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要如何看待儿童行为问题,从自体心理学视角出发

144
作者 无语_正版 米粒妈咪课堂  ← 点击红色字,关注公众号
2018-03-30 16:14 字数 10749 阅读 1139评论 0
成长只有一次!7岁之前,孩子必须完成的感觉统合锻

家长要如何看待儿童行为问题?小编分享一个最近发生的事情,一个孩子上小学以后,突然出现严重的适应不良。从开始的上课钻桌底不出来,到后来上课玩东西,被老师天天批评罚站;同学们说他是怪物,像个宝宝,大家都排挤他,作为家长该怎么办呢?

家长不管怎么说,孩子却依然如此,感觉对批评已经麻木;好像没有了自尊心,罚站批评都无所谓,还是会继续犯错。

这个孩子,我对他还是挺了解的。在上沙盘游戏课以前,一直在我们机构做潜能训练,孩子非常乖,也很聪明。他现在的表现,我其实挺惊讶的。后来通过收集家庭资料加以分析,我得到了以下的结论:

第一 ,婴儿期第3个月,妈妈突然断奶,孩子的自恋需求未满足,加固其夸大性自体;

妈妈的焦虑,无法平复婴儿的自恋性暴怒,并使夸大性自体更焦虑,比同龄人的“抗挫性”更弱。

家长要如何看待儿童行为问题,从自体心理学视角出发

自体心理学理论来看,0-3个月的婴儿在未满足自恋需求时,容易形成夸大性自体阶段:认为身边的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自己饿了,就会控制乳房来给自己喂食;自己想游戏了,就会控制作为自体客体的妈妈来逗自己玩。当这些情景失控,如喂奶不及时;婴儿会感觉自己,不能在第一时间控制外部世界,会出现自恋性暴怒,发脾气,哭闹的表现。长大一点之后,这种满足会慢慢开始延迟,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意识到这些并非在自己的掌控之中;然后把这种全能幻想投注到爸爸妈妈身上,形成理想化的父母影像。通过这种投注,让自己相信:任何我需要帮助的时候,爸爸妈妈都会守在我身边;遇到任何困难的时候,爸爸妈妈一定会第一时间保护我。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建立安全感;另一方面,也可以适度的驯服夸大性自体。

然而,对这个孩子而言,断奶后过早的发现不能完全指望父母,父母并非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就会认为:自己的成长完全靠自己。加固其夸大性自体,并且会一直伴随长大。当夸大性自体处于主导地位,孩子会时时处于一种恐惧中,害怕生活中任何的事情失去掌控,一旦失去掌控就会哭闹。这个孩子,接受我们学习能力训练时,只要遇到困难就大哭。这种困难让孩子感受到自己对这件事失去了掌控感,所以哭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抗挫弱”。

另一方面,婴儿时期的自恋性暴怒,表现出攻击,通常都可以通过妈妈来缓解。在婴儿早期,会觉得自己跟妈妈是一体的,妈妈也可以将婴儿纳入自己的心理体系中。当婴儿出现自恋型暴怒,对妈妈攻击发脾气时,妈妈可以用自己的平静来回应,平复婴儿的暴怒。这个时候婴儿分不清哪个是自己的情绪,哪个是妈妈的情绪,会把妈妈的平静吸纳进来,自恋性暴怒就会消失,从而驯服夸大性自体。然而,这个孩子的妈妈因为在3个月时突然断奶,一直处于焦虑中,无法平复婴儿的暴怒;这种情绪也无意识地传递给孩子,进入孩子的心理体系中。这种早期的影响,对孩子来说却是根深蒂固的:孩子的自恋性暴怒未满足,并且带着这份焦虑长大,使得夸大性自体更加焦虑,时刻担心事情会失去自己的控制。当这种孩子遇到困难时,哭闹会比一般的孩子更明显,抗挫也比一般的孩子更弱。

第二 ,0-3个月婴儿获得的关注不够,镜映的需求即自恋需求未满足,夸大性自体造成孩子的自我价值感不足;

自我价值感不足的表现形式:通过不断满足他人,获取虚假的自我价值感;形成“空虚感”,故意吸引外界对自我攻击;遭受过度的外界攻击,产生自我厌恶和绝望。

在自体心理学理论中,婴儿期有镜映的需求,从而满足自恋需求。时刻需要被看到,被欣赏。当这些被满足时,可以避免夸大性自体,发展成更高级的自恋,创造力,幽默,自我价值和健康的抱负。相反,当镜映的需求未满足,夸大性自体会使这些方面,在不同程度下出现不足。以这个孩子来看,他身上最明显的就是自我价值感不足,需要不断的通过满足他人,来获得虚假的自我价值感。这就回到我前面说的,这个孩子在幼儿园非常听话,家里也不吵不闹;平时自己看书,学习钢琴,还得过奖。现在看来,这些可能都是孩子不断满足家人的要求和期待,获得虚假的自我价值感的表现。

早期通过不断的满足他人,来获得虚假的自我价值感,使孩子对自我的原欲灌注失败,继而出现第二个问题——空虚感。这种空虚感,会把自恋性的暴怒和攻击转向自己。在这个孩子身上,我看到这样的自我攻击,从幼儿园开始,就有这样的矛盾表现:在家里会安静不闹自己看书,但在幼儿园也会经常不听老师的,自己做自己的事情。起初妈妈以为是感统失调,导致的注意力不集中,在我们机构训练了一年多;这期间我们不断地给他做各项测评,调整感统训练的方案,做各种器材的检测。最后感统失调调整好了,但这种不听老师指令的问题仍然未见改变。现在看来,这就是一种对自己攻击的表现。无意识故意不听老师的指令,让老师来批评自己,攻击自己。

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空虚感越来越强烈,指向自己的攻击也越来越重,于是上小学就出现:上课钻桌子,不听老师讲课,导致老师每天让自己罚站,带领全部同学来攻击自己,排挤自己(老师多次让同班同学把孩子的书丢到垃圾桶里)。这种攻击相比幼儿园,对孩子更具毁灭性!在自体心理学中,当一个人自尊心受到侮辱,并且体验到无法控制时,个人的自体将会出现破碎,暗示着个人会从对现实生活的应对中撤出!显然,学校对孩子的攻击甚至侮辱,已经超过孩子的承受范围,并且体验到无法控制。虽然我们分析了,这种将学校的攻击引向自己,是孩子对自我攻击的表现;但这属于无意识层面,意识层面是没有觉察的,所以孩子肯定不喜欢被这样对待。可是孩子控制不了自己,这就是无意识的作用了。

现实中,遭受如此高频的惩罚,甚至对自尊心的侮辱,使这个孩子也出现了“对现实生活的应对中撤出”——高频率的走神!我在和孩子做沙盘游戏的时候,也发现孩子有点自我封闭的趋势,跟以前的话多的他判若两人。特别当我问他“你在班上的好朋友是谁”,孩子回答“我的双手,他是我的好哥们”。孩子开始从现实的生活中撤出,进入自己的想象世界,满足自己的人际交往需求。这跟婴儿时期对父母的全能幻想很像,但这种程度的退行,是家长非常需要注意的!

家长要如何看待儿童行为问题,从自体心理学视角出发

另一方面,这种过度的自我攻击,会让孩子产生自我厌恶和绝望。绝望,让孩子觉得现实无法改变,然后躲在自己的幻想世界中不出来;自我厌恶,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很差劲,是一个坏孩子,坏孩子就应该遭受这样的待遇。出现强迫性受虐,让这样的惩罚不断出现,如此造成一个无休止的循环——批评让自己产生自我厌恶,自我厌恶让自己觉得应该遭受这样的待遇,接着继续违纪。现在这个孩子每天都被老师批评,接他放学的时候总会有同学告状,说他今天又做了什么,被老师批评。

第三 ,婴儿时期的自恋需求未被满足,渴望求得更多关注,一直保持婴儿的状态。

这个孩子已经上小学了,行为却还像个小宝宝;同学们都说他像怪物,一起排挤他。前面我就说过,他早期获得的镜映不足,一直渴望获得更多的关注。那么,什么样的状态能够获得更多的关注呢?当然是小宝宝!婴儿时期的自恋需求一直未被满足,这种状态会一直持续到小学。

给 家 长 的 建 议

第一,如果说“抗挫弱”是自恋未满足引起的自恋性暴怒,我们可以用自恋未满足的心理咨询方法来解决。

在自体心理学流派中,对于自恋障碍的来访者:首先要理解和共情来访者的自恋性暴怒,然后成为来访者的理想自体客体,做一个有反应的外部环境:时刻关注,让来访者觉得“当我需要你的时候,你都会在那里!当我感到绝望和无助的时候,我可以依靠你的力量和关怀!”;最后,让来访者把这个理想自体客体内化到心理,驯化心理的夸大性自体,从而平复自恋性暴怒。

在生活中面对孩子的“抗挫弱”,我们可以这样做:

1.理解孩子,跟孩子共情“这件事对你来说有点困难,让你觉得很崩溃对不对”,不要对孩子苛责或发脾气;

2. 在孩子做困难的工作时陪伴孩子,当孩子实在不会时协助孩子(绝不是替代孩子完成),让孩子觉得“当我需要你的时候,你都会在那里!当我感到绝望和无助的时候,我可以依靠你的力量和关怀!”

学龄前期,可能一直需要这样的陪伴和保护,当孩子把这样一个保护自己的形象内化到心理的时候,即使父母不陪伴身边,孩子也能自己独立的面对困难!

第二,孩子就应该像个孩子。

孩子不断把注意力放在他人身上,通过满足他人来获得的自我价值感,很容易出现空虚感;而这种空虚感,会将攻击甚至是毁灭性地攻击,直接或间接地指向自己。一定要让孩子像个孩子,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表现的好像很自我中心,但这是孩子发展的正常表现。我高兴就笑,不开心就哭,很多事情我喜欢我就做,我不喜欢我就不做(当然在规则的大框架之内),并感受到听话或者不听话的我都是非常有价值的!

第三,任何时候,我们都要守护孩子。

当批评惩罚都无效的时候,请家长考虑一下:是否外在惩罚过度,让孩子的自尊严重受损;产生自我厌恶,出现强迫性受虐,进入负向循环。这个时候,作为父母一定要站出来,要让孩子感受到“当我感到绝望和无助的时候,我可以依靠爸爸妈妈的力量和关怀!”,”我所面对的困难,并不是我一个人在面对!”

性格培养      米粒妈咪在线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