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小升初家长不可不知的“潜规则”
目前米粒妈妈的途径除了“点招、特长、推优、条子、共建、民办付费、大派位”还有其他类型吗?
家长的选择。三类:一类是不准备参加体制内这套游戏,打定注意高中、或者至迟大学把孩子送出国读书的,得是小款以上家庭,比例估计1%;一类是不在咱们坛子这类圈子操心的,细分为两种,一种是限于时间、精力、财力和就读区域,没有能力择校,只好大派位的,瞎猜一下,全北京行政区范围内,有50%吗,城区20%?另一种是绝对把握走通条子或共建的,或不计成本上民办付费的,10%?第三类如我等,现在在各坛子混的,希望走点、推、特渠道,同时发动一切关系实现条、共更好的家长,在城区来讲可能得占60~70%(但真正常上网的我估计占这部分的三分之一也不到)。
现行的体制下,教育资源的均衡是不可能的(美国也不可能),中国悬殊尤大,(长时间内不可能解决,咱们这些人讨论这问题的意义都不大,浪费时间);东方社会人们望子成龙的传统和国内未来看得着的就业竞争生存压力;随大流、避风险、中庸的普遍人性,还有家长的面子、孩子的自尊等,这些决定多数人都要尽可能择校,择好校。
法律的约束、政策的规定在那里,管事儿的人不敢明显对抗,社会舆论也不允许;中国目前转型社会中,“潜规则”又是普遍适用和被接受的(对于所有的个体和组织),大家有择校的愿望,于是,带来了目前小升初的混乱局面。
家长们终日焦虑、神经过敏、各显神通;官方是文件频发、大义凛然但又默许追认;牛校是求贤若渴、机关算尽、兼顾各方;最可怜的孩子们终日奔波、苦学巧学、还得听着老爸老妈的唠叨;培训机构是与时俱进、奇招迭出、效益至上;坑班们则犹抱琵琶、恣意妄为、玩弄小6集团于股掌之间;专家教授们如簧之舌、隔靴搔痒、混个脸熟;媒体推波助澜、胡说八道、无事生非……
说全了吗?相关利益各方。
这就是现状。我们只能适应,而不能改变;能改变的只能是自己。
如同人生许多事,小升初也一样,你不赞同、不愿意,也没人拿枪逼着你,但你不得不做。
走点、推、特的家长们,大概“白骨精”据多,还有些时间、精力、金钱、愿望,也认为择校是自己和孩子目前最好、最现实的选择,尽管叫苦、抱怨、咒骂、挣扎不断,但都不可避免地卷入了小升初的滚滚洪流。
至少一个好处可以确定:我们认识了很多朋友。
想法很多,但公文写得多、作文写的少,不知如何下笔了。
好在来日方长,慢慢说。
牛校的想法;孩子的感受;家长的抉择;信息的筛选;成长的平衡……等等,可讲得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