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兴趣不一定是孩子的
父母的兴趣不一定是孩子的
有人说,中国的孩子很累,中国的父母更累。因为他们只有一个孩子,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家长们从孩子一出生就开始为他们设计好了人生。
不幸的是,作为传承性很强的家庭教育,今天的父母并没有太多可以借鉴的经验。在这种情况下,父母为孩子设计好的人生计划,很有可能是自以为是的凭空规划。其结果可能是,父母使的力气越大,孩子受的罪越多,偏离正常发展轨迹的可能性也越大。
每个人都曾为人子女,每个人大都会为人父母。为了孩子,我们应该重新审视自己:作为父母,我们够格吗?当我们责骂孩子不爱学习时,我们自己是否做好了榜样?当我们指责学校教育有问题时,我们是否意识到很多问题其实出在自己身上?
【现象】小提琴夺走了我的童年
在许多人眼里,川子是个非常出色的青年。今年28岁的他毕业于国内一所著名高校,但对于自己所受的家庭教育,他有许多话要说。
很难用一个词汇定性我所受的家庭教育。我自小好奇心很强,凡事喜欢究其根底,父亲发现了这一点,从并不宽裕的家庭预算中为我买了很多的书籍。那时候还没有许多的娱乐项目,读书成了我最大的乐趣。
大约从我小学三年级开始,父亲开始了他的育才计划--英语、日语、书法、小提琴……我的童年从此开始改变。
我出生在一个小城市,那时,各种学习班还没有那么多,所有的讲授均由我父亲完成。其实,有些他也不懂,只是在教育自己的子女方面,他跟大多数家长一样,都是那么自以为是。
记得那时我每天早上5点就被揪起来,开始跟他读两个小时的外语,然后才是跟其他孩子一样,背起书包开始一天的学校生活。如果说外语、书法仅仅算是“加码”的话,所谓的业余爱好--小提琴,对我来说则不啻于一场噩梦。之所以这么说,因为它根本就不是我的爱好,完全是他自己的爱好,和很多家长一样,把自己的爱好与梦想强加给孩子,夺走了我童年的欢乐。也是从小学三年级的暑假开始,我的生活中多了一项重要的内容--练琴,教师当然也是他自己。条件所限,那时的我甚至没有一把适合自己的儿童琴,直接用成年人的琴练,这对我的臂力以及下颌是个严峻的考验。记得那年暑假,我每天要练8小时的琴,开学后也是同样,挤掉了我几乎全部的课余时间。
在父亲看来,若是看到我放学后不做点儿什么就是浪费时间。那时,父亲天天挂在嘴边的就是“不能荒废了时间”。随后是参加各种各样的演出,获得这样那样的荣誉,父亲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对拉琴的要求当然是变本加厉,稍有懈怠,随之而来的就是拳脚暴力。与别的孩子相反,那时的我最害怕放学和寒暑假,至少在学校里,我还可以轻松应对,但回到了家,我却要为那个不属于我的“业余爱好”付出我的汗水和眼泪。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了6年,直到我进了高中,住了校,才暂时摆脱了家庭。
牺牲了我宝贵的童年,收获又是什么呢?上大学以后,我再也没有碰过小提琴,因为一看到它就会让我回忆起那段痛苦不堪的日子。也正是因为这样,我与父亲之间的亲情日益淡漠,大学时放假回到家,发现想找点话题都很难。平常给家里打电话,成了一种责任和义务,而不是亲情的需要。最为糟糕的是,长久的暴力和反抗,甚至改变了我的性格,让我在大学以及工作中都遇到了不少的困难。
其实我这样的情况在中国绝不是个案,每当看到寒暑假里父母带着孩子背着电子琴、小提琴等赶场的时候,我的心里就感到深深的悲哀。很多人说父母之爱是无私的,我想冒天下之大不韪,提出点儿不同看法,有多少孩子学这学那是因为自己真正爱好的呢?又有多少父母真正了解孩子的兴趣所在呢?
我想对天下的父母说,孩子不是你们的私有物,让孩子做他们自己想做的事情。
幼升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