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要抓住这3个关键时期,给孩子进行教育!
30年省级优秀教师教你轻松养出懂事、独立、学习好的好孩子俗话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孩子3岁、7岁、10岁的时候,是成长发育的三个重要关节点,更是强化大脑潜能的黄金期。他的身体、智力、心理,甚至影响他一生的生活习惯基本上都会在这时期定型。
一旦出现任何的闪失和缺陷,都将成为父母和孩子一生无以弥补的遗憾。所以,父母要抓住这3个关键时期,给孩子进行很好的教育,从而给孩子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0-3岁 重视开发大脑本能
3岁是孩子成长的一个重要阶段,儿童心理学家把出生到3岁这个阶段视为儿童的感觉、记忆和思维的形成过程中最为敏感的时期,此时儿童大脑具备很强的语言学习能力、生存竞争、找同伴和模仿能力。
主要表现在模仿大人说话、想在大人面前表现自己、想自己做一些事、自己拿勺子筷子吃饭、想和身边的人成为朋友,包括父母兄弟姐妹等。孩子行动上显得比较笨拙,需要家长细心和耐心指导。
在生存和找同伴的本能驱动下,孩子会喜欢上竞争。尤其是喜欢和比自己年龄大的做游戏。此时,家长可以对孩子说,“我们来比赛吧”“看谁先跑到终点”,他就会拿出满满的斗志。
与孩子游戏时,家长还需保持认真,不敷衍不偷懒、随时全力以赴的态度,才能让他认为拿出真本事竞争是一件好事。
此外,孩子失败后,家长绝对不能怒骂孩子,不该让孩子听到否定句,否则孩子会心想,“我一失败就惹大人生气,那我就尽量少失败”,于是失去了面对新挑战的精神,变成不肯承认过错的小孩。
3-7岁 形成好习惯最佳时期
生活习惯源于从小家庭规则的塑造,良好的习惯是个人修养的体现。如果孩子在3岁前有一些坏习惯,记得要抓住良好习惯形成的最好时期进行纠正,也就是7岁之前,10岁后再培养比较难。
例如,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喜欢拿别人的东西,对物权没有概念。此时,家长在日常教导孩子时,可以反复强化“你的”“我的”区别。
比如说,“这个公仔是豆豆的,不是你的,你现在要把公仔归还给豆豆,如果想玩先征求豆豆的意见,看他是否愿意借你,强抢是不对的。”多次的提醒,会让孩子知道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
另外,7岁之前是教导孩子做家务,培养自主动手的好时期。习惯将东西归位、随时整理,不仅能提高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让生活变得井井有条,还通过物品摆放的规律强化思维、提高创造力。
从小要让孩子知道,公共物品、公共设施都要遵循“先到先得,后来者等待”的原则。在外面、公共场所、有禁止喧哗标志的地方,要懂得守规矩,安静做自己的事情,不打扰别人。
重点是明确引导孩子,必须在7岁前戒掉粗野粗俗、无理取闹的行为,做错事敢于承认错误,并主动向对方鞠躬90°,说声“对不起”,让别人感受到他的真诚,这样别人才更愿意主动和解,与他和好如初。
所以,不管你有多忙,不管你有何种理由,都不要说什么“以后再给孩子更好的教育也不迟”。有些事情可以“以后再说”,但教育孩子没有以后。所有的一切都在七岁之前。
7-10岁之后 真正进入学习的阶段
结束了前6年的学前教育,儿童教育专家认为,7岁-10岁之后是适合真正进入学习的阶段,7岁是进入小学义务教育最佳时期。
不过从大脑潜能的角度来讲,家长必须注意一点,绝对不要强制性命令孩子“快去念书”,而应该抛出问题来询问,让孩子自己选择,训练孩子的判断力、理解力、思考力。
做事有始有终
我们不该教育孩子只知认真埋头苦干,而是要教他们订立目标、全力以赴,然后一口气达成。对于凡事“等一下”犹豫不断的孩子,家长可以用“3、2、1”计时法,小时候对他严加管教,长大后孩子做事才能干净利索、有始有终。
学习要专一思考
想要在学习时牢牢记住内容,就要对重要的事一再复习并反复思考。指导孩子学习,侧重点应在少说多做,明确只有懂与不懂,没有“差不多”。如果孩子中途产生“大概记住了”、“大致好了”的想法,那么之前的努力等于白费了。
引导孩子爱上学习
如果孩子不擅长数学,不如这样鼓励孩子:“我小时候数学也不是很好!不过,我只要一有不懂的地方就去问老师请教,几次下来数学就成了我的拿手科目。那你会怎么选择?”让孩子产生“好像很有趣,我也能做到!”的想法,等到孩子主动学习之后,别忘了鼓励他。
孩子进入学习阶段后,家长应以客观的角度去看待分数,多关注过程,而非结果。
孩子的智力、心理以及他积极的人生习惯都是家长们培养的结果。只有这些教育都到位了,孩子才能以健全、高尚的人格魅力开创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