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育之名亲手毁掉孩子擅长的事,然后你称之为“民主”?

144
作者 柯柯520 米粒妈咪课堂  ← 点击红色字,关注公众号
2018-03-28 13:31 字数 9921 阅读 737评论 0
成人在教育儿童中之所以屡屡采取不合适的教育方法,使“教育”变成一种破坏性行为,有两个最根本的原因:一是不信任孩子,二是太相信自己。即首先不相信儿童的本能是自爱和上进,担心不及时管教,孩子就会一路下滑;其次认为自己对孩子说的都是金玉良言,可以让孩子变得更好。

针对这一问题,哲学家弗洛姆的一句话值得家长们一千遍地体味:“教育的对立面是操纵,它出于对孩子之潜能的生长缺乏信心,认为只有成年人去指导孩子该做哪些事,不该做哪些事,孩子才会获得正常的发展。然而这样的操纵是错误的。”

所以家长在管理孩子时,一定要小心,不要站在教育的对立面去,遇到每一件具体的事情都扪心自问一下:我是在教育孩子,还是在操纵孩子?

刘太太带着10岁的儿子壮壮去儿子最要好的小伙伴林林家做客。本来的计划是吃完午饭后两家一起去游泳,而游泳是壮壮特别喜欢的活动。

然而,吃饭的时候,一件不愉快的事发生了。当时,壮壮打了一个喷嚏,林林正好坐在他对面,结果一些唾液的碎末喷到了林林的碗里。

刘太太看到了这一幕,希望儿子能向林林道歉。没想到,壮壮没有道歉,而且迅速大口吃完饭后,随即去了客厅里看电视。

刘太太很生气,也觉得有点丢脸,认为儿子实在太不懂事了,于是跟着去了客厅,并要壮壮去道歉。壮壮很不情愿,认为妈妈是小题大做,毕竟林林和林林的妈妈都不在乎,为什么非要去道歉,并且他也不是有意的。

看到说不动儿子,刘太太变得更加生气,她对壮壮说:“如果你不道歉,那么别想去游泳。”

壮壮听到妈妈这么说,一下子失控了,他向妈妈喊道:“不去就不去,我根本不喜欢游泳。”

接着,壮壮向外面跑了出去,但跑到林林家门口的时候,被刚回来的林林的爸爸给拦了回来。林林妈和林林对刘太太说,他们并不生壮壮的气,毕竟壮壮不是有意打喷嚏的。最后,两家人还是去游泳了,但在游泳池,壮壮一直坐在那里生闷气,游泳对他的诱惑力已明显降低了。

听了刘太太讲完这个故事后,我问她,当时怎么想到了用游泳作为条件以换取壮壮去道歉的。

刘太太说,她知道壮壮喜欢游泳,因此,她想用限制壮壮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以换取他的道歉。

当然,她失败了。

以教育之名亲手毁掉孩子擅长的事,然后你称之为“民主”?

“并且还造成了一个糟糕的副产品,”我对她说,“你儿子对游泳的兴趣也明显减少了。”

这是一个很有代表意义的故事,它经典地显示,一个好苹果(对游泳的兴趣)是怎么被一个坏苹果(打喷嚏事件)给感染的。

并且,在和刘太太和她的丈夫的交流中,我发现,限制儿子做自己喜欢的事情B以迫使他在事情A上向妈妈让步,已成了刘太太一个最常用的“教育”方法。结果可想而知,壮壮的兴趣爱好点明显有日益减少的趋势。

“那我该怎么办?”刘太太问我,“难道就听任他做了错事也不道歉?”

刘太太这样问,就好像是,她面临的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要么听任儿子打喷嚏不道歉,要么就是用不去游泳做威胁以迫使儿子道歉。

当然不是这样,因为除了这两个选择外,还有其他许多种选择。仅仅在如何面对儿子打喷嚏这件事上,就有许多种选择,不同的家长会有不同的智慧去面对这件事。

但无论如何,应有一个原则,就是把打喷嚏不道歉这件事当成一件独立的事来看待,而不要掺杂进其他事情,否则很容易产生“坏苹果效应”,让事情扩大化。本来只是打喷嚏不道歉一件小事,但最终却弄成了儿子险些离家出走的大事,还制造了一个副产品——小家伙对游泳的兴趣减少了。

“民主手法”摧毁了儿子的学习兴趣

假若这个事件不是发生在妈妈和儿子之间,而是发生在两个大人之间,那么一方使用这样的手法,另一方可能立即会质问:“你想要挟我吗?”

这的确就是要挟,并不会因为是妈妈和儿子的亲密关系,这种要挟的味道就减少了,壮壮之所以那么生气,就是感觉到自己是被要挟了。

这种要挟的手法,看来在我们这个国家非常流行。上个周日,我去丽江花园参加报社举办的一个活动,随后和几个家庭聊了一会儿,结果发现,要挟的手法在这些家庭中非常常见。

梁太太有一个上初三的儿子,很乖,很听妈妈的话。他学习上很努力,也很少上网,每次想上网都会征求妈妈的意见,如果妈妈不在家,他就很自觉地不上网。梁太太描绘儿子的情况时,周围的妈妈们发出羡慕的惊叹。

不过,梁太太也有自己的苦恼,“他是很努力,但自己没什么兴趣,缺乏主动性,所以学习效果不好,成绩也不怎么样。”

梁太太的描绘让我感觉,她是一个很强势的妈妈。我指出这一点后,她赶紧辩解说,她很民主的,每次要求儿子做什么事情时,她都会和儿子商量,如果儿子不愿意,那么她不会强迫他做什么。

她举例说,儿子的数学成绩不好,她专门给儿子报了一个补习班。结果,她儿子周一到周六要上课,周日还得去上补习班,没有休息的时间,非常累,于是有一天和妈妈商量说,他可不可以不上数学补习班。

梁太太说,这时她表现得很民主,对儿子说,她可以不去上数学补习班,不过,数学上他丢的分数,是不是应该在物理和化学上补回来,他儿子诺诺地答应了。

听完梁太太的说法,周围的妈妈们笑了起来,我也苦笑了一下,问她:“这就是你说的民主?”

梁太太点了点头。

我说,那我可以推测,你儿子的物理和化学成绩会下滑。

梁太太吃了一惊,她说,的确如此,但你怎么会预料到?她说,她和儿子商量不上数学补习班这件事是几个月前的,那时儿子的物理和化学成绩还不错,但现在,他的物理和化学成绩已明显出现下滑。

我继续问这个妈妈,她使用“民主手法”的范围有没有涉及到儿子的所有科目?她想了想说是。

听她这么说,我接着说,我还可以预料,你儿子的所有科目成绩都一般。

我解释说,假设数学成绩差是一个坏苹果,对待这个坏苹果,你可以想办法让它恢复,也可以接受它就是事实,已很难更改了。但无论如何,要把这个坏苹果看成一个独立的事情,而不要把它和其他科目搅在一起,否则其他科目也会变成坏苹果。

并且,梁太太的所谓“民主手法”明显是要挟,看起来她好像对儿子说,没问题,我可以答应你的要求。然而,她随即提出,但是你要在其他方面满足我的条件。这种包着民主外衣的要挟手法危害很大,因为孩子仍然会感觉到自己是被威胁的,他们势必会对父母的意志产生反感,于是潜意识上会和父母对着干。

解决之道:就事论事

梁太太和刘太太的故事表明,不要把好苹果和坏苹果搀在一起,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如果想培养孩子的好习惯,那么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则:不要把小问题看成大问题。更准确的说法是,不要把现实中的小问题看成是想象中的大问题。

这是很简单的道理,但和父母们聊天时,我发现太多的父母们有这样一个坏习惯:孩子的一个小问题发生了,父母们想象到这个问题延伸下去会成为一个大问题,于是如临大敌,对孩子的小问题大动干戈。但他们的行为强度,与孩子目前的小问题是严重不匹配的。实际上是他们没有看见孩子遇到的是小问题,他们看见的是自己头脑中想象出来的大问题。

这样做常有这样一个结果: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觉得父母凭什么因为一个小问题对自己大动干戈,于是意识上不得不听父母的,但潜意识上开始和父母对着干,最终,这个小问题果真成了一个大问题。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答案其实很简单,就是要学会就事论事,遇到了什么问题,就把这个问题当成一个多带带的问题来处理,而不要把其他的问题搅进来。

尹建莉父母学堂建议:

正常情况下,10岁的孩子那样打一个喷嚏,是会主动道歉的。这个孩子当时拒不道歉一定事出有因。要么是平时妈妈关于礼貌的唠叨太多,孩子有逆反情绪,故意对着来;要么是家长平时对孩子批评较多,孩子内心有深刻的自卑,为了护面子,做错了事也不肯认错,因为道歉就是承认自己做得不得体。绝没有一个孩子是因为“先天没礼貌”而拒绝道歉,所以家长完全不必担心这次不道歉,以后就越来越没礼貌。

遇到这种情况,如果孩子没有主动道歉,妈妈应该提醒,如果提醒后孩子还是不愿意,那妈妈先替孩子道个歉,给孩子做个榜样。这件事可以到此结束,也可以回家后简单地跟孩子交流一下,一定是简单的交流,比如只说一句“今天那种情况下应该说句对不起,什么都不说不妥当。你今天可能有什么情绪不想说,没关系,以后注意就是了”。

重点是家长一定要心态轻松地看待这件事,完全不必要因为这么一件小事上纲上线,跟孩子生气且进行“制裁”就更不必要。否则只能让孩子更逆反或教给孩子假礼貌和斤斤计较。

育儿精选      米粒妈咪在线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