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小学生学习语文的法宝

144
作者 丛林静道 米粒妈咪课堂  ← 点击红色字,关注公众号
2018-04-09 16:49 字数 3183 阅读 1325评论 0

蒋仲仁先生说:“就学习语文而言,朗读最重要。可以说,不朗读,不出声朗读,光靠看,光靠浏览,是学不好语文的。”《教学法理论》对朗读教育有过这样的论述:文章的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研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讲解如同进行解剖,朗读却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能使人感受。专家指出 “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要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

有些诗文还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由此可见,从作品的声律气韵入手,体会其丰富的内涵和情感,培养语感,体验品味,实谓语文教学之佳法。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其理也就在此吧。那么具体地说,到底什么是朗读?所谓朗读,朗,是指声音的清澈、响亮;读,就是读书、念文章。反复朗读叫诵读,在朗读中思考体味叫涵泳。朗读就是把书面上写的语言变成口头上说的语言,把文字、文章、文学作品等无声语言变为有声语言、变为更能表情达意的口头活语文字作品是作者的创作;朗读文字作品,是朗读者的再创作。朗读绝不是见字读音的直觉过程,而是一个复杂的心理、生理变化过程。朗读涉及“文字—视觉—思维—情感—气息—声音”这些相互联结又相互融合的环节。朗读者把无声的文字变换成有声的语言,这一过程不是简单的转换,而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这一活动首先要求读者理解文章的内涵,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然后把这种感情用特定的声音表达出来。在对朗读的处理上,用什么语气、语调,采用什么语速,哪些词语该读重音,没有定规,需要读者进行创造性的处理。不同的人读同样的文字,处理是不一样的,效果也不尽相同。为什么有的朗读能催人泪下,有的朗读却索然无味,这与读者的创造性活动是分不开的。这种创造是建立在一定的语感、一定的朗读技巧、一定的生活经历及情感经验等基础之上的。姆什么是朗读教育?所谓朗读教育,就是运用朗读的方法来进行语文教学,以获取言语能力的活动。朗读教育是阅读教学的组成部分。

朗读教育不等于学习朗读,而是通过朗读的方式来启发引导学生感知、体验作品的言语形式。其目的直接指向阅读教学的目的,即掌握阅读课文的方法,实现言语能力的提高。朗读教育中的朗读,既是一种阅读教学方法,也是阅读教学内容之一,是一种语文学习的方法和能力。它以语文教材为对象,通过学习,正确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积累语言材料,学会运用语言,获得一定的言语能力。

家庭教育      米粒妈咪在线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