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知道,父母婚姻的默契度,决定了孩子的快乐度
不要抱怨孩子调皮,难管,如果让他重新选择父母,你未必合格。你可知道,父母婚姻的默契度,决定了孩子的快乐度。
最近芬兰的公益短片《孤儿院》刷爆朋友圈。
这则短片讲的是:一对乖巧的姐弟俩,来到成人“孤儿院”中,在一名女士的引导下,他们开始选择橱窗里的四组父母,选出他们心目中最理想的父母。
第一组父母,爸爸在看书、妈妈在打扫卫生,他们看上去其乐融融,非常幸福。孩子面对这组父母时,脸上非常平静,并且有笑容挂在嘴角。
第二组父母,妻子正在体贴地为丈夫倒果汁,两个人有说有笑,充满温馨。孩子看到这幅场景也开心的笑了,他们似乎感受到了橱窗里爱的力量。
第三组父母拖着婴儿车,在树下散步,妈妈很优雅,爸爸看上去也很绅士,他们沉浸在属于自己的幸福之中,两个孩子投去羡慕的目光。
与前面三组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第4组父母,两个人发生了激烈的争吵,丈夫动作幅度很大,妻子像是在辩解着什么。看到这副场景,孩子们立刻变得胆怯、惊恐、不知所措,脸上的笑容也完全消失了。
事实上,在生活中,第四类父母占据了大多数。
曾几何时,父母对孩子说话不再温柔,甚至用吼的方式解决,如果孩子不听话,他们会气急败坏,用父母仅有的权力来惩罚最弱的孩子的,这其实是最无能的表现。
日本小说家伊坂幸太郎曾经说过:“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抱怨孩子难管,但从来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甚至以为这一切都是孩子的错,我们做的已经足够好了。
当我们对孩子不满意,或认为孩子出现了各种状况时,往往会单方面的以为是孩子的问题,但从来不考虑我们家庭整体状态是怎样的,这个整体关系包括夫妻婚姻状态、家庭成员彼此相处的和谐状态。
朋友李莉家的孩子就生活在夫妻矛盾的夹缝中,李莉和丈夫的感情不是很好,他们经常当着孩子的面吵架,完全不顾及孩子的感受。
丈夫酗酒后对李莉更是破口大骂,不甘忍受屈辱的李莉往往会狠狠的骂回去,两人经常越吵越凶,完全不顾躲在角落里瑟瑟发抖的孩子。
他们夫妻之间的矛盾,也经常拿孩子说事,孩子成了他们吵架的牺牲品。
时间久了,李莉的孩子变得非常没有安全感,不听话也不爱学习,为此李莉非常生气,她找我抱怨:“现在的孩子真是越来越难管了,他们完全看不到我们的辛苦。”
我问她跟孩子沟通过吗?
李莉一脸无奈的说:“跟他说了啊,可是他根本不听,真是气死我了。”
其实,造成孩子这样的根本原因是他们自己,但他们从来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父母经常吵架,孩子会变得胆怯,没有安全感。
父母之间的不和谐直接会影响孩子的性格。
网上看到一句话,深以为然:“如果孩子生命的种子播在缺乏家庭质量的土壤上,又怎能乞求它结出幸福的果实来呢?”
父母婚姻的默契度,决定了孩子的快乐度。
很多父母自己并没有做好榜样,却抱怨孩子难管,如果让孩子重新选择父母,我们未必合格。
一直以来,我们都想要一个乖巧懂事,喜欢学习的孩子,但你要知道,孩子也想要一个温柔有爱,疼他们的父母。
如果你根本做不到这些,凭什么要求孩子做到?
生活中,很多父母是不合格的,因为他们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这种情绪又会对孩子产生非常巨大的影响。
当孩子们感受到我们的情绪时,他们会马上做出相应的应对方式。
如果你能积极温柔的和孩子沟通,那么孩子会反馈给你他阳光快乐的一面,如果你咆哮埋怨孩子,那么他会变得非常胆小,感受不到你爱的温度,自然在心里会一直反抗。
想做一名合格的父母,首先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其次千万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因为一旦让他们感受不到生活的和谐,那么他们的安全感和归属感就会彻底消失。
其实,孩子所有不好的行为都是我们造成的,如果我们能在家里为孩子营造出一个良好和谐的家庭氛围,那么孩子也会用最好的方式来迎合。
换句话说,如果你是一名合格的父母,那么他就是合格的孩子。
心理学上有一个有趣现象,叫“超限效应”:当一个人接受的刺激过多、过强、时间过长时,内心就会滋生不耐烦、逆反的情绪。
如果孩子一直生活在父母的负面情绪里,那么他就会更加难以管教,当孩子感到强烈的恐惧、感到受威胁时,大脑会启动紧急逃生机制,精神紧绷,时刻准备逃避灾难。
当夫妻之间当着孩子的面大声争吵时,孩子的大脑就会形成一个逃生机制,在父母不停地争吵下,孩子脑海里回响的是:
真是受够了,要吵到什么时候啊,真想逃离这个家庭,再也不要这样的父母。
也就是说,在面对父母的负面情绪时,孩子已经从心理上不再认可父母。
情绪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影响力,具有极强的感染性,如果父母难以控制情绪的宣泄,孩子也会慢慢变得很恐惧,对父母充满怨恨,想立刻逃离原生家庭,如果父母一直在孩子面前吵架,那么这对孩子来说是致命的创伤。
不合格的父母会抱怨孩子,从来不知道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对孩子的态度也是命令式的强迫。
合格的父母会从自身找原因,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他们知道自己的言行会影响孩子一辈子。
如果孩子很难管,那么一定要从自己的身上找原因,只有找到根源,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愿我们能和孩子愉快的相处,陪伴他们慢慢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