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家长的五个建议
成功父母的二十五个原则——给家长的建议之一
什么是好的教育方式?简单回答就是:有效。成功父母的25个原则,用技巧、为何有效、深层信息和实例应用的分层讲解,告诉我们对孩子该做什么,为什么要那样做。
1、控制自己的情绪。
2、对孩子多一点宽容。
3、勿死守原则。
4、停止唠叨,制定罚则。
5、保留孩子了解你的感受。
6、有点幽默感。
7、让孩子了解你的感受。
8、当他做错事时,因势利导。
9、己所不能,勿施于子。
10、可以把孩子带到水边进行一次心平气和的交流。
11、掌握奖赏的方法。
12、帮孩子树立价值观。
13、实际地站在孩子的立场上看事情。
14、让孩子知道:谎言等于多重麻烦。
15、别视小错为大过。
16、惩罚有力。
17、使用暂停法。
18、让孩子自己承担责任。
19、陪在孩子身边。
20、尊重孩子的想法。
21、给孩子一些隐私权。
22、给孩子悲伤的权利。
23、教孩子自我保护。
24、你可以道歉。
25、懂得宽恕自己。
美国人教育孩子十法则-—— 给家长的建议之二
归属法则:保证孩子在健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
希望法则:永远让孩子看到希望;
力量法则:永远不要与孩子斗强;
管理法则:在孩子未成年之前,管束则是父母们的责任;
声音法则:要倾听孩子们的声音;
榜样法则:言传身教并尽量理解他们;
后果法则:让孩子们了解其行为中可能产生的后果;
结构法则:教孩子从小了解生产自救和法律的界限;
20码法则:尊重孩子的独立倾向,与其保持至少20码的距离;
“4W”法则:任何时候都要了解孩子跟谁(即Who)在一起,在什么地方(即Where),在干什么(即What)以及什么时候(即When)回家。
怎样与孩子交流——给家长的建议之三
为了使孩子获得心理和和谐发展,潜能的充分发挥,人格的健康塑造,父母要重视与孩子的交流。在此建议:
一、每天抽时间和子女交流
心理专家做过测试:父母每天至少和子女交流半小时,会大大缓解孩子紧张、焦虑等心理障碍。
二、不要只问学习成绩
父母关心孩子的学习是正常的,但如果总是絮絮叨叨孩子的学习成绩,孩子会有逆反心理。除了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父母还应了解分析孩子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以及学习时间安排是否科学合理。有时,孩子更需要方法上的指导和帮助。
三、关心支持孩子的兴趣爱好
每个孩子都对丰富多彩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探索心理,父母切勿怕影响学习而阻挠孩子的兴趣爱好,否则孩子会觉得没有共同语言而拒绝与父母交流。
四、交流时讲究方式方法
家长式的训诫口吻,孩子一般是不会接受的,他们更喜欢朋友式的、平等的、随意的交流方式。
五、尊重孩子的隐私
很多父母对随意拆看孩子的信件,翻看孩子的日记觉得无所谓。孩子们却不这么认为,相反,他们很反感父母的这种做法,认为此举很伤他们的自尊。因此,父母要尊重孩子的隐私,给孩子留一块自己的小天地。
父母的初衷都是相似的,教子方法却各有不同,当你的孩子不愿意与你交流时,就是当父母的该自我反省的时候了。
相信你的孩子——给家长的建议之四
孩子没有考好,或者没有受到表扬,或者进步不快,有人就认为自己的孩子不聪明,其实这样认识是没有根据的。如果因此而埋怨孩子,甚至训斥、打骂孩子,更不是科学的,它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严重的伤害。
专家建议家长们:要相信自己的孩子。
所谓聪明或智慧,是一个人智力因素表现的程度。人的智力因素主要是指观察力、注意力、思维力、想象力、记忆力这五种能力。凡是一个健全的人,都具有这五种能力。两只眼睛就是用来观察,正常的大脑是用来思维、想象、记忆,注意力更是人的一种本能。大量研究表明,智力因素超常的儿童只占百分之一至百分之三,也就是说,百分之九十九的儿童智力水平是相同或相近的。既然这样,怀疑自己的孩子智力低下,不够聪明,就没有科学依据,要相信你的孩子。
但是,智力因素本身并没有积极性,只有当它和情感、意志、毅力、兴趣、爱好、行为、习惯这些非智力因素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才会显得异常主动、活跃。比如,当孩子对某件事非常有兴趣的时候,他的观察力、注意力就会十分集中;当他对某位教师非常崇敬的时候,对这位教师所说的话和所代的课必然有强烈的兴趣;当他对某门课付出了艰辛的努力,这门课一定会取得优秀的成绩;当他的情感非常激动时,想象力就会插上翅膀,飞得很远很远;当孩子不怕吃苦,意志和毅力得以充分发挥的时候,记忆力就会令人惊奇。所有这些都说明,是非智力因素调动智力因素的积极性。
为了充分激发孩子的智力因素,使孩子变得更加聪明,父母要从兴趣入手,精心呵护孩子已有的兴趣,大力激发与培养有利于孩子成长的兴趣;让兴趣成为孩子最好的老师和最大动力。要培养孩子的爱心,爱自己,爱父母,爱他人,爱社会,爱世界上所有的生灵,让爱心成为孩子的情感的主流。要有意识地让孩子经受挫折,体验苦难,既要生在福中需知福,又要生在福中能吃苦,让意志和毅力成为孩子走向社会后的重要支柱。要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凡是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孩子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这是父母最基本的行为准则。
广泛的兴趣爱好,丰富的感情世界,坚强的意志毅力,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孩子健康成长并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家长“忌语”—— 给家长的建议五
“忌语”就是忌讳的话,是可能引起不良后果的语言。
由于家长与子女是一种特殊的亲情关系,加之传统观念的影响,相当一部分家长在与孩子说话时是很少思考、无所顾及的,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结果,伤害了孩子。所以,家长应该知道,和孩子说话是不仅老师有“忌语”,父母也有“忌语”。
家长“忌语”通常是在以下一些情况下出现的:
当孩子没有考好,或者经常辅导仍对某个问题不理解时,有的父母很不冷静,常常说“笨蛋”、“猪脑袋”、“比猪还笨”等。
当孩子不愿意去做某件事,或者虽然做了但没有满足父母的希望时,有的家长不分情由,常常说“懒惰”、“懒汉”、“没出息”、“成不了气候”等。
当孩子不愿意诉说自己的想法,或者因为害怕打骂,为了保护自己而说了与事实不符的话时,有的家长大动肝火,常常说“撒谎”、“胡说”、“狗嘴吐不出象牙”、“你什么时候才能不说谎话”等。
当孩子因为学习成绩不好受到批评,或者因贪玩没有按时完成作业,或者因违反纪律受到批评、处分时,有的家长失去理智,常常说“你就不是念书的材料”、“你还有什么脸面活着”、“迟早你会蹲监狱”等。
家长在火头上所说的“忌语”都是无意识的,是“恨铁不成钢”式的关爱。其实,所有的家长都不愿意自己的孩子是“忌语”里所说的孩子。但是,正是这种无意识,把真诚、纯洁的爱引向了误区。既然进了误区,就会产生负作用。第一,孩子可能认为自己真的愚蠢,真的“不是念书的材料”。要不然,为什么自己的父母也会经常这样说呢?第二,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仅不敢在父母面前理直气壮地争辩,就是在老师、同学也不敢大声说话。如果不认识“忌语”的为害性,继续发展下去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第三,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独立能力也在增强。如果父母还是我行我素,继续说那些伤害孩子是话,那孩子只有以抵制、顶撞加以反驳,或者产生严重的逆反心理,把心灵封闭起来,永远不向父母开放。 请家长记住:为了孩子,根除“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