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因“问”而精彩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笔算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是以“美丽的云南”为情景,提出旅游中的一个行程问题,引出笔算减法。
上课伊始,我首先进行激趣性谈话:“同学们,你们去过美丽的云南吗?”学生们一听我这么说,马上来了兴致,有的说去过,有的非常想去。接着,我让他们欣赏了“昆明石林”、“大理”、“丽江”这三地神奇、独特的风光图片。同时,我出示了这三地的旅游线路图。学生很快就从图上找到了昆明到丽江有517千米,昆明到大理有348千米。“根据你们找到的信息,我们可以解决什么问题?”我的问题一出口,学生们都踊跃的举起了手,有几个性急的竟脱口而出“大理到丽江有多远?”
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用画线段图的方法。从昆明出发经过大理再到丽江,就把昆明作为起点,把丽江终点,并在黑板上画出了下图:对于大理的位置,我没有自作主张的标出来,而采用曲问的方法,故做神秘地问:“猜猜,大理应该画在什么地方?”“画在昆明和丽江的中间。”有个学生不假思索地说。有一部分学生对这个学生的看法表示纷纷赞成。我稍停了一下,笑着反问到:“中间?”经我这一问,教室里马上安静下来,学生们都积极思索起来。片刻功夫,教室里又“热闹”起来。从高举的小手和期盼的目光中,我知道学生们又有精彩地见解了。一生说:“昆明到大理有348千米,假如把大理画在昆明和丽江的中间,那么大理到丽江也有348千米,两个348千米合起来就超过了517千米。所以,我认为大理应该画在中间靠右一点。”另一生接着说:“348比517的一半多,大理离昆明远一点,离丽江近一点。我也认为大理不应该画在中间,还要往右一点。”……
很快,学生理解了数量之间的关系,正确列出了减法算式,并估出大理到丽江大约有多远。因为学生有笔算退位减法的基础,在学生估算后,我让他们试着笔算。对于个位怎么算,学生们都没有问题,难点就在十位该怎么算。学生试做后,我没有急于告诉他们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而反过来采用直问的方法说:“十位上你算的是几减几,为什么?”
“我十位上算的是11-4,因为1-4不够减,从百位上退1做10,10+1=11,所以是11-4。”
“不对不对,个位不够减,已经从十位退了1,十位就还剩0,0-4不够,从百位退1做10,就应该是10-4。”
“十位上1-4不够减,从百位上退1做10,10+1=11,11再退1给个位,就还剩10,所以应该是10-4。”
……
反思:传统的数学教学策略是一种“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策略。这种教学策略虽然也能够使学生获得很多知识,但它却压抑、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学生是具有主动性的人,在本课地设计中,我交替使用直题曲问和曲题直问,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传统的教学中,往往是由教师自己先画出线段图,再引导学生看图分析,学生则被动的跟着教师分析。本课中,在线段图上画出大理的位置,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教师并没有轻易动笔,而是采用直题曲问的办法,让学生猜位置。学生“猜”位置的过程,就是其积极动脑,主动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同时,直接、明了的问题迂回提出,又使学生兴趣高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