘汰性。
制度层面,首先是切实推进缩小学校差距、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学校差距过大,是大城市难以落实小升初划片就近入学的主要原因。其实,这些城市中小学的硬件条件已经得到很大改善,学校差距主要来自师资队伍和不同的生源,特别需要推进的是实行校长、教师流动,以及示范性高中指标下放等措施。不难认识,落实这些政策的主要难度,是来自传统的名牌学校、明星学校,它们往往强调自己的特殊性,谋求超越《义务教育法》的特殊政策、特殊利益。一些地方政府也将它们视为城市品牌和有利可图的重要资源,制造和保护学校之间的巨大差距,用升学率评价误导义务教育发展。提供教育公共服务,保障教育公平,主要是政府责任。能否破除这种变相的重点学校制度,一视同仁地对待所有义务教育学校,是能否真正落实就近入学的关键,是对地方政府能否依法行政,依法治教的重大考验。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顾明远:
攻克教育顽疾的一次突破
大城市小升初择校问题一直困扰着学生家长,也困扰着教育部门。它不仅影响到教育公平,也造成教育的激烈竞争而导致的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虽然教育部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规定小升初不考试,就近入学。但由于学校发展不均衡、政策不配套,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现在时机已到,首先经过几年的努力,各地都投入大量资金改善薄弱学校,有些城市用集团办学的方法,由优质学校带动薄弱学校,以及采取教师流动、资源共享等举措,使得区域内的学校逐渐趋于均衡。就近入学的条件已经成熟。教育部颁布《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学升入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适逢其时。
近年来,大家都在议论教育公平问题,诟病教育不公,似乎是一件坏事,但仔细一想,这是社会发达、教育发展中的问题。当社会还不发达,教育还处于精英教育阶段的时期,哪里提得上教育公平的问题。只有等到教育普及以后,人人都有接受教育机会的时候,教育公平就提上了议事日程。
但由于长期以来学校发展不均衡,所以出现了择校的竞争。这种竞争造成了学生学业负担过重,损害了学生的健康、挫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抑制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同时耗费了家长的大量精力和财力,甚至影响到整个社会风气。因此,解决小升初的择校问题,不仅是解决教育公平问题,也是解决当前教育顽症的突破口。它使教育还原到本质,立德树人,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创新人才。
编辑推荐:
2019年武汉华一寄宿小升初录取信息汇总
2019年武大外校小升初班型及分班说明
武汉各区名校2019小升初招生大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