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孩子的无理要求,家长该如何合理的拒绝?

144
作者 徽州人2009 米粒妈咪课堂  ← 点击红色字,关注公众号
2018-03-27 12:16 字数 5846 阅读 1176评论 0

作为父母,有多爱我们的孩子,那是不可估量的,我们都希望孩子能健康快乐地成长。但是在面对孩子时,我们也要学会去把握爱的分寸!

尤其是当孩子向我们提出一个又一个的要求时,我们会感到无所是从,满足孩子的要求吧--怕会惯坏孩子;拒绝孩子的要求吧--又怕委屈了孩子,当孩子被拒绝后往往又哭又闹,这时我们做家长的会心软又心烦,外加无奈,不知该如何去做才是合理的,才会对孩子的成长有利。

曾经看到,一位在北京靠捡破烂养家的单亲妈妈,含泪为读中学的儿子买下一双千元的“阿迪达斯”运动鞋,只因为孩子在陈列的橱窗多望了几眼,说了句“好多同学在穿”,她不想让孩子在同学面前露怯,尽管这花去了他半年的积蓄……

一位群里的妈妈说,自己的孩子各方面表现一直不错,学习成绩也一直很好。可是上高中后见到有同学玩MP5播放器,就缠着也要买,说是学英语用。李女士就给他买了,结果他考试成绩立马就降下来了。原来孩子把网络小说下载到MP5里面,整天都在看小说。她一气之下就把播放器给没收了。孩子不接受,开始是不吃饭,接着又扬言不给播放器就不做作业、不学习。李女士以为他只是说说,结果发现他回家真的不学习了。她急了,本来成绩就下降,这样下去怎么得了。可是要想让他学习就得答应他的条件,把播放器还给他,然而这样还有什么教育效果呢?况且给他播放器他肯定又去看网络小说了。

给他还是不给他呢?李女士左右为难,不知怎么办好......

如何合理拒绝孩子的无理要求

面对孩子的无理要求,家长该如何合理的拒绝?

1、做事之前先与孩子定规矩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好习惯来自于持之以恒的约束。父母要与孩子一起制定各种规矩,这是尊重孩子的体现,还能使孩子更好地了解父母的想法,孩子做起来就更主动,也会更符合父母的要求。另外,制定的规矩应尽可能具体,要有可操作性,以便于实施和监督。

2、转移兴趣,引导孩子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当孩子沉迷于一种不好的行为时,除了给孩子语言的告诫外,更要想方设法转移孩子的兴趣,用有意义的行为取而代之。例如,当孩子沉迷于网络小说时,可以到书店为孩子挑选一些有利于孩子学习和成长的经典文学作品,这样既满足了孩子读小说的欲望,又培养了他的阅读能力,也让他接受了文学作品的熏陶。

3、家庭成员一定要态度一致

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喜欢一人唱红脸,一人唱白脸,其实这样的做法对孩子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容易导致孩子形成双面人格。为了保持对孩子的教育一致性,家庭成员之间平日要加强的沟通。针对孩子的一些问题进行讨论,最后达成一致的态度,在出现问题时保持一致的做法。这样做才能帮助孩子建立明确的是非观,才有助于孩子学会遵守规则。

面对孩子的无理要求,家长该如何合理的拒绝?

4、平静地对孩子说“不”

当看到孩子身上存在着“毛病”时,家长不能把愤怒表现在脸上或语言及行动上。当孩子无理取闹时,父母要用平静的口气表达心情以及对孩子的要求。这样,孩子会从你的语言态度中了解到,父母的态度是诚恳而坚定的,任何无理取闹都是没有用的。

5、说“不”就要坚持到底,接纳孩子情绪

拒绝不等于排斥、更不等于惩罚。不能因孩子的要求不合理而拒孩子于千里之外,让孩子感觉到被冷落。即使拒绝也要告诉孩子拒绝是对事不对人的。也要让孩子感觉到父母对自己的爱护。当孩子的要求被拒绝时,难免会感到受挫,引发一些负面情绪,比如哭泣,发火等等。这时我们做家长的要努力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允许孩子哭出来,不要强打强压。要进行一定的疏导。不要急于转移孩子的情绪,而应当和孩子一起面对现实,这时我们可以安静地陪伴孩子,以关爱的目光注视他,也可以拥抱他,抚摸他。等孩子情绪平静后,明确地告诉孩子,“虽然我拒绝了你的要求,但我依然非常爱你。”并把拒绝的理由告诉孩子,让孩子明白,我们拒绝他是为了他好,是为了帮助他。我们的拒绝是只对事不对人。这样孩子往往就在哭闹等的宣泄之后,坦然地接受我们的拒绝。

满足合理需求,限制无力要求,应当让他感到,神马都来之不易,“贫穷出孝子,患难见忠臣”,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道理谁都知道,做起来就不易了。家长有时候需要点“狠劲”。

面对孩子的无理要求,家长该如何合理的拒绝?

拒绝之后要引导

拒绝了孩子的要求之后,家长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再给孩子提出些合理化建议。不能只单纯拒绝后,便不管不问,拒绝孩子是使孩子得到一次成长的机会,使孩子学会判断哪些事适合自己做,哪些事不能去做,决不能对孩子进行全盘否定。孩子的愿望往往都是美好的,只是由于经验有限,所选择的方式并不适合自己。所以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情况,引导孩子向好的方向发展,告诉孩子还有更好的行为规则与方式。这也是一个难得的帮助孩子学习自我分析,自我实现的机会。把握好这样的机会,会使孩子与家长更亲近,也更愿向家长敞开心扉。有助于营造家长和孩子之间良好关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