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入南师附中的我回首初三期中考

144
作者 花花大裤裤 米粒妈咪课堂  ← 点击红色字,关注公众号
2018-04-04 10:46 字数 14913 阅读 1082评论 0

期中考试后,确定努力方向

期中考试我的语文分数只有88分,这对于已经努力了很长时间的我来说,着实是一个打击——我第一次也是印象里唯一一次在成绩出来后哭了。年级排名因为语文失手,加上其他几门考得也不怎么样。但这次考试失利也让我明确了努力方向——加强语文和化学,保持数学和物理。最终,中考时虽然我的物化还是砸了(砸了的原因下面说,暂且卖个关子),不过语文中考时考了101分,不但没拖后腿,还帮了我一点分。

一般而言,区统考的考试试卷大都是“中规中矩”的,比较贴近于一二模考试的题目,也与“大部分”中考题相近。通过期中考试能暴露出学科上的漏洞,而且成绩出来后最好马上想办法补漏洞,尤其是对于语文、英语两门需要积累的学科!

认真听新课!

在讨论补洞方法之前,我想先谈一下期中考试、一二模考试与正式中考的区别,内容很繁琐,但

中考试卷的题型能分为2种——1、中规中矩的题目——这些题目已经多次出现在作业本、期中试卷、一二模考试试卷上,不仅仅是你倒着都能背出来的化学方程式,历史必备知识点,物理固定实验步骤,还包括运算复杂、但有规律可循且在各大区试卷上出现几次的化学计量式压轴题等等。这些题目中,可能会有一部分题目比较费草稿纸,比较饶人,但通过不断刷题,大多数是能掌握的。

把这些题目掌握,中考位次能很轻松地排2000之内。(这个估计似乎很保守了)

2、创新题。我不是在开玩笑,中考中你会遇到一些你之前从未见过的创新题。

看到上面这句话您可能已经不爽了——你会说:"我做过去年的中考卷,但没见到什么创新题型啊!不都是老师课堂或是期中期末试卷上的老一套吗!“

我以前也是这么想的。化学老师曾告诉我们:”化学中80分钟有8分,有可能你再读一年拿不到。“我在考中考前也不信这句话。

中考后,我才扰清清这个道理——每年中考都会新增一些初三期中期末试卷,或是初三一二模试卷中从来没有的题目。我翻看去年或前年中考试卷的时候,之所以觉得简单,觉得没有创新题,觉得做起来得心应手,是因为老师在备课时根据去年中考试卷的创新题型相应增加了授课的内容,出卷老师根据去年中考创新题改变了期中期末、一模二模试卷的题型,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掌握了创新题。

当一道创新题在各大区试卷上出现“有意无意”“若隐若现”地出现第(n+1)次时,你会觉得它很容易,很普通。但在年度的中考考场上,就是另一回事了。

2019年中考中,我印象里的创新题有政治试卷主观题最后一题(15分),语文名著阅读题(总共12分),物理选择题最后一题(这道题,往届一般认为是超纲题,但是2019年考了)、物理应用题倒数第2问(函数关系题),化学工业流程题(部分),化学元素推断题最后一个方程式(氢氧化铜加热条件下分解)。此外,历史试卷中有几道题目的表述,也是“有别于一二模题目”的【历史考试中,题目表述是很重要的,往往差一个字就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答案】

综上,创新题考察的是真正的知识掌握能力和考场应变能力,而通过复习或大量做题,是不大容易掌握这种能力的。因此,第一轮复习前的新课就很重要——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新课上老师会讲许多与课本有关,但好像与考试无关的内容,这些内容由于“考试好像不考”(而且确实大部分内容也不会考),被大量忽略了。但也就是那些被忽略的内容,说不定被拿上了中考卷,还说不定那些题目决定了你能否上南师。例如,2019年语文名著阅读大冷门——《鲁迅》与《童年》!这里的知识点考了不下5分——决定了中考排名是300名(稳进南师)还是700名(考了这分也几乎不敢报南师)。

用我自己的例子作为反面教材——我初三上期末一模二模物理在98-99分之间徘徊,中考直接下降到94分。化学一模二模也不错,中考考砸。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我喜欢将物理化学实验表述题的步骤背诵下来,将一模二模试卷的每一个知识点归纳下来,因此考一模二模那种“中规中矩”的题目就十分顺手。但对于中考的创新题,由于我的物理化学思维能力不够,马上就露马脚了——或许,培养物化思维的一大方法是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参与、积极思考问题,不过我上课是且听且走神。

不过对创新题也不必太紧张,例如,中考数学倒数第二题(画三角形)也是比较注重考场应变能力的题目,但一般都能做出来——上课认真听,不会在创新题上被坑的。

扯得远一点,养成认真听课的习惯在高中尤其重要!班级中有一些同学,由于自学能力强加之初中老师讲的内容不深,已经习惯了不按老师步伐自己刷题、自己摸索学习方法。这在高中是大忌。高中每节课,包括生物地理历史政治这些课的容量非常大!初中时,这些课一节课没上事情不大,看看书自学也行;但到了高中,可能看书也看不懂了,一节课没上,真正的什么都不会。

而像数学物理化学这些课的课程容量就更大了。高中数学有一个梗:一个同学,上数学课时橡皮掉地了,花了几秒钟捡起橡皮,自此高中数学就废了。

列时间表

这一条的标题就4个字,因为管理时间这件事从来是嘴上说着简单做起来难——我在中考前!两!天!才有列时间表的意识,到高中更是觉得时间不够用。可以将时间划分成半小时(或者1小时)的小段,明确每段时间要做什么,在一天结束后可以回顾一下时间的利用效率——有没有1小时可以做完的事情,因为被外在因素打扰,而拖了3个小时。

我个人的经验是:刷标准卷(一模二模卷,各区期中期末卷)是不错的提升时间效率的办法——按照试卷上规定的时间,模拟正式考试做试卷,又省时间,题目质量也不错。

实际上,初三的时间,相对于南师高一的时间,是极其、极其充裕的。金中南师校园流行的名言是:Homework in our school is never done! 初三的作业难度并不大,到高一就会遇到看了答案还是不知所以然的物理数学题目了。

不仅如此,南师高一,你需要兼顾难度不小的“老四门”——生物地理历史政治。准备小四门不是高二的事情吗?在南师,不是的。南师的高二分班取决于你的标准分,而标准分是根据你在高一上下两学期期中期末成绩按照一定权重算出的,其中,小四门的分数占20%的权重,且有权重不断增加的趋势(20%,好像权重不高吧?但要是不复习,班均分90分,能考70分都不错了——小四门不是初中随便背背就行了,地转偏向力、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肽链脱水缩合等考点真的是需要花脑筋的)

顺便,别忘了抽点时间翻翻物理竞赛书.........

综上,时间分配真的太重要,不仅是对中考来说。

养成阅读的习惯

可能大家看到这一条会发笑了,以为我在开玩笑——做作业、复习、刷数学物理题目的时间都不够,初三那么忙,哪有时间看闲书?

我以前也是这么想的,终于在南师的高一遭了报应。

单单从应试的角度讲,自南京市中考3年没有对名著阅读多带带命题后,2019年命题组下了狠手——12分!名著阅读类题型!而中考语文命题组的特点是不走回头路,即很可能2019年也会大考名著阅读。

以南师高一期中语文试卷为例,有大约20分的题目与课外读本和课外阅读书目有关,而这些“作业”老师是不查的~20分题目中,大约有10分的选择题,是读了书不一定会做,不读书一定不会做的类型。举一个读过课外读本和阅读书目的同学做题目的心理活动:

A,正确;B,正确;C,正确......哦,题目是让我找不正确的选项啊。fine......A,不正确;B,不正确;C,不正确.......

可以考虑在午饭后,或者是周末早晨,也或者是睡前等闲暇时间翻翻书,不仅仅是为了那几分,读书对生活有指引,比如余秋雨的《霜冷长河》,沈从文的《边城》,爱丽丝门罗的《逃离》

个人浅见是,初中语文考试,首先是积累,其次是答题技巧,比如勾画抒情性散文中的议论句,非连续性文本、议论文中的中心句,作文中添加1-2段描写段,结尾议论1-2段(如果议论是空话、套话,直接抒情效果或许更好),作文中可以用多带带成段的叙述句表明文章线索,写文章前草稿纸上列文章线索。但名著阅读题和小说类的阅读文本,高中的考试,是很难用上答题技巧的。

此外,到了南师与金中,就会发现绝大部分初中语文答题技巧没有用处,部分初中思维习惯(例如:文章都是正能量的,文革二字不能出现)会成为高中语文学习的障碍。

感恩班级与同学

刚才讨论的都是功利性比较强的(好像也真的挺枯燥的,我都读不下去了)学习经验或答题技巧,但这一条我觉得是更为重要的——前几条关乎“准备生活”的方法,这一条关乎“生活”本身。

可能大家正在在初三时抱怨自习课比较吵闹,老师讲课深度不够。我曾经和几个好朋友谈论过其他几个有7、8个学生考入南师实验班的初中班级纪律状况,这几个班级自习课也挺吵的(有的班级同学自习课打牌,还突然大喊一声:同花顺!有的班级老师看堂做试卷,还有同学边做边报出填空题答案);老师上课讲得不深是时常发生的事,真没什么好抱怨的。

但是,与初中同学的回忆、欢笑与往事,将会成为高中阶段失利时鼓舞自己的动力。这一点在我未曾在一帆风顺、几乎没遇到什么挫折的初中阶段发现,但在强手如林,考试压力不小的高中就尤为重要——失利时,我会翻翻毕业典礼上的照片,生日贺卡上的祝福,脑海里回想起那次带着学校校长、绕着山路最终迷路的秋游,初一时集体编撰的《初一x班奇闻趣事》,还有合唱节、班主任的生日会……

班级是小的。但再细小的温暖也是鼓舞我的动力。

我非常感激初中的班集体——即便我们的中考成绩一定不是最好的(7人南师本部,2人国际部),但我们的默契很好。我自己在高中遇到困惑时,首先寻求初中好友的帮助;我需要物理化学的教辅资料时,首先就会问初中好朋友借(事实证明:至少对我来说,这是最快速而有效的方法),借了以后自己复印一份,再复印几份给其他初中同学——我们之间的合作甚至不需要承诺,不需要理由,不需要考虑回报,只是一种互信——用“合作”这个词似乎都是贬低同学关系了。

感恩身边那些对自己好的人。因为等到真正进入一个相对更广阔的世界,才发现:身边对自己好的、甚至肯花时间给自己的人真的不多。

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孤独

这一条听上去又大又空,但或许只是我个人认为,学会独立思考是成长中的必修课。

南师附中是一个允许人做梦的地方,但如果不清楚自己要做什么,它或许也是一台绞肉机——南师附中有很好的竞赛氛围,但一开始一百多人的竞赛班级人数很快会大幅度减少;南师附中有成排的、又大又宽敞的自习教室,但你可能坐在只有自己一人的自习教室无所适从;南师附中有许多学霸,但这并不意味着你能和他们搭上话。南师附中有几十个社团,但总是有人选择错误的社团以至于在社团课上写作业;南师附中有大把的、可供支配的非上课时间,但或许你根本不知道怎样安排时间,而面对着高大的教学楼与穿着同样校服的人群发呆打发时间。

在这样的环境里,独立的思考与选择能力几乎是生存技能——知道自己现在在做什么,未来想做什么。否则,会迷失在人群中不知所措。

准备中考也是这样。初中时,如果想考南师金中,多数情况下需要付出比周围同学更多的努力。上次某所初中组织来南师参观,我问其中一个初三学生:“怎么样?你想来南师吗?”他说:“我一定要来!”这种状态就很好,你是一个有目标的人。

此外,初三时感到迷茫,不会独立思考也很正常——像我,中考两月前常常不明白自己刷那么多题目的理由。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需要过程。而且,就我自己的浅见,一个人所处的平台越高,就越容易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并不是所有学校都有南师多样的社团活动,也不是所有学校都像金中一样有美食节那样盛大的校园活动

埋下头努力吧!即便暂时不知道努力的原因。

附注:本系列文章存在作为一名徘徊在年级100多名的高一学生思想上的片面性,在文章内容或修辞方面可能存在偏颇(例如,这篇文章为了我自己写的顺手,大量运用第二人称“你”,可能显得不尊重读者),请读者予以谅解【恩对这篇文章的标题是混点击量的】

南师2019届工程创新班与严济慈班的区别:工程创新班的劳技课内容讲得深很多,当我们劳技课讲流体压强的时候他们在讲电磁学,男生比严济慈班多一些,然后,然后好像就没区别了。有关分班详细分班内容可见该系列贴中第一帖。

根据我们这一届的亲身体会是:中考前各大媒体或是各个家长群放出的分班消息是一回事,中考后真正的分班政策是另一回事,最后的分班与分班政策间还存在些许区别,尤其是在各层次班级数量方面。

相关推荐:如何制定初三学习计划表

周记      米粒妈咪在线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