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四十九年前的天津中考
1963年夏,我初中毕业,准备考试升入高中,那时还没有“中考”一说。事情已过去近50年了,抚今追昔别有一番滋味。那时,考试前先填报志愿。可报考的高中学校有天津地区的几所重点中学和县内的城关中学(一般中学),另外有杨村师范学校。杨村一中(那时称“河北杨村中学”)招4个班,在天津地区范围招生;城关中学招2个班,只招本县生源;杨村师范学校招4个班,也在天津地区范围招生。由于学校少得可怜,录取比例自然很低,一个乡镇也就有三五个学生能考上新学校。可报志愿时,自己还不怎么当回事儿,就根据老师讲的,自己做主,想当然地草草填上,也没跟父母说,家长也不问。填完了交给老师,招来老师对我一通喊,自己这才认真改了改,有的同学就按老师说的填完了事。统考时,我被就近分到城关中学考场,离家30多里路程。自己也没让家长管、也没什么顾虑,就和一些同学们商量好了,结伴去考场。那时家里买不起自行车,父亲跟老乡借了一辆大“三连架”(用铁管焊的车架)自行车,又笨、又沉。车子没挡泥板、没链子套、没车闸,得用脚塞前车轮当闸,人们管这种车叫“大铁驴”。骑车走武河路(城关至河西务),当时还是土路,考试的前两天还下了雨,只有一条人们头天轧出的羊肠小路可走,一不小心,就有可能栽到路边深沟里。同学们互相提示着、帮扶着、鼓着劲儿,好不容易在考试铃响前赶到了学校,没来得及休息,呼哧带喘地就进了考场。我那时不太在意考试成绩,心想尽量答好卷子就成了,考上学就念,考不上就干活儿呗,人家不都是那样吗。答题时,自己也不知道紧张,很平稳地就考完了。至今我还记得那年作文的题目是:《给家长的一封信》,内容是谈升学与就业。考完试后,在家里除去打草,就是疯玩儿,升学的事儿早忘一边去了。一天临近中午,一位同学给我送来杨村中学的录取通知书,拿到通知书,我心里美滋滋的。送走同学,把通知掖在兜门儿里,接着和一帮伙伴们玩儿。午饭吃到半截儿,才想起口袋里的通知书,拿出来递给父亲。父亲脸上露出了欣慰,笑眯眯地对我说:“赶紧多打草,多凑点儿钱,好凑学费呀。”下午,我又背着笆篱筐,跑着、跳着和伙伴们一块儿到地里去打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