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语言启蒙,我们曾走过哪些“坑”?
【语言启蒙】关注宝宝的语言发育,避免语言障碍婴幼儿的语言教育,从一出生就开始了。在现代社会,孩子所面临的语言环境复杂多样,除了第一语言,还 可能会面临第二、第三种,甚至更多语言的学习。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如何顺应他们语言能力发展的规律?如何在多种语言环境中,做好语言的启蒙?如何权衡母语和外语学习的比重? 这些都是我们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外语启蒙从什么时候开始?
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N.Chomsky)认为,儿童有一种受遗传因素决定的“先天语言获得机制”(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简称LAD)。它是儿童获取语言的直接渠道,在0~6岁非常活跃,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弱化,12岁后其作用将日渐消失。
按照乔姆斯基的理论,当语言信号进入儿童大脑,LAD装置就会辨识,并进行记忆。所以,儿童是主动生成与发展语言的主人,不是只会对刺激做出被动反应的模仿者。我们每个人的大脑中,都有个语言学习机制,它必须在语言学习窗口的开放期内被启动,以后的学习才会正常开展。
科学研究表明,两三岁时儿童舌头肌肉尚未成熟定型,是儿童语言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语音辨别、语音、词汇吸收等方面具有成年人无法比拟的优势,更便于说出地道标准的外语。
孩子如何应对复杂的语言环境?
在有些家庭中,爸爸妈妈、老人、保姆各有各的方言,语言环境复杂。多种语言或方言并存,会使正处于模仿成人学习语言的孩子产生困惑。很多家长之所以不赞成孩子早早学外语,主要原因是担心宝宝语言混淆。
双语或多语儿童,会将几种语言混在一起,我们称之为“语码转换(code-switching)”或者“语码融合(code-mixing)”,这种行为,是存在于学习多种语言之间的一种自然形式。它复杂多变又丰富多彩,但最终是为了熟练使用语言的技巧。
所以,这一现象是语言学习的正常表现,不足以构成语言障碍或语言混乱 。一旦孩子长到四岁,意识更加清晰,会清楚地知道在不同的对象或场景下,应该使用哪一种语言,实现自然切换。
单语宝宝和双语宝宝谁更有优势?
很多妈妈,会经常羡慕别人家的“双语宝宝”。双语儿童最核心的语言优势是“元语言意识”,他们更明白“语言是怎么一回事儿”,比单语儿童具有更强的语音、词汇、句法和语用意识。这可以让孩子更好地理解、使用语言,对之后学第三、四门外语也有帮助。
同样的时间,从接触到的语料上看,单语宝宝因为只学一门语言,肯定会多一些。所以双语宝宝,在每种语言的词汇上,处于劣势,而把两种语言的词汇加起来,两者就差不多了。
在实际表现上,只会50个中文词和50个英文词的宝宝,说话能力不如一个会90个中文词的宝宝,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点“落后”很快就会消失。
蒙特利尔肯高迪亚大学,婴儿研究实验室总监——海因莱因等研究人员发现,14个月大的双语宝宝和单语宝宝对词语和事物的联系能力是相同的,这意味着双语宝宝,以后可以按正常的进度,掌握每一种语言的词汇。
“强势母语 ”的力量有多强?
语言环境,在儿童语言发展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在多种语言环境下,必须建立起强势母语。同时进入母语区的语言,不论有多少,主导思维的语言只能有一个,即你的思维语言,我们姑且称其为强势母语。而对这个强势母语掌握的精深程度,决定你思维的深度。
我们是用语言来思考的。 如果孩子从学语言开始,就没有任何一门语言,强势到能够帮助他组织思维,并表达出来,那么今后他对语言的驾驭能力,必定会制约他思维的深度。
如果能够以强势母语为核心,建立自己的思维系统,再同时进行双语或者多语的学习。这时,孩子的表现,就可以是两个语言体系相互借鉴、共同生长。
丢掉母语,我们何去何从?
所谓“母语”,是在自然的社会环境里学会的第一语言。 一个孩子从出生起,就划定了他的民族语言和其一生的精神格局。一个人语言的涵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他的文化素养。
教育家苏步青在任复旦大学校长时说过,“如果允许复旦大学多带带招生考试,我的意见是第一堂课就考语文,考后就批卷子。不合格的,以下的功课就不要考了。语文不行,别的是学不通的”。
老校长的意见带着些个人的情怀和理想,但作为一个教育家,他用强硬的态度,向我们道出了母语学习的重要性。所以,当我们一头扎进外语学习的漩涡,拼命想去外面的世界看看时,还要记得,只有这里,才是归巢。
语言是美丽的,它带着我们去思考、去发现、去表达、去跟这个世界,建立更深的连接。不论是母语还是外语,我们应该在孩子学习语言的关键期,为他们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语言环境,遵循语言能力发展的规律,潜移默化地学习语言,发现语言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