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怪孩子不听话,是你心太糙!
在平时生活中你是怎么和孩子相处的?有些家长觉得自己的小朋友一点都不听话,其实别怪孩子不听话,是你心太糙!
如果孩子像成人一样,能清晰表达自己的感知,孩子一定有很多委屈要说。
前几天倒春气温突然下降,我不得不又把毛拖翻出来,可倔强的女儿怎么也不穿,问她为什么?她就说不舒服。
爸爸推断是过完年孩子脚长了,我细致对比过鞋和脚的长度,没变,宽松的很呢。
排除掉合适与否的因素,以我的妈妈思想,那可能是孩子故意不想穿。
我想过很多办法。比如从亲子鞋的角度感化她,让她跟我一起穿;从熊猫的可爱(熊猫拖鞋)来吸引她。
结果,并没有用。
我严肃的问她:“到底哪里不舒服?”
她说:“鞋里有东西。”
我拿着鞋子左摸摸右看看,什么也没发现。如此反复后,我更加确定,她就是单纯的不想穿毛拖。
看着她穿着袜子在地上吧嗒吧嗒的走,嗓子还时不时的发出“咳咳咳”的声响,我忍不住要强制给她把毛拖套上。
女儿撅着小嘴勉强把小脚放进去,可不到10秒又把鞋子抖飞别怪孩子不听话,是你心太糙!了。嘴里蹦出来的话还是那句:“不舒服。”
我捡回被抖出一米远的鞋子,气不打一处来:“妈妈都检查过了,没有东西。”就在我边说话边瞎摸鞋子时,我的手被什么东西划了一下,我再摸回去,又没找到它。
爸爸打开手机电筒,把整个鞋子照了个遍,一点点的触摸鞋垫上的毛毛,果然里面藏着一块小东西——指甲片。
我接过指甲片,特尴尬的对女儿说“sorry,是我没摸到。”女儿并不在意我的道歉,对着那片小小的指甲,一直强调:“那是我的指甲,是我的,妈妈。”
要说内心简单,孩子最没心没肺,她不会和你计较谁对谁错,即使大人错了,她也能对自己的委屈照单全收,分分钟原谅你。
大人反而有时候更容易小家子气,揪着孩子的错误滔滔不绝,完全不容孩子半点解释。关键这错误,有时还非孩子所为。
类似这样的醒悟,我以前就有过。
去菜场买菜,是我为人母来必做之事。女儿特别排斥去那,每次去不了几分钟就闹腾。我想用好吃的东西诱惑她,可好吃的东西拿到菜场就失去了吸引力,女儿根本不care。
无奈我只能边手忙脚乱的选菜,边耐着性子哄她。对女儿糟糕的表现,在我看来她就是想去玩。
我记得那次是因为女儿手上的玩偶掉地了,我弯下身子捡玩偶,蹲下给完东西起身时,发现以女儿坐在推车里的视角,看菜场周围,看到的全是一条条走动腿,和手上摆动的菜袋子,特别难受。
那感觉跟我上班高峰期挤地铁一样,周围站满了高大魁梧的人,我夹在中间,寸步难移呼吸困难。
原来女儿吵闹,是受不了这人来人往的穿梭。
孩子小的时候,嘴是真笨。她不知道如何跟大人说出自己哪里不爽,也许她说了,但没表达到位,我们还是不能理解她的意思。所以孩子就用哭闹来折腾大人,殊不知,这种表达不爽的方式,被我们解读为了“无理取闹”。
从“醒悟”到再次“误读”孩子,我分析了自身的原因,大概就是自己的心太糙。
我们习惯用“她还小”来看待孩子,以至于总忽略孩子的心理和行为。
“她还小,都是瞎说。”
“她还小,懂什么。”
“她还小,能会什么。”
被忽略,实质是孩子的话没有被认真倾听。
著名儿童文学《窗边的小豆豆》,就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年级的小豆豆因为淘气被学校退学,她被妈妈送去了新的学校巴学园。第一次见校长时,她以为校长会把她看成不听话的孩子。事实上,那位校长微笑着听小豆豆说了四个小时的话。
而且在谈话期间,校长丝毫没有不耐烦。他一会笑,一会点头,一会又说:“还有呢?” 知道后来爱讲话的小豆豆都没有话好讲了。
那次的谈话,让小豆豆感受到了人生第一次被尊重,被重视。她开始喜欢校长,喜欢学校,喜欢上学,在巴学园她渐渐变成了一个听话的小孩。
书里是这样描述小豆豆的心情的:
“小豆豆不由得感到自己有生以来第一次碰到了真正可亲的人。因为小豆豆长这么大还从来没有人用这么长的时间来听自己讲话。而且在这么长的时间里连一个呵欠也没有打,丝毫也没有厌倦的表示。”
当一个孩子被认真倾听时,他内心一定是满足的,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而自我价值感,是孩子学会与他人合作和听从规则的重要原因。倾听,正是让孩子获取自我价值感的第一步。
父母粗枝大叶会失去很多了解孩子的机会。学会倾听孩子每一次的“折腾”,更能拉近我们和孩子,心与心之间的距离。
当孩子不听话话时,问问自己,你会倾听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