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18家市属医院将联手打造儿科学科协同发展中心
在不久的将来,患者在本市任意一家市属综合医院的儿科就诊时,遇到做不了的特异性检查,无需再奔波,可由综合医院直接将样本转送儿童医院或首儿所进行代验。
儿童患病一直是家长们最担心的问题,但是目前专门的儿童医院和病例部门并不是很多,而且还经常遇到排队久候的情况,不过在不久的将来,患者在北京市任意一家市属综合医院的儿科就诊时,遇到做不了的特异性检查,无需再奔波,可由综合医院直接将样本转送儿童医院或首儿所进行代验。10月23日,北京市医院管理局正式成立儿科学科协同发展中心,18家市属医院开始联手打造“大儿科”。
现状:综合医院儿科看不了外科不久前,张先生3岁的儿子被门挤伤手指,带孩子来到一家综合医院儿科,却被告知外伤不能接诊。一家人只好再带着哇哇哭闹的孩子转投首儿所。“明明有儿科,为啥不能看病呢?”张先生的经历并非个例,他的困惑,也是不少家长共同的疑问。
10月23日,市医管局公布了一项对市属22家医院儿科现状的调查。结果显示:除了北京儿童医院与首儿所,市属医院中还有宣武医院、友谊医院、积水潭医院、同仁医院、天坛医院等16家医院设有儿科。然而,当前本市综合医院儿科多以小儿内科为主,只能涵盖儿童常见病、多发病,人员配置、科研体量不足,有的医院儿科甚至趋向边缘化。
与此同时,全市儿童医疗机构和儿科医师也严重短缺。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市属医院有1482名儿科医师,儿科床位数为1854张。除儿童专科医院外,儿科医师数仅占医师总人数的22.5%,儿科床位数占总床位数的26.1%。儿童就医主要集中在儿童专科医院,现有儿科医疗资源供需矛盾和发展不均衡使得儿科医生工作负担更加沉重。
未来:各医院儿科检查可互联互通当前,市属医院儿科医教研水平亟待提升。在这一严峻形势下,市医管局推动建立了儿科学科协同发展中心。今后,北京儿童医院联合首儿所和16家市属医院儿科,针对儿童多发疾病的应用需求,实现医、教、研、用一体化协作。
市医管局副局长潘苏彦介绍,协同发展中心将设有首席专家团队和学术委员会,儿童医院、首儿所专家会到兄弟医院会诊、查房,兄弟医院的医生也会到儿童医院来学习。同时,中心还将通过远程医疗的方式提高市属综合医院儿科医疗的水平。
“有了协同发展中心,我们这18家医院就等同为一家医院了,儿童医院会将优质资源与其他综合医院的儿科医院进行联动。”北京儿童医院院长、儿科学科协同发展中心主任倪鑫表示,当前,针对儿科一些特异性检查,本市综合医院普遍还不具备条件,未来患者在中心任何一家综合医院儿科的检验标本,取样后,均可由综合医院直接送至儿童医院或首儿所进行代验,结果出来后会再返回到综合医院。比如患儿在综合医院就诊时怀疑是遗传代谢疾病,但综合医院查不了,现在患儿只要在综合医院就地抽血,将标本在医院间传送即可。这样一来,就避免了患者在医院之间的奔波之苦。
诊断:共享大数据辅助医生诊疗据了解,目前本市正在开发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辅助诊疗工具,基于北京儿童医院临床数据实现患儿主要病种智能诊断,作为医生诊断、治疗的辅助工具。
“我们将儿童医院专家的诊断经验变成了对疾病的诊断依据,免费提供给中心成员单位的各家医院使用。”倪鑫表示,通过该系统,当医生把患者主诉的症状及检查结果录入后,系统就会提醒并圈定一个疾病的范围,为医生诊断提供参考。“这对于基层诊断疾病经验不足、没有经过大量培训的医生,是很有用的。”
“目前,首个呼吸系统疾病诊断辅助系统已正式上线。未来,我们还会接着研发儿童消化系统、血液肿瘤系统和神经系统等儿童几大类疾病的辅助诊疗系统。”倪鑫说。
据悉,未来本市将选取各科5至10种典型疾病建立临床数据中心,实现儿童患者主要病种的智能诊断,在市属医院间推广应用。市属医院儿科诊断识别准确率将达到85%以上。
转诊:疑难危重患儿享绿色通道为有效解决儿童急救网络不健全的现状,儿科学科协同发展中心将建立北京市属医院急危重症儿童院前院内急救网络,以实现院前院内急救的信息互通、高效衔接。
据了解,目前儿童医院启用了一套绿色转诊软件系统,通过医院医务处与各家市属综合医院互联互通,当遇到有需要转诊的急危重症患儿,综合医院的儿科医生可直接登录平台;同时,北京儿童医院的医务处也会接到通知,第一时间由专家通过远程会诊系统来判断患儿是否需要转诊。在此基础上,综合医院儿科将形成疑难危重疾病的转会诊绿色通道。
倪鑫还透露,现在要先把综合医院小儿内科诊疗系统壮大起来,未来在保证诊疗安全的前提下,本市还会逐步发展综合医院的小儿外科,但关键还要看各家医院在小儿外科方面发展的硬件条件。
声明:本文节选自北京日报,由米粒妈妈网团队排版编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管理员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