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从小爸妈在这方面越装“穷”,孩子创造力越好
还有那些国外非常推崇的野外生存游戏,把孩子丢到荒山野岭,让孩子在“一无所有”中想办法生存下去。
这些“折腾”,是为了让孩子变得更加独立吧?这大概是不少人所认为的原因。最近在阅读了斯科特.索南史恩的一本书才知道,稀缺,其实是能激发孩子的创造力。
实验1:
有一个科学实验,实验人员让一些老鼠拨打杠杆,他们创造条件让A笼子里的老鼠随便拨打杠杆,而限制B笼子里的老鼠只能用右手拨打,结果一段时间后,只能用右手拨打的老鼠最终学会了多种拨打法,而没有限制的老鼠自始至终只用较少的拨打法。
实验2:
在一个心理学实验中,实验者让一些大孩子列举带小气泡的塑料布(快递货运途中的那种防震的塑料)的作用,在列举前,实验者让孩子们写文章,文章里,A组的孩子要想象自己在短缺环境下长大,而B组的孩子想象自己在富足环境下长大,以此建立短暂的心理暗示。结果A组孩子列举塑料布的作用比B组多很多。
对于年幼的孩子,父母该如何利用稀缺,从小激发孩子的创造力?
创造力如此重要?至于让父母从小“折腾”孩子吗?
相比起头脑封闭的墨守成规的成年人,他们想必是从小缺少这番“折腾”,致使这些人害怕改变,机会来到身边也不敢抓取,所以这个世界把人分成了两类,一类是灵活应对人生,能把死潭搞成活水的人;一类是惶恐改变,在死水中度日的人。所以第一类人,他们的生活更多彩,也有更多的机会和成就。这就是创造力给生命带来的色彩。由此陪养出来的能力,就是天差地的区别了。
想要利用稀缺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其实很容易,如果父母有心而为之的话。幼儿说给大家举几个例子:
例子1:
记得去年,我家孩子做手工,他需要把裁剪好的花贴到一块硬纸板上,但家里的胶水刚好用完了,我当然可以第一时间去买,因为在我们小区里面就有一间杂货店。我没有这样做,而是先问孩子:“你看,胶水没了,你能想到其他办法把花贴到纸板上吗?”
跟不少年纪幼小的孩子一样,我家孩子第一反应就说:“不知道。”很多家庭在这时便会包办,帮孩子想出各种办法,别忘了,你如此“折腾”,是要教育孩子呢。
“想想,什么东西跟胶水一样,是黏黏的?”我继续问。
“口水、鼻涕、鼻屎……”孩子还未说完就笑破肚皮(汗死了……)
“还有吗?这些……很多细菌,有没有干净但又黏黏的呢?”最后孩子想到了饭粒。
第二天孩子自豪地拿着手工到处跟小朋友“炫耀”,说那是他的发明,还跟别人强调说“是完全没用胶水的手工哦!”
例子2:
有一天跟孩子到公园玩,途中下起了暴雨,周围没有避雨的地方,身上也没带雨伞,我们临时在一棵树下面避雨。但雨点越来越大,我们很快便要湿身了,一旦遇上闪电便会更危险。
我有点着急,隐隐约约看到前方几百米远的地方有一座建筑,但如果这样冲过去必定湿身,我问孩子:“前方有个避雨的地方,但我们没雨伞,过不去,你有没有什么办法?”
孩子四周看了看,看到旁边不远处的池塘里有荷叶,说“荷叶可以当帽子”,但我说出了疑虑:“荷叶池也有点远,走过去到折掉一两片再返回,这一趟来回身体也会被淋湿”。
孩子再想了一会,说“可以脱掉身上的外套当雨伞”,我一看,他身上的外套有点小,不能盖住两个人。
他最后又想了一会,盯着我手里的塑料袋高兴地说:“这个可以当帽子!”
“有道理!”最后我们一人头上套一个大大的塑料袋,安全到达前方的建筑,只有裤脚溅湿了一点。
我称赞了孩子,说他的办法真多。
例子3:
还有一次,一个亲戚家的小妹妹来我家玩,玩着玩着就哭了。
大人询问了一番,才知道原来小女孩是因为我家没有“公主帐篷”所以哭闹,小女孩平时在家都是在“公主帐篷”里玩耍。
我问我家小孩:“妹妹说我们家没有‘公主帐篷’,你有办法吗?”
最后小孩想出了用他平时垫地板的有锯齿拼接的塑料板搭建了一个“公主帐篷”,为了显得逼真,小孩还用纸片描绘了图案,涂上了粉红色,再把一张张纸片贴在“公主帐篷”外,两个孩子玩得不亦乐乎。
这些事情之后,我家孩子变得喜欢不按常规出牌,经常要自我“折腾”一番,喜欢用“丁点儿”的资源,做大大的事。
总之,在稀缺的情况下,把问题丢给孩子,而不是父母自己,这个习惯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即使家庭再有钱,父母再聪明,也要适当在这方面“装穷”,制造稀缺,对孩子的成长非常有利。
有父母说,照你这样说,穷人家长大的孩子岂不是比有钱人家的孩子能力更强吗?
答案却是否定的。幼儿说提醒,穷人家长大的孩子,物质不能满足基本的需求,他们经历的是被迫的稀缺,容易导致心理上的稀缺即短缺思维,这种思维会让孩子们的头脑封闭起来,遇到机会往往也看不到,所以穷人会更穷就是这样的道理。
而父母给孩子制造稀缺,本质上是主动的稀缺,父母让孩子在这种稀缺中锻炼,索南史恩认为,有助于激发孩子们的创造力。
所以,为了培养孩子的创造力,经常给孩子制造“稀缺”吧,你家孩子未来将比同龄人获得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