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师大二附中:一所校门常开、不设“围墙”的学校

144
作者 red_juice 米粒妈咪课堂  ← 点击红色字,关注公众号
2018-05-15 13:32 字数 3767 阅读 922评论 0
做实验不用等,楼道内就有“流动实验室”。在首都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的楼道间,物理、化学教师会不定期“摆台”,让动手实验变得信手拈来,真正做到教学“无边界”。但这只是一个缩影,自2019年学校被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承办以来,两校间、学校内的“无边界”无处不在。开放课程教室无边界“流动实验室”最初由初中部物理组的老师们创设,创设原因则是为了调动部分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教务处主任李颖告诉北京晨报记者,在实验室的动手操作阶段,老师们发现一些学生不能连贯或独立完成实验,这使得教学目标无法达成。为此,老师们想出应对措施,把简单的实验器械搬进教室、甚至楼道,让走过、路过的学生能够再次动手尝试,或是从别人的操作中重温实验步骤。“无边界”的实验室,让老师变成服务者为学生“送教上门”。教室无边界不仅在校内,还在校外;不仅针对一门学科,还融合多门学科。2019年,阮翠莲从首师大附中调到首师大二附中任校长,她从本部带来的不只是办学理念,更是实实在在的课程。如今,学校与本部打破课程边界,实现“书同文”,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博识课。博识课以人文、社科、科学等多类内容设定不同单元主题,通过搜集资料、实地考察、专家讲座等项目,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融汇多门学科知识。这门在首师大附中已基本成熟的课程,再次被首师大二附中“移花接木”,虽然开设时间不长,但效果显著。3月,“航空科技”主题在学校开展。曾参与宇航员服装设计的专家走进校园,为学生们进校办讲座,揭秘航空员“在天上”的生活;随后,学生们带着问题到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馆参观;最终,各班以小组为单位自创空间站,通过海报公开展示。课程负责人、初中教师高二曼认为,这一课程激发了学生们对未知知识领域的好奇与探索,同时,不同学科的知识也在此交融,比如,老师会让学生们了解一下我国航空史的发展过程。共同教研资源无你我两校间课程的无缝衔接,背后是两校教师间的无缝教研。据学校教学副校长梅务岚介绍,两校教师共同教研、共同阅卷,每学期3至5次的跨校听课、评课,更是为教学加了一把强心剂。这一点,初中英语教师高二曼受益匪浅,这还要谈到博识课。在承接博识课之初,高二曼坦言:“教了这么多年学,我竟然不知道还有博识课的这种教学模式。”为帮助这名“初学者”打开门路,学校特别为她在本部搭上了一条“救火线”——首师大附中博识课负责人付驰。借助两校挨得近的地利条件,每逢中午午休,高二曼便走到本部与付驰面对面“讨教”。“付驰老师把他一整年的备课资料都给我了,让我先看看,这可帮了我大忙。”从教学内容的设计到场地的借用,付驰事无巨细地为高二曼提供专业意见,为博识课的开设打好前站。作为英语老师她,同时也从本部吸收到了教学的“养分”。每月一次3个校区的大教研、每学期3次共同阅卷、每学期3至5次多校区听课,这开阔了高二曼及其他老师们的教学思维与视野。 2019年,学校以“无边界”的办学优势创下中、高考傲人纪录。高考成绩更是打破了近10年来的最高记录,185名参加高考的学生中,600分以上学生叫2019年提高一倍多,二本率近90%,本科率100%。 来源:北京晨报
作文大全      米粒妈咪在线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