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分享】在中国,全职妈妈是一份高危职业
《哈佛学习力》“国情不同,结论不同。”
、
全职妈妈的真相
最近网上争论的比较多的是,全职妈妈到底能不能当?
说不能当的观点是——
在宴会上没人会和你讲话,因为你没有社会身份。哺育孩子的艰辛人人都有,但成为话题和谈资就会被视为有病;
很容易造成的局面是:妈妈与孩子成为彼此的吞噬者。
说能当的观点是——
谁说全职妈妈如此封闭,送完孩子上学,她们还能去听听歌剧,跟闺蜜喝下午茶。
当孩子在英国和欧洲比赛,得去英国击剑协会和欧洲击剑协会网站了解赛事安排、排名标准……的时候,难道不是学习?
讲真的我读了真笑死了,双方的举例在完全不同的语境,甚至国情里,基本鸡同鸭讲。
事实,全职妈妈不是只有孩子的“密室囚禁”,也不“阔太太”般悠闲的慵懒生活。
全职妈妈本身就是一份职业。全职妈妈和职业女性的互相鄙视链,从头到尾都是一个误会。
结合实际情况定义它
全职妈妈不需外出工作挣钱,她要管理好家人的衣食起居——
家里七公六婆就是她的人事
厨房是她的办公室
全家人的评价,就是她的绩效考核
那种送完孩子去学校再去听个歌剧的状况,基本出现在欧美发达国家。
有个数据,我给大家分享一下。
哈佛、普林斯顿等一流大学教育的妈妈,将近30%当了全职妈妈;将近38%是以照顾孩子为主,兼职;剩下的仅有32%是在全职工作。
也就是说在外国,学历越高,当全职妈妈的可能性越大。
但这不是说,越学问高,越有觉悟。国外的一流大学都是私立,意味着高昂的学费甚至优良的家族传承,这个讨论的是——越有钱的女生,受过教育后,倾向于回去当家庭主妇。
本着门当户对的阶级原则,概率上来说,这些女生嫁的老公,一般从物质到素质,都不会太差。加上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这些全职妈妈,依然拥有很多种生活形态,很多选择权。
在欧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全职妈妈是一种常态,整个国家都很尊重。
但即便这样,全职妈妈过的并非如我们想象那么幸福——“少奶奶”,想多了。她们的各种困境,可参考经久不衰的美剧《绝望的主妇》。
从经济学成本来说,全职妈妈本身就是“高危行业”。
◆ 这份工作的满意程度很主观,无法量化考核
◆ 你常年积累的经验,换一个企业完全不适用
◆ 你的成果,在市场交易中无法流通,被认同
转换过来就是一句:除了情感维系,没有任何保障;以及,由于对丈夫经济依赖是百分百的,基本就是多带带支点,支撑全盘人生。
如果比较倒霉,你付出一切,却因为年老朱黄,被扫地出门。
这种感觉像一个大股东,但原始股是口头承诺;
等付出了一切,企业上市了,自己反而被排挤离场了,跟自己没啥关系。
以及,在中国,从国情来说,全职妈妈还面临一些特殊的挑战。
什么样的人当全职妈妈比较好?
我会老实回答:老公家有钱的。
老公家族或者他自己的经济实力,到达了“请个阿姨别让你太累,你愿意上班还是回家当全职妈妈你随意”的状态。
有钱,意味很多服务可以外包,煮饭阿姨,打扫卫生的阿姨等,你其实是一个指挥长,虽然也累,但总比24小时陀螺似的好很多。
有钱,最重要的是,你能省下时间。
省下干嘛呢?去学习啊,去跟世界发生链接啊。
有些能力和乐趣,不一定要在职场得到,但你总要花时间得到。
以及,不管有没有钱,我觉得你应该确认以下几点,再投入当全职妈妈的队伍——
◇ 尽量掌握财权,同时给自己购买好保险。这是一种商业化的做法,掌握财权是增加对风险的控制权,保险就是你的五险一金。
◇ 明确分工,要求全家参与。家务活不是谁的专利。永远记住,就算你是全职妈妈,家是两口子的。爸爸必须参与家庭和育儿生活,不要惯出一个“丧偶式夫君”。
罗列清楚你需要一家成员帮忙分担的家庭事务,成员自愿领取任务,比如谁愿意接送孩子兴趣班啊,谁愿意洗碗啊,谁愿意辅导功课啊……全家参与,才是家庭生活。
◇ 团队建设,强化“家庭核心价值观”。多一点精神交流的时刻,一家人去郊游、看电影、一起散步等,分享纯粹的感受,要建立足够的情感黏度。
以上这些,是我对全职妈妈这个问题的思索。
最新0-3岁、幼儿、小学、初中、高中、家庭共学、个人成长、健康养生等
世界领先教育理念在线课程
尽在"米粒妈咪课堂"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