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纽大校长俞立中畅谈高教改革与梦想对话上海分站

144
作者 啊苦2008 米粒妈咪课堂  ← 点击红色字,关注公众号
2018-04-23 10:33 字数 22003 阅读 1663评论 0
50堂儿童安全必修课,别让1%的意外毁了孩子的一生
梦想1分钟,未来什么颜色?五彩缤纷!我们的未来应该是五彩缤纷的,教育的多样化就体现了这样的色彩。因为社会各行各业需要不同类型的人才,而每个人的兴趣、个性和潜能又是各不相同的,只有提供多样化的选择机会,

梦想1分钟,未来什么颜色?

五彩缤纷!我们的未来应该是五彩缤纷的,教育的多样化就体现了这样的色彩。因为社会各行各业需要不同类型的人才,而每个人的兴趣、个性和潜能又是各不相同的,只有提供多样化的选择机会,才可能激发每个人的潜力,促进人的健康发展,也能使社会的各种岗位都找得到适合的人才。

无论是从教育着眼,还是从社会发展考虑,五彩缤纷会是理想的颜色,多样化才是健康的生态环境,这是我最期待的。

梦想者简介:俞立中,共和国的同龄人。

1969年起在黑龙江长水河农场务农近10个年头,1989年在英国利物浦大学环境磁学获得博士学位。2003年担任上海师范大学校长,2006年掌舵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开始筹建上海纽约大学。

2012年担任上海纽约大学校长。

18岁丹尼尔的大学梦,从上海的西北部起航。

8月11日早上7点20分,丹尼尔抵达上海纽约大学的报到处——中山北路的华师大地理楼,和他一起抵达的还有他的母亲。大包小包,从佛罗里达到上海的远行,让这趟出门行李有点儿多。清晨,灼热的阳光跟随着他一路进了学校。

这时,一个身材魁梧的男子走到了他们的跟前,“欢迎你们来到上海纽约大学”,声音洪亮而宽厚。就在英文问候间,他顺手拉起行李箱,引导这对母子走进报到大厅。

在第二天的开学典礼上,丹尼尔和他的母亲在思群堂,发现这个为他们拉行李箱的人,着紫色T恤,站在演讲台上:“我叫俞立中,上海纽约大学校长。同学们可以按照英语习惯,叫我Lee;或者按照中国传统,叫俞老师。”

8月12日,上海纽约大学——国内第一所中美合作成立的国际化大学,举行了她的首届新生入学仪式。这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后,教育部批准的第一个独立设置的中外合作高等办学机构,培养国际化创新人才。这所大学,也被纳入为上海高等教育国际化办学的试点性项目。

俞立中,这位在教育界摸爬滚打了30年的老校长,在这所赋予中国高等教育改革试验田色彩的中美合作大学,开启全新征程,担任首任校长。

梦想1分钟,未来什么颜色?五彩缤纷!我们的未来应该是五彩缤纷的,教育的多样化就体现了这样的色彩。因为社会各行各业需要不同类型的人才,而每个人的兴趣、个性和潜能又是各不相同的,只有提供多样化的选择机会,

魅力校长最重要的事

俞立中,共和国的同龄人。“亲民校长”、“最有魅力的校长”是学生对他的美誉。

早在世博会期间,俞立中就开微博为志愿者“小白菜”加油,成为“985高校”中开微博的第一位校长。华师大的学生都知道,想与校长对话,就上“人人”、发微博,网聊解决不了的就面谈。他给新生写信,主动征询学生对学校发展规划的意见。华师大60周年校庆时不设主席台,因为“大学的舞台应该留给师生、校友,而不应该去强化行政”。毕业季他邀请毕业生合影,拍照连续4天,从早到晚,“站得很累,但心里很高兴”。

俞立中认为,大学校长可以有不同风格,但“把学生放在什么位置”是最根本的问题。因此,早在他担任上师大校长时,就坚持在学校食堂与学生共进午餐;设立“学生校长助理”岗位;陪每位“师大之星”走红地毯……

所有这些,都让俞立中成为学生心目中“最有魅力的校长”。了解了这些,丹尼尔和他的母亲就不难理解俞立中为新生拖行李的行为。

在上海纽约大学,俞立中将把魅力进行到底。只要在学校,他都坚持在学生食堂吃饭,和学生聊天。“实在太累了,我才会躲在角落埋头吃饭。”

俞立中坦言,一开始他也曾有点顾忌,“后来,我想明白一个道理,‘我不是我’。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眼中的校长也许是学校的某种象征。”“也许你给学生一个微笑,一个鼓励,会影响他的人生。”“只要对学生的成长有利,就应该去做,这才是问题的根本。”

尽管是魅力校长,俞立中9月新学期不会为学生开课。他把自己放在一个学习者的位置上,观察和理解通识教育的内涵。今后一段时间,俞立中最重要的工作,一是和学生交朋友,一是跟老师做朋友。他希望记住每个人的名字,和每个教师和学生沟通、交流。9月,他需要挑战的数字是500——近300名学生、200名上课及工作的老师。“特别要让那些知名的教授,能够感受上海纽约大学的人文氛围,愿意来上海,愿意长期在上海从事教学科研。这是很重要的工作。”

上海纽约大学的教师,40%和纽约大学联合聘用,40%在全球招聘。开学前后,教授正陆续到位,包括一批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包括著名法学专家、原康奈尔大学校长杰夫·雷蒙;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原耶鲁大学神经科学教授汪小京;原纽约大学历史系主任衞周安教授;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的副院长、讲席教授伊坦;原美国西北大学商学院的讲席教授陈宇新,等等。他们都会在上海纽约大学长期任教。“人已经来了,怎么把他们留住,把他们的心也要留住。”

梦想1分钟,未来什么颜色?五彩缤纷!我们的未来应该是五彩缤纷的,教育的多样化就体现了这样的色彩。因为社会各行各业需要不同类型的人才,而每个人的兴趣、个性和潜能又是各不相同的,只有提供多样化的选择机会,

每一步都很艰难,但每一步都需要智慧

去行政化,不是取消一个行政级别就能够去掉行政化,而应该是让我们很清楚大学的管理体系是怎么样,校长的角色是什么样的,怎么去区分学术和行政的关系,这是最核心的问题。

千万不要误导,以为美式教育就是很放松的学习,玩玩就可以。要成才,一个是靠你的创造性思维,一个要靠你的努力。

“之所以举办上海纽约大学,是想做一项探索,通过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在办学理念、办学模式、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等各方面进行改革,使之更符合这个时代的需要,对中国高等教育改革起到一定的促进和示范作用。”俞立中这样阐释上海纽约大学的意义。“最关键的词是探索。”

牛津大学校长安德鲁·汉密尔顿(AndrewHamilton)这样评价华师大与纽约大学的联姻:“是中美两所具有改革创新意识高校之间的联合。

华师大推进学校国际化进程的战略,纽约大学建设“全球教育体系”(GlobalNetworkUniversity)。两个非“常春藤名校”校长的“国际化”理念,让他们一拍即合。

事实是,俞立中担任华师大校长后,把推进国际化进程、学校交叉融合作为学校发展的两条战略路线:增加本科生海外学习、研究生出国研习比例;全球招聘教师,从海外引进200名教师;派送大批青年教师到海外学习或工作;开创华东师大国际教育园区,等等。上纽大开学前,俞立中被授予法国荣誉军团骑士勋章,主要表彰其在担任华师大校长期间推进与法国高师、法国卢阿大区高等教育机构的合作。俞立中说:“华师大不能跟排在前面的学校后面走。办学的模式可以不一样。我们一定要走自己的路。”

而塞克斯顿,来自布鲁克林的爱尔兰移民后代,2001年担任纽约大学校长,十多年来推动“全球教育体系”计划,通过建立纽约大学全球化的教学网络,来抗衡常春藤名校。根据《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2012年发布的美国国家大学排名,纽约大学位列第32位,成为美国近年来发展最快的大学之一。

共同的理念,类似的境遇,让两所学校惺惺相惜。有意思的是,两位校长的气场也很相投。在俞立中的眼里,塞克斯顿是一个很有理想,很有激情的校长,“他是一个有梦的人。为了梦,他是充满激情去努力实现。而且,他又是那种非常放得下身架的校长”。谈纽约、谈太太、谈窗外的两只老鹰,从2006年相识起,俞立中和塞克斯顿一见如故,时常像老朋友那样唠家常。

俞立中最欣赏的六个字是:理想、胸怀、激情。也许,在塞克斯顿身上,俞立中看到了自己的另一个身影。

“我想,我的一生实际上就是伴随着这六个字在往前走。”

“理想是一个高度,它使你永远都能够站在一个制高点上去看待事情;胸怀是一个宽度,它可以让你坦荡地面对各种是非和困难;激情是一种速度,它可以永远推动你往前,去争取去拼搏。”

1969年7月,俞立中上山下乡,来到黑龙江长水河农场,在那里一呆近10年。如果说生活上的煎熬、体力上的劳累,都可以坚持,那么最让人难以忍受的,是无法看到的前途。“上大学,成为一个真正有知识的青年”,成为俞立中挥之不去的梦。

1977年恢复高考。为了改变命运,在短短几个月时间里,俞立中自学了高中的各门课程。白天努力劳作,夜深人静之时,在蚊帐里打着手电筒翻看书本。经常是打亮一会儿,赶紧把知识点和习题记在心上,然后关掉手电,躺在炕上反复琢磨。1978年,俞立中以黑河地区初考第一名的成绩,取得高考资格,并如愿考上华东师范大学。

时隔30年,创办一所新型的中外合作大学,成为俞立中新的梦想。从2006年纽约大学上海中心的设立,到2011年上海纽约大学筹建,到2012年10月获得教育部的批准,每一步都走得艰难。

“两种不同的政治体制,两种不同的教育体制,两种不同的文化,要在一起做一件事情,你说哪一件事情是顺顺利利都可以对得上的?”庆幸的是,“整个谈判大家心态非常好,都想把事情做成,美方和中方都有灵活性,都想把事情做好,都有很大的智慧。”

但最终能获得准生证,靠的不仅仅只是华师大。“上海市领导通过各种机会与教育部领导沟通。”俞立中说,“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国家教育改革实验区,探索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办学模式,一直是上海感兴趣的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的目标,正逢其时。“上海纽约大学成为创办和参与建设的所有人的一个梦,而这个梦,与时代,与世界的要求又是连接在一起。”

2011年,美国纽约。上海纽约大学获准进入筹建阶段。塞克斯顿兴奋地告诉俞立中:“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我们董事会已经正式再聘我7年。所以,你不用担心,我有决心办好上海纽约大学。”俞立中回答:“我也很坦率地告诉你,我不可能再做7年华师大校长。但办上海纽约大学,不是我一个人的决定。我们一定会做成这件事。”

2012年10月15日,上海纽约大学宣告成立的那一天,两个理想型校长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梦想1分钟,未来什么颜色?五彩缤纷!我们的未来应该是五彩缤纷的,教育的多样化就体现了这样的色彩。因为社会各行各业需要不同类型的人才,而每个人的兴趣、个性和潜能又是各不相同的,只有提供多样化的选择机会,

■对话■

晨报:上海纽约大学位于陆家嘴金融中心。有人说,这增强的只是上海纽约大学的硬件。硬件上去了,软件怎么办?

俞立中:把上海纽约大学的校园建在陆家嘴,这是纽约大学提出的要求。他们希望把这所学校建在上海的经济和文化中心。

纽约大学本身的办学理念是“在城市,服务城市”,十几年来快速发展,得益于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的创新和活力。他们也希望能够在上海合作办一个学校,同样不断地吸收城市的活力,同时又能够增强这个城市的活力。上海纽约大学设在浦东,恰恰相反,增强的不是硬件,增强的是软件。

晨报:上海纽约大学的人才培养到底有什么不一样?

俞立中:大学教育是全方位的,包括课堂教学、科学实践、社会观察、文化体验、社团活动等等,学校的文化熏陶也是一个方面。学生是大学教育的主体,但目前的大学管理体制在学生教育方面还是两张皮。教务部门管学生的课堂教学,学生部门管课堂以外的教育。上海纽约大学也是两个部门,但是从一个培养体系来考虑。

晨报:近年来,留学,尤其是低龄留学越演越烈。有人说,上海纽约大学是“不出国门的留学”。这所大学能否留住想出国的孩子们?

俞立中:上海纽约大学的探索,根本目的不是为了在中国再办一所大学,也不是为了多培养几个大学生。中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经很高了,这个意义已经不大。

之所以创办上海纽约大学,是想做一项探索,推进办学理念、办学模式、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等各方面的改革,使之更符合这个时代的需要。

办这所大学,不是为了解决某一个具体的问题,比如说小孩都出国了,通过这所大学把他们留住。我觉得最关键的是探索,尤其是人才培养的理念和方法、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的模式。真正把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引进来,同时促进自身的改革。

晨报:上海纽约大学一年学费10万元,是富人的大学吗?现在有小学报名要写家长单位、职务,你们选学生看不看家庭?

俞立中:上海纽约大学不是富人大学。我们选拔的是学生,而不是家庭。

相对于提供的优质教育资源,这个学费标准只是办学成本很小一部分,是纽约大学学费标准的三分之一。这个标准对贫困家庭而言是昂贵的。学校会为选中的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助学金,帮助他们完成学业。我接触到的很多家长都是工薪阶层,也有家庭比较贫困,学校将给予经济支持。

招生所有的决定,都以纽约大学专家为主的招生团队集体讨论。中、美方校长没有参与招生工作。从申请材料审阅到校园日活动到最终录取,只看学生本人情况,不考虑学生家庭背景。

晨报:家里很穷的,怎么敢来报这个学校?

俞立中:优秀学生如果家庭有实际困难,学校会通过助学金等途径帮助他。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没有自信,还觉得有风险,不敢来报名,那只能说明这些学生不具备上海纽约大学所期望的挑战精神。

晨报:上海纽约大学喜欢活泼外向、情商高的孩子。有培训机构进行突击包装,您怎么看?

俞立中:我们不需要一个包装过的人。大家把一个真实的自我展现出来,你选择学校,学校选择你。那么最后,你是选择了一个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学校也选择了最适合自己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的学生,皆大欢喜。

如果我们中国的大学都有这种开放的心态,是给大学提供了一个最好的文化,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最好的机会,让大家能够很自由地选自己喜欢的,也让自己被选。

梦想1分钟,未来什么颜色?五彩缤纷!我们的未来应该是五彩缤纷的,教育的多样化就体现了这样的色彩。因为社会各行各业需要不同类型的人才,而每个人的兴趣、个性和潜能又是各不相同的,只有提供多样化的选择机会,

开学一周:当上海遇见曼哈顿

上纽大校区在陆家嘴金融中心,没有围墙;首批招生295名,来自40多个国家与地区;不设辅导员,自治管理;教师80%全球招聘,没有事业编制;学校是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校长没有行政级别……

295名学生当中,中国学生150名,分别来自北京、上海、浙江、江苏等10个省市;国际学生145名,来自美国、巴基斯坦、印度、波兰、俄罗斯、德国等40个国家。

再回到9天前,首届上海纽约大学学生开启他们大学梦的那一天。

由于在浦东陆家嘴的校区尚未装修完工,首届学生第一年暂借华师大中山北路校区办学。开学时间,比一般大学提前了三周,学生加入新生训练营。

杜冰凌,18岁的上海男生。从兴趣爱好出发,他选择入住的宿舍区为“流行文化区”。根据校方一中一外学生混寝的原则,Mark,一个美国人,成为他的室友。“他很真诚、和善,有礼貌,中文很好。”

过去的第一周,他们除了语言强化分开进行,多数活动一起参加。杜冰凌上英文对话课、写作课,提高英语水平,而Mark则在中文对话课中加强中文口语水平,适应在中国的生活。他们共同参加了一些讲座,如网络信息系统、安全教育等,还参加一些团队协作游戏。

8月12日,周一,入学典礼的当天晚上,学校附近的“龙之梦”避风塘成了晚餐专场。上午才见过的校长,没想到晚上又见到了。杜冰凌看见俞立中从第一桌走到里面最后一桌。当俞立中发现中、外学生没有混坐,立即分别问学生:“你为什么不跟室友在一起?”

俞立中理解的国际化人才,首先是积极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沟通。当了解到造成的原因是因为下午的新生训练营最后一场活动是语言导入,所以中、外学生必须分开,俞立中脸色舒缓不少。晚饭结束,不少中国学生带着外国学生去家乐福、宜家买东西,俞立中带着欣赏的口吻大声赞扬学生。有许多学生大声回应:“俞先生,你在微博上面跟我们说,‘同学们不要忘了中华传统,尽地主之谊。’我们记住了。”

上周三晚上华师大附近的上海城市景观观赏、周四晚上的外滩跑步,杜冰凌、Mark始终同进同出,甚至熄灯后也要开卧谈会。卧谈会上,Mark听说杜冰凌和中国学生一起玩“真心话大冒险”,好奇心顿起:“这究竟是怎样的游戏?从来没有玩过。”结果,他受到杜冰凌的热情邀请,参加周五晚饭后的“真心话大冒险”。这一天,去了10多个中国学生,也有其他中国学生带来了外国室友。一群年轻人把一个宿舍挤得满满当当,语言不通时就打手势沟通。

一个美国女生和她的母亲,提前了两个星期抵达中国,先到北京看望了自己的中国室友;有一个中国学生报到完毕又去了注册处,为的是帮助埃及的室友;尽管许多室友第一次见面,但通过此前社交网络的交流,相见时已热络得像一家人。来自美国的萨拉说,文化交融和上海的魅力是她从10个录取通知中选择上海纽约大学的原因。“这一周,我最深的体会是,中外文化不同。”杜冰凌觉得外国同学很开朗,愿意认识其他朋友;中国同学也很阳光。多元文化,多元选择,在开学的第一周,让杜冰凌时常感到新鲜而兴奋。“上海纽约大学要帮助学生学会对不同文化的欣赏和理解,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沟通、交流、合作。这也是国际化人才的素养和能力之一。”俞立中说。而他理解的大学教育,绝不仅仅是课堂教学,还应该包括社会实践、文化体验等,即便同一门课,在上海学,与在美国或法国学,效果不一样。因此,中外学生混和寝室,小班化教育,1:8的师生比,每个学生都有1位导师,1-3学期的海外学习等等,都是全方位教育中的一部分。

295位学生,295颗梦想之心。

一年多前,在上海寸土寸金的陆家嘴,围起一座学校的施工护栏,如同埋下一颗种子。在环球金融中心与上海中心之侧,与上海证交所、期交所比邻,有各国金融机构作伴。这颗种子会长得多高,结出多少果实,现在不得而知。

但我们能看到它在生长,以及生长带来的力量。从愿意来到上海的知名教授身上,从中国校长和美国校长紧紧的拥抱里,从在学校度过第一周的学生眼中,我们见识到这种力量里包含的东西——包容、创新、多元……

这都是这座城市最为前端的力量。

我们有幸见到这颗种子的成长,我们有幸期待更多种子的发芽。

相关阅读:

上纽大美方校长杰弗里·雷蒙:培养富有创造力的世界公民

上海纽约大学校长俞立中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致辞

上纽大首届300名新生昨报到宿舍混住英语交流

上纽大2019年招生扩至全国所有省市9月公布招生方案

小学作文      米粒妈咪在线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