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园混龄教育
随着独生子女的大量出现,“小皇帝”、“小公主”越来越多了,在与自己年龄相仿的社交圈很难懂得什么是谦让,什么是互相照顾。因此,在孩子开始有与人交往的意愿时,父母就努力给孩子创造一个不分年龄、性别的社交范围。从而幼儿园混龄班也越来越被看好。所以今学期我们朝阳幼儿园开设了混龄班教育教学实验班。
什么是混龄教育呢?混龄教育,就是指将年龄相差半年或一年的幼儿编排在一个班级,让不同年龄和发展水平的幼儿身处于同一环境,共同学习和生活。
一、混龄玩耍的好处多
大大小小的孩子经常在一起玩耍,或有机会生活在一起,很自然就形成了兄弟姐妹的关系,年龄大的孩子会处处以哥哥、姐姐的身份要求自己,逐渐忘掉在家时接受帮助的特殊地位。
小的孩子会用感激的态度服从大哥哥、大姐姐们的要求,大孩子不会像父母那样全面包办,他们会要求小的孩子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如把玩具放进盒子里等。如果不服从,在玩耍时就不让参加。大孩子的“不和你玩”是让小孩子最伤心的惩罚。为此,小的孩子必须“听话”,不敢像在家里那样,以发脾气来要挟大人。这样,不同年龄的孩子都可以在交往中得到很有效的锻炼。
混龄玩耍的好处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有利于语言发展
1、大小不同的孩子在相处过程中,大孩子会用语言要求小的孩子合作,小的孩子会通过表情、手势和简单的音调作答,并在心中默默地背诵大孩子的话。孩子们在一起玩耍时会说许多话,会把不同家庭的习惯用语不假思索地说出来,使其他孩子学会各种不同的讲法和语气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
2、一岁半到两岁的孩子还不会用语言表达很复杂的意思,往往是用单音加手势来表达。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恰好能被刚刚克服语言困难的三四岁的孩子们理解。因此,小孩子可以在哥哥姐姐的理解和帮助下表达意愿,也就不会发脾气,这是大人所不能办到的。在混合年龄孩子们的社交圈里,孩子们的沟通不成问题了,由于语言而引起的“反拗期”就迎刃而解了。
(二)有利于人际关系
在一些家庭或幼儿园中,孩子们会把大人按年龄分别加以血缘关系的称呼,比如爷爷奶奶、大姨小姑、叔叔伯伯,使孩子在与成人的交往中也加上许多自然亲情的关系。这一关系有利于孩子以一种热情、友善、积极的态度与别人交往。在国外,父母经常会为孩子约邻居或朋友家的孩子一起活动,为他们创造更多的群体生活机会。在充满爱心和互相关怀的气氛下,孩子们独立性强,不但能自己服务,也能帮助别人。这样孩子比较容易适应集体生活,使他们更积极地从集体生活中学习更多的知识。
二、相关幼儿混龄教育的疑问
混龄班的大孩子会欺负小孩子吗?大孩子学习会受小孩子的影响吗?
混龄班并不是自然地把孩子放在一起,任其去发展,大人是要给他们树立一个标准的。大孩子应该怎样对待小孩子,都要依照这个标准来做。因此,大孩子欺负小孩子这种情况不应该出现。
混龄班在设定教学目标时,由于孩子年龄不同,发展水平也不同,老师要给孩子分组。在混龄班中,是以个别指导和分组指导来进行的,很少是全班的教学。当然也不排除有些活动全体一起来进行,比如走线,大小孩子都同时走,但走的时候有不同的动作要求,如手中举物,或头上顶物。大孩子顶的物和小孩子顶的物不一样,在难度上有区别。各个年龄段的孩子的发展,老师都要考虑到。只用一个标准是适应不了三个年龄组的孩子的。用不同标准适应不同年龄孩子的发展,这是蒙特梭利教育的一个原则。
教育要跟着孩子的发展走,教学要适应不同年龄的孩子。即使在同一年龄中,每个孩子的发展情况也不一样,不能让每个人都在一个起跑点,一起迈步走,而要满足不同年龄孩子的需要。有的孩子语言发展快,老师就不断地给他提供材料。有的孩子发展慢一点,那就要照顾他一下。蒙特梭利非常强调要适应每个孩子的发展,因此虽然年龄不同的孩子在一起,但是,每个孩子都要获得指导,获得发展。谁也不会妨碍谁,谁也不会影响谁,而只能相得益彰。班中分组也不是固定的,是根据孩子的发展来编组。有的是小年龄孩子在一起,有的是小年龄和中年龄孩子在一起。老师每天都要记录孩子的发展情况,经常研究每个孩子发展的状况。班中的老师也是尽量固定,从小跟到大,不经常轮换,这样比较熟悉孩子的情况,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三、混龄教育对我国幼儿教育的意义
(一)提供了更多的观察、模仿和学习的机会
儿童的语言和智力的发展有赖于他如何与环境发生作用。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在一起,他们的发展阶段也不一样,所处的语言阶段也不一样。年幼的幼儿通过模仿年长的幼儿的语言,更快地学会语言,年长的幼儿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纠正年幼幼儿的错误而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从而达到了共同进步的效果。在幼儿的智力发展方面,由于幼儿和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接触,年长幼儿的广阔的视野和知识,让年幼的幼儿模仿学习,使年幼的幼儿增加了知识,扩大了视野,发展了他们的观察能力、模仿能力和行为能力等。现在很多幼儿在家中没有兄弟姐妹,混龄教育的开展,为年幼的幼儿提供了模仿学习的机会,为年长的幼儿提供了展示自己和提高自己的机会。
(二)促进幼儿认知能力发展,特别是创造性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在混龄教育活动中,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之间的交往与合作大大增加了产生认知冲突的机率。不同年龄的幼儿在一起学习、生活和游戏,为幼儿提供了更多的榜样,使每个幼儿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榜样。同时,针对不同年龄的幼儿,教师也不可能按照统一的要求教育每一个幼儿,必须为幼儿提供更多的,多层次的目标和多层次的可操作的材料。这样就从客观上为每一个幼儿提供了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机会。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问题情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进行选择,也可以依据自己的能力和实际需要无拘无束、充满自信的进行活动。幼儿的心情放松后,就更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创造和实践中去,更能体验大批成功的快乐,同时成功感又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这样形成了良性循环,有利于幼儿创造性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三)有效的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通过近阶段的教育观察发现,同龄幼儿在一起易产生攻击性行为,而异龄幼儿在一起活动时,年长的幼儿由于荣誉感、竞争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等的作用,会表现出比较高水平的自觉性和意志行为,逐渐学会协调自己于他人的不同认识,学会理解和帮助他人。在混龄教育活动中,面对比自己小的弟弟、妹妹,年长的幼儿更愿意和他们分享玩具,在产生冲突时更愿意谦让,享受当哥哥、姐姐的乐趣与责任;而年幼的幼儿通过与年长幼儿的交往,其领会能力、观察能力及模仿能力均得到了增强,也充分感受到做弟弟、妹妹所获得的照顾关系和激励帮助,从而学会关心他人。这样,在混龄教育活动中,作为独生子女的自私、依赖性强、独立性差、交往能力低等不良行为和性格得到了纠正,有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社会性。
(四)混龄教育能有效的培养幼儿的情感
1、在混龄教育活动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环境的变化,以前是弟弟、妹妹的,现在可能就成了哥哥姐姐,这样幼儿的角色也在不断的变化,促进他们不断适应和接受新的角色。在这种较为复杂的动态的小型“社会环境”,为幼儿情感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和源泉。
2、在混龄教育活动中,每个幼儿都拥有区别与以往的角色和地位,幼儿不得不面对复杂的关系环境,一名幼儿既可以是老师的学生,又可以是其他幼儿的弟弟、妹妹或是哥哥、姐姐,还可以是同龄人的伙伴。这些复杂的情感体验给幼儿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既让幼儿体验到了对年长幼儿的尊重、敬畏、钦佩或嫉妒,又体验到了对年幼幼儿的爱护或轻视等。因此,在混龄教育活动中,教师既为幼儿提供情感体验的机会,培养对各种情感的敏锐性,丰富情感世界,又防止幼儿过多的体验不健康的情感,如傲慢、轻视、嫉妒等,把幼儿的同伴关系引向关怀互助的方向,为幼儿健康人格的形成打好了基矗
3、年长的幼儿的积极的行为为年幼的幼儿提供了正面的良好的榜样,并由于年龄的相近而更具有感染力,因而年幼的幼儿通过与年长的幼儿交流可逐步的克服自己的消极的情感(如胆怯、任性等);年长的幼儿也因为榜样的自我心理暗示,愿意在与年幼幼儿的交往过程中自觉的展现积极的情感(如谦让、耐心等),克服任性霸道等消极的情感。同时,教师也需积极的引导,帮助幼儿克服消极的情感体验,增强幼儿对积极情感的认同和渴望。
(五)对我国独生子女教育具有补充作用
由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绝大部分幼儿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因缺乏兄弟姐妹而导致了交往不足或缺失,而同龄编班不能弥补这种不足或缺失,应该说,同龄交往和异龄交往对独生子女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因而没有相互体贴、照顾的经历,没有互爱互助、相互模仿、共同努力的经历,这不利于发展幼儿的集体意识,而会导致儿童个人主义的蔓延。”混龄教育可以作为我国幼儿教育的补充,对我国幼儿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混龄教育活动过程中,幼儿在与异龄幼儿一起活动时,这个环境给幼儿造成了兄弟姐妹在一起的气氛,使幼儿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充分体会到了兄弟姐妹之间的互爱、互助等,也让幼儿学会了谦让和耐心等良好的情感。
四、混龄教育对教师的要求高
教师从“教育者”变成了“引导者”
在传统的幼儿教学中,教师是一个教育者,孩子们总是跟着老师的教育,做着模仿的动作。而在混龄班级里,孩子们自由选择他们喜欢的教具,主动学习。特别是,蒙特梭利教育法认为,孩子的早期教育应该以感官训练为主,应该通过感觉、行走、触摸来使自己获得各种能力和技巧。孩子们有五大“工作”内容:日常生活教育、感官教育、语言教育、数学教育、自然人文教育,而这些都是通过教具来完成的。在蒙特梭利教学法中,老师有一个特殊的名字叫做“引导者”。他们不会站在讲台上,教孩子们应该做什么,而是在旁边观察孩子们做了什么,并且记录下来,为他们提供合适的教具。
也可以说,其实,混龄教育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老师不能更敏锐的捕捉和引导孩子的微妙丰富的情绪感受,与孩子的点点滴滴的进步,那么,混龄教育非但起不到混龄教育的意义,还有可能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