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得太多管得太死关注过度 你是合格家长吗

144
作者 Xx安太太 米粒妈咪课堂  ← 点击红色字,关注公众号
2018-04-09 16:53 字数 8475 阅读 1131评论 0
成长只有一次!7岁之前,孩子必须完成的感觉统合锻

“现在的小孩,太可怜!”在市妇女儿童医院保健部感觉统合训练室采访时,训练师唐淑玲不时发出这样的感叹。
唐淑玲说,孩子们常常生活在批评中,没有成功感。很孤独,得不到理解。尤为可怜的是,家长们的批评常常不对――被送到感觉统合训练室的孩子,都是所谓有问题的孩子,而实际上,医生们研究时发现,他们中真正天生有问题的孩子所占比例很少,他们的问题多数是因为家长教育方法不当造成。而且,他们所遭遇的错误教育方式,同样普遍地在其他一般认为正常的孩子身上体现。

“在教育方法上,很多家长是迷失的。80%的家长不懂教育。”唐淑玲如是说。她例举出了常见的家长易犯的错误。

常见错误一:指手划脚,一错就指出

4岁的斌斌,每次外出时都会大哭大闹,非要妈妈陪不可。在幼儿园,做手工总是缩手缩脚,生怕做错。

他被送到了感统门诊。接受治疗时,训练师让他进行手工操作训练,他每做一次都要抬头看看妈妈在不在,还经常借口要喝水、要上厕所,跑出去粘在妈妈身边。

这是典型的缺乏自信与适应不良症状。斌斌为什么会成这个样子?咨询员从家长的描述中了解到,平时家长会专门守在斌斌身边,孩子一有什么不合大人意的,就着急地纠正“不对!不对!这个应该这样。”

唐说,类似斌斌的情况,在3-5岁的孩子中比较常见。他们大多是因家长关注过多和命令式要求造成的。

咨询员归纳,当前家长普遍存在着一种心理状态:只要孩子出错,就受不了。普遍存在的教育方式是:指手划脚,一错就指出。“管得太多,管得太死,关注过度,很多家长都如此。”

家长们为什么会这样心急?咨询员认为,往深里说,是家长不懂得个人成长的心理规律,没有意识到正常的孩子是需要从失败中吸取教训的。没有失败的孩子进步特别慢。教育要允许孩子犯错,让孩子有改正的机会。而且,孩子在取得失败的经验后还要体验成功,才能得到进步。

市教育局幼儿教育科科长杨玲说,这是包办代替,剥夺了孩子的生存权力,影响了孩子的自信,遏制了孩子的想象力、创新力。合适的做法是,等孩子做完一件事后才说。先看他的方法对不对,然后再演示一次正确的方法。

常见错误二:动不动就不允许

3岁的文文,真是太不“安分”了!家里的什么东西都要拿来闻闻,这个要摸摸,那个要拿拿,桌上的水果,也要拿来玩,家里被他扔得乱七八糟的,越是客人来,他扔得更疯。他不停地玩,妈妈则在一旁不停地制止。“这孩子太吵了!”文文被妈妈认为行为有异常,送到感觉统合训练室治疗。

出乎意料的是,文文没有被批评,妈妈却被批评了。唐淑玲告诉文文的妈妈,文文的调皮是一种探索行为。孩子的求知欲很强,他们生活在探索中,这个要闻闻,那个要玩玩,是可贵的现象。

许多家长带孩子总是严格地管着孩子,这个不许动,那个不许拿,这里不许走,那里不许爬,孩子活象一个犯人没有自由,天长日久,孩子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了,对什么都没有责任感和主见了。儿童天生的求知欲,就这样被家长扼杀在“不许”中!

专家认为,大人讲的话,比如危险、痛苦、脏,这样的字眼,孩子的头脑中是没有定义的。家长在安全的范围内,不要对孩子的行为过多干涉。而是要告诉他这是酸味,这个是苦味。爬树,不要阻止他,首先要告诉他这样危险,教会他保护自己的办法,然后,让他去爬。个中滋味,都要让他自己去体验,既能从失败中汲取经验,也能体验成功的喜悦。动不动就阻止,会留下很多祸患。首先,是孩子不愿意听大人的话。因为,阻止的危险没有成为现实,在儿童的体验中,家长的阻止就像“狼来了”一样成了耳旁风。心理学家说,智慧来源于体验和生理成熟。

常见错误三: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懂!

妈妈问:“2+3=?” 4岁的强强答对了。妈妈又问了几次2+3=?,强强有时答对了,有时没答对。没答对时,孩子就要吃“耳光”,妈妈边打边抱怨说:“这么简单的数都算不出来,都教了这么多次了。”

这也是门诊中发现的非常普遍的现象。咨询员说,这是以成人化的思维强加于孩子的思维。家长不了解孩子的能力,自己懂了就感觉很容易,以为孩子也应该懂,忽略了掌握知识需要过程。

家长应该怎样做?咨询员说,心态要下放,积极去了解孩子。应该从孩子的最低能力出发,教会他正确的学习方法,让他逐步适应未知的社会。

另外一个极端就是,一些问题孩子不会做,或者做错了,家长会想:“小小年纪懂什么?”认为孩子小而不去引导,也是家长中存在的普遍的心理。

常见错误四:什么都不管

上课时,斌斌会突然站起来,向大家扮鬼脸,惹得同学们哄笑。下课了,他一口气将班上的课桌放倒,将同学们的书包丢到教室外边,在同学们的惊呼中,他特别开心,成了谁也拿他没有办法的“害群之马”。家长不得不把他送到感觉统合训练室。评分后,他有明显多动症,感觉统合严重失调。

进行一个疗程训练后,斌斌能够完成训练任务了。但是,在家人面前,他仍然表现得和原来一样,家长一来他就哭闹,还不时故意做错动作给家长看,边做边大嚷:“妈妈,你看我!”训练师注意到,这时家长在一旁看得哈哈大笑。训练员问他妈妈为什么笑,妈妈回答:“我觉得他这个样子好可爱。”

咨询师通过进一步了解,得知从斌斌很小的时候开始,家长对他的态度就是这样扭曲的,在他做了错事时,没有纠正和教育他。

尽管斌斌的行为是个例,但是据一些幼儿家长反映,类似行为在幼儿园屡见不鲜,如动不动就抢人家的东西,打人等等。杨玲说,家长的教育存在较大反差,有些方面什么都要管,有些方面又什么都不管。行为习惯的养成,要从幼儿开始抓起,从小将幼儿的社会行为规范化,会让孩子终生受益。否则,容易导致孩子没有责任感。

破解育儿难题绝招:做好三件事

唐淑玲说,任何一个孩子都会听话的,没有哪个孩子是天生调皮,社会行为不是无缘无故形成的。

她举了一个例。有个孩子喜欢在家中的墙上到处乱画,家长便在厨房与客厅之间的过道上,专门留出一块墙给他画。孩子果然就不再乱画。当然,家长也注意了引导,不断地鼓励他画得好,带客人去观赏他的画。唐说:“关健是看家长的引导艺术。”

唐淑玲说,父母只要做好三件事,就可以防止和减少问题儿童的发生――

第一件事: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

建立与孩子一起游戏的关系、与孩子相互尊重的关系、与孩子相互信任的关系。让孩子以父母为荣:“啊,我爸爸妈妈怎么懂得那么多我不懂的东西,真了不起,我可要好好跟他们学。”

第二件事: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从细小的行为上做起,从孩子无意识时开始培养有意识的规范行为,从规范行为培养一个品格高尚的人。正派、诚实、责任心、爱心、合作精神、讲究效率等品格都可以通过习惯培养来铸造。

第三件事:引导孩子学会学习

吸引孩子热爱学习、引导孩子学会学习是父母的一项重要职责,也是父母的真正魅力所在。要知道“爱学”是“会学”的前提,而“会学”是“爱学”的保证。心情、开窍、暗示、遐想、砥砺、计划是激发孩子学习潜能的六大原则。

教育孩子并没有父母想像的那么复杂,抓好了亲子关系、习惯培养、学习这三件大事,父母成为杰出的父母,孩子成为杰出的孩子,就都不是遥远的梦想。(记者 李杰斌 通讯员 肖蔚蓝)


家庭教育      米粒妈咪在线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