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考作文命题已经到了“拐点”

144
作者 赵洪顺 米粒妈咪课堂  ← 点击红色字,关注公众号
2018-04-23 10:24 字数 5028 阅读 1532评论 0

高考作文“华而不实”现象是反对,还是宽容对待?上海高考作文未来命题会有哪些新趋势?昨天,第十一届高考与语文教育研讨会举行。

该研讨会由上海市语文教育教学研究基地作为第三方学术团体对上海的中高考做学理性研究,邀请教师、教研员作为“教方”、命题专家、审题组、阅卷组作为“考方”以及学术研究专家作为“研方”,并邀请外省市专家用“第三只眼睛”看上海的试卷,这一做法全国罕见,研讨会的内容对优化高考命题、促进教学具有重要意义,而今年这一研讨会则首度对新闻晨报独家公开。

作文语言“新三假”冒头

上海市语文教育研究基地副主任王意如在会议上公布了一份由众多沪上资深语文教师、教研员、专家共同完成的《2019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语文试卷评析综合报告》。报告透露,近年来学生习作语言虚浮仍是常见现象,只是有了一些变化,被成为“新三假”:

首先是“假文采”。乍一看文采斐然,细读却什么都没说;或者每个句子都很漂亮,但是放在一起组成段落却不知所云。

其次是“假思辨”。过去学生堆砌古诗文被批华而不实,现在有些学生就用外国人举例,类似《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这类引经据典,如果没有足够清醒的判断力,容易冲动地给出高分。

第三是“假读书”。为了装读书多,部分学生在作文里把杨绛称为季康,把钱钟书称为默存,矫揉造作、极不自然。

会议上有专家透露,近年来上海语文教学中鼓励“言而有物”的朴实文风,起到了明显成效,但今年却出现了“华而不实”的高考作文多于往年的现象,个别华而不实的文章因其貌似文采斐然、初看往往会让人有种眼前一亮的感觉,但认真审阅就会发现逻辑混乱,有句无篇、内容思考都明显单薄。

专家激辩“华而不实”现象

不过,对于学生作文“华而不实”现象的增多,与会专家却产生了激辩。

在高考作文阅卷中心组组长周宏、苏州第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徐思源以及不少语文老师看来,此风不可助长。

而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副院长詹丹则认为,应该对高中生作文“华而不实”持宽容态度,“首先,应该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想法,不能因为文章中体现不出对生命对青春的积极态度,就认为内容空洞;其次,堆砌辞藻也是学习写作的过程,高中生追求文笔华丽是正常的”。

在曹杨二中语文特级教师王伟娟看来,十六七岁的学生阅历有限,很难写出非常有思想深度的文字,而在这个年龄阶段追求文字的华美、浪漫是很正常的现象,所以很容易出现文字“华而不实”,这也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

对此,周宏认为,如果对“华而不实”文风持宽容态度,很可能导致部分有投机心态的考生听说语言优美可得高分,便着力堆砌华丽辞藻、丢弃内容的构建和逻辑框架的构思,这种做法也纯属舍本逐末,必须反对。

上海作文题注重联系生活

近年来,上海高考作文命题的“思辨”主题也得到了与会专家的热议。尤其去年上海作文题“自由与沙漠”被网友拿来与法国类似作文题进行比较,认为在思辨性上不如法国。对此,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邬国平表示,法国有专门的哲学论文写作课程,而该国的“自由”作文题考察的是学生对哲学典故的熟悉程度,以及对此的诠释与严密论证,力求养成学生思维缜密的习惯;而上海卷作文题考虑到学生思考能力的特点,注重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综合人文素养进行思辨,“在命题上如果不联系生活实际,一味要求学生进行纯粹的思辨,他们最多只会写出漂亮的‘信天游’”。

上海教育出版社副总编何勇认为,“思辨”所代表的批判性思维是目前国际教育中的核心内容,贯穿在各个学科中,上海近年来作文题在思辨性上指向清晰、非常成功。

在周宏看来,上海高考作文命题已经到了“拐点”,从材料作文转向开风气之先的思辨性作文题,是一种成功的尝试,而现在应该向考察学生独立思辨能力方向发展。

报告显示,2019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是《上海高考综合改革实施方案》颁布后的第一张官方试卷,作文方面继承了上海卷近几年的风格,即“在两难困境中如何选择才能趋于平衡”。这些题目多少都揭示了人类生存的困境,需要考生有较高的思维水平。

小学作文      米粒妈咪在线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