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北大港大 14岁女孩为何遭名校哄抢?
《哈佛学习力》近日,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高毕业生、目前仅14周岁的李佳乐接到香港中文大学工作人员的录取电话。而在此前,她已经收到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入学邀请。据了解,李佳乐今年高考分数为677分,名列河南省高考裸分第19名。其母亲秦春芳对此表示“并不意外”,称女儿从幼儿园到初中基本都是在家学习,只有高中是全部在校学习,今天取得的成绩是在家学习与学校教育多元互动的结果。
小小年纪的李佳乐能够取得全省高考裸分第19名的好成绩,固然与其聪明密切相关,但从根本上,这种聪明才智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却是在家里培养成的。很容易想像,如果李佳乐也像其他学生一样在学校完成幼儿园、小学和初中的学习,那么,现代功利的学校教育早就抹杀了她的难得的天性:幼儿园教育重视的不是孩子的童心和好奇心,而是拼命灌输知识,以致于“幼儿园小学化”在现实生活中大行其道,不少父母也以幼儿园孩子能学到更多的“知识”为荣。更可悲的是现代中小学生,李佳乐一向讨厌的抄写汉字、词语和句子、大量做数学题成为学生成绩提高的法定。这样的情况绝不是臆猜:被人倍加推祟的河北衡水中学因考入北大清华的学生有数百人,被称为超级中学。但其秘诀却是,把学生做题的潜力挖掘到极致,学生连等待打饭的时间都要被利用做题。被河北教育厅官员称为“大学生加工厂”。而同样创造每年中考创造“沈阳第一”神话的雨田实验中学,老师们提及最多的一个方法是“讲三遍,练五遍”,“把东西都嚼烂了,再让你硬吞下去。”这个屡创佳绩的年轻的中学,因为补课而被查处的新闻早不是一起两起。因为让学生最大程序地学习学习再学习的教育方法屡屡创造升学率极高的神话,清楚地揭示出中国教育选拔人才模式的功利化和“模式化”。换言之,这样的教育方法和人才选拔方法,培养的不是“人才”,而很大程度上是会读书的“呆子”。不以单纯的考试成绩论英雄,是美国哈佛大学等名校的最大特性,但这样恰恰成为中国绝大多数高校的喜好。
不以单纯的考试成绩去评价学生,评价学生主要看能力和素质,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特的个性和才能……这些本来并不难懂、符合人才培养规律的教育方法,在中国素质教育这样的大背景下,屡屡被应试教育所取代。原因只因为中国高校选拔人才的方式正是“以考试分数论英雄”。很多时候,如果考生考试分数低,再优秀的人才也不可能被高校看中。正因此,湖南湘潭湘机中学一次晚自习的意外停电而引发学生集体烧书、丢书、撕书时,有学生反映他们烧的只是建筑设计、服装设计等“学校统一征订的选修课外书”,即使是在发泄内心的极度不满时,他们依然知道不能烧语文、数学等课本,可见内心的纠结和痛楚。他们知道,要实现自己多年来的大学梦和全家人对他们的多年期望,他们只有通过“努力学习“,取得好成绩,考上理想中的大学。
中国中小学生有2亿人,每年,每月,每天,他们都在为着理想中的大学梦而“忘我地拼搏”,但谁又知道,他们又在这种对知识的大剂量灌输下,失去了多少学习兴趣、多少自由、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中国的学子是很多,改革高考选拔人才机制确实涉及太多问题,但是,让学生从苦读书中解放出来,给学生更多自由的时间,让学生多一些动手、动脑和社会实践等机会,给学生更多得到选拔重用的机会(比如一年可设多次高考,可选择不同类型的人才去录取培养),真的很难吗?要知道,我们延续这种抹杀人才的人才选拔制度的每一天,都在误导数以亿计的孩子“一心只读圣贤书”,都在抹杀着无数孩子的天性、兴趣和才情!
14岁高考生李佳乐被三所名校“哄抢”,原因显然并非仅仅是因为李佳乐的“考试成绩”好,更是因为其多方面的才能吸引了这三所学校。李佳乐并非是纯粹的学校教育培养出来的,很大程度上是多亏了她避免了应试教育的弊端,学校教育是否该从中反思?我们能否从中得到更多启示?
【编辑推荐】
2012清华北大四川自主招生人数学校排名
小学在校不超过6小时 初中不超过7小时
2012年成都四七九外地生考试个校录取名额
成都公办省重点高中择校费每年5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