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这些“暗示”,正在毁掉孩子的未来
殊不知,家长不经意的一些话语,对孩子的影响十分大,可能也会毁掉孩子的自信,甚至对未来也会有着巨大的危害。
《为什么父母总看到自己孩子的缺点?》
01、前段时间,幼儿园举办的一次中秋演出,成了邻居小敏的一个心结。
小敏的女儿然然所在的幼儿园,老师安排了一场歌舞表演,其中,需要两个小朋友一起唱歌。于是,老师就想到了颇有唱歌天赋的然然。
可是,然然说什么也不肯答应。
老师和小敏私下沟通了这件事,小敏觉得这是个不错的锻炼机会,就开始劝说然然,可是然然怎么都不同意,把头摇得像拨浪鼓。
小敏追问原因,然然哭着说:“我不去,我一定唱不好的。”
小敏和我聊起这件事的时候,叹了口气说:
“这孩子做什么事都不积极,特别不自信。平时一点小事都总要爸爸妈妈帮忙,一有事情做不到也不肯自己想办法,就是在那哭。”
“在幼儿园里,老师提问她也不会主动回答,我和他爸爸也不这样啊?”
02、为人父母,我们都特别希望孩子能够具备自信积极的人生态度。自信是勇气的来源,也是行动力的开端,拥有自信的孩子,也往往意味着拥有更多人生的可能。
可是,我们却常常发现,孩子不知道何时开始变得胆小退缩,不愿意去尝试新鲜事物。
追根溯源,其实往往是因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一些不经意的言行,向孩子传达了“你不行”的暗示。
来看看这些话会在你的家里经常出现吗?
“来,宝贝,我帮你。”
“别去,别碰,危险!”
“这有什么难的,来像爸爸/妈妈这么做。”
……
这些看似关心的语言,其背后的潜台词,却在一步步的毁坏孩子的自信心。
过度热心的帮助,让孩子觉得“我不行”。
好友琳最近找我聊了与婆婆共同育儿的一段“小插曲”。
琳的婆婆是个非常能干的女人,不仅家里总是收拾得井井有条,而且非常细心,在照顾孩子的时候,更是特别周全,琳常常向我夸赞婆婆的好。
然而最近发生的一些事,却让琳觉得要和婆婆好好沟通一下了。
原来,琳的女儿柔柔前几天学着自己扣鞋带,刚扣了几下没扣上,奶奶马上跑过去手脚麻利地帮着扣好了。
之后,柔柔看到茶几上有刚刚洗好的桃子,便伸出小手过去拿,想要放在嘴巴里面啃。奶奶见状忙拿过柔柔手中的桃子,说:“来,奶奶帮削削”,然后迅速削皮并切成了小块。
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琳发现很多次柔柔想要做什么事情的时候,都会被奶奶抢先做好了,而柔柔则越来越失去了做事的主动性。
其实,过度的包办,打击的不仅仅是孩子的积极性。在每一次成人的“替代性完成”发生时,都在像孩子传达一个信息:“你不行,你做不到,你需要我来帮助你。”
密不透风的保护,让孩子陷入无助。
当人在接连不断的受到挫折时,会感到自己对一切都无能为力,从而丧失信心。这种心理状态是二十世纪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的一个著名发现,叫做“习得性无助”。
当孩子的一次次尝试被制止后,他会逐渐认可自己是无法掌控环境和事物的,自己的行为总是会被阻止的,从而失去再次尝试的欲望。
这种“习得性无助”,会让孩子陷入长期的自我否定之中,从而产生强烈的自卑感。
看不见孩子的感受,孩子就会否定自己。
当孩子做一次尝试遇到困难时,身边的陪伴者常常会为了鼓励他,对他说这样的话:“宝宝,这个一点都不难,你再试试”,或者“这个很简单,你像我这样做就对了。”
可事实上,很多件事对于孩子而言真的很难,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有太多东西需要艰难的努力,才能够去习得。
可怕的是,身边的大人却总能轻松驾驭在他们心中很难的事情。
而如果此时,大人们无法看到孩子内心的无助感和焦虑感,而是告诉他这一点都不难,可想而知,孩子的内心是崩溃的。他们往往更倾向于选择放弃,同时去否定自我的价值。
03、养育孩子的过程,就是见证一个生命走向独立的过程。
我们总是希望孩子能够有一天独挡风雨,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于是,一些父母会在孩子的错误和问题面前,用非常激烈的言行指责、羞辱孩子,试图通过“打击式教育”的方式激发孩子做的更好。
比如对孩子说:“你真笨”、“怎么这都做不好”、“别人都比你强”等等。
殊不知,这样的方式,不仅难以达到帮助孩子改正的预期,更成为了摧毁孩子自信心的“强力武器”。
长期在父母的指责、羞辱中成长的孩子,往往会陷入深度的自卑之中,并且相信父母口中的自己就是真实的自己,失去表现自我和挑战未知的勇气。
而维护孩子的自信心,往往意味着保护他们对事物的主动性,增添孩子从容面对人生的动力。
自信心的培养,其实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最重要的原则是,我们要让孩子看见自己的能力,感知到自己的力量。
想让孩子拥有更多的自信,我们可以这样做:
1、放手让孩子去体验。
意大利教育家蒙特梭利曾强调过“自我教育”的重要意义。
孩子们是通过亲身的体验来学习事物的,这些知识是经过他自己验证才获得的,这样更有利于培养他的独立思考能力。
其实,在孩子发现自己可以掌控的事物越来越多时,他们也在通过体验,建立着自身的成就感。
这种成就感不是他人能够赋予的,只有孩子亲身获得,才最有激励意义。
2、给孩子正确的鼓励。
鼓励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孩子看见自己的能力。所以我们的鼓励要更加深入而具体,让孩子感受到真诚。
不要仅仅是停留在“你真棒”上。而是帮助孩子认清自己的能力和美好的特质。
比如我们可以这样说:
“宝贝,我看到你自己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努力的尝试了好几次,都没有放弃,做的特别好。”——赞扬孩子的坚韧性和解决问题能力。
“宝贝,我看到你把自己的玩具分享给了小妹妹,你特别有爱心”——赞扬孩子的品质。
3、尊重孩子的话语权和选择权。
一些父母会把“大人说话,小孩别插嘴”这样的话挂在嘴边,殊不知,剥夺了孩子的话语权,其实也是在否定孩子作为独立个体的价值。
这种不平等的感觉,会渗透到孩子心理的方方面面,伤害孩子的自尊和自信。
孩子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与大人的互动,来感知自己的能量的。
当他们的话语得到回应,当他们的选择被尊重时,更能够获得内心真正的自信。
4、做到充分的接纳。
当孩子遇到挫折时,我们必须要做的是接纳。要知道在努力尝试的过程中,“犯错”是必经的过程。
孩子需要意识到“做不到”、“做错”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想要习得一项新的技能并没有那么容易。而比“做到”更重要的是不断自省和改进的态度。
当父母充分接纳孩子的时候,“出错”不再是令人恐惧的,而是充满契机的。这样也能够帮助孩子快速的重新积蓄勇气,有信心投入到新一轮的尝试之中。
人生总难免有艰难险阻与磕磕绊绊,当孩子满怀欣喜的开始探索人生旅程,愿我们在背囊里为他装满了自信与勇气,这份爱终将陪伴他们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