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随笔:父母必知惩罚教育的智慧
惩罚教育只是众多教育方式中的一种,在采取惩罚教育方式之前,家长首先要明辨孩子的行为属于什么性质,如果这种行为完全出自孩子的天性,家长就要学着去接纳孩子的天性,而不是想方设法改造孩子。
有人曾把父母教育孩子比作园艺家经营园艺,同样是花草树木,不同的园艺家会打造出不同的园艺模式。可无论如何,兰花养不成月季,灌木无法改造成乔木。尊重自然规律,尊重孩子的天性,你的教育策略才有可能得以施行。
如果孩子身上出现的行为属于道德层面或行为习惯方面的问题,家长就要学会运用理智的方法及时巧妙的制止纠正孩子的这些行为,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以免孩子将来犯更大的错误。
在本文中,我重点要说的是,家长在纠正孩子错误行为时所采取的惩罚教育。
我们都知道教育孩子的方式多种多样,而惩罚是最后不得已所采取的行为方式。如果错用、滥用惩罚以致不负责任地对孩子的肉体和心灵施暴,会加重孩子的逆反心理。而且,由于惩罚不当而导致孩子自杀的行为也时常见诸报端,适当、适时的科学的惩罚却能对孩子起到警戒作用,促使孩子改正错误,从而收到以罚助教、以罚代教的效果。
就像我每日练习瑜伽和太极一样,瑜伽或太极的体式或拳法练习只是相,要懂得戒制和遵行才能改变旧有的积习做到正确的练习。同样,教育方法中的惩罚也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更好的发挥它的功效。
惩罚教育遵循的原则有:
原则一:惩罚要及时,态度要明确:
采取惩罚措施,家长要态度明确,跟孩子讲清楚他应该怎么做、达到什么要求或标准。
寒假期间,有一次小女和侄女两个人练习完乒乓球后去操场跑步。到了操场,小侄女从棉衣口袋里掏出一把乒乓球,在询问中得知这些球是从乒乓球训练场地偷偷拿出来的,我立即要求两个孩子把球送回训练场地,并且惩罚她们两个徒步返回。从操场到乒乓球训练场地往返大概有一千多米,我没打算开车送她们两个回去,而是明确的告诉她们徒步返回,两个孩子开始犹豫不决,站在原地并没有立即去还球的意思,但是,我的态度很坚决,两个孩子最终还是按照我的要求把乒乓球送还回去。我在操场上等了近20多分钟后,两个人才悻悻归来。小女和侄女都知道犯了错误并受到了我的惩罚,他们两个人的神情都有些不自在。上车后,我对孩子今天的行为提出了严肃的批评,给他们举一反三讲明道理和其中的利害关系。
《弟子规》中言:“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回到家,我让孩子拿出《弟子规》,对照经典,结合今天的行为做自我反省。孩子们从这件事情上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懂得了如何对待那些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所以,家长在采取惩罚措施时要及时明确,不能对孩子留有可以妥协的余地,只有这样才能起到惩戒的作用。
六:事后讲明道理和利害关系:
惩罚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惩罚的效能是短时的,不能持久,只是一种劣性条件刺激,孩子受到惩罚后有时并不明白事理,下次重犯的可能性还有,因此,家长在惩罚孩子后要“晓之以情,动之以理”,通过说理、剖析的方式让孩子明白自己受罚的原因,这才是根除错误的关键,否则,孩子在忍受了惩罚之后仍然不知悔改,执迷不悟。因此,说理是惩罚孩子之后不可或缺的手段。
诚然,惩罚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而且还有一个使用方法的问题,正确使用可以以罚代教,如果使用不当,则会使孩子的坏习惯变本加厉。如有些儿童在感情冲动时会用坚持错误行为来报复惩罚。而惩罚的反复执行要么使孩子产生恐惧,要么使孩子破罐破摔,对惩罚“逆来顺受”无所谓,这都是不足取的。
在这里我还要说明一点,那就是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会出现打骂孩子的现象,打骂也是教育手段中的一种,但它是惩罚的极端性行为,是不得已所采取的最后的一种低劣的教育手段,在我目前的教育理念中我还不提倡这种教育方式。
有家长也许会问:“我们谁小时候没挨过打呢?那时候打得,今天的孩子怎么就打不得了?”我认为,时代发展到今天,家长的教育观念也要与时俱进,我们不能用昨天的观念去教育今天的孩子。
小时候,我们都生活一个物质匮乏的时代,那时的社会取向是以创造更多的消费品来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而物质决定意识,教育又属于意识形态里的东西,我们的教育也呈现了制造业的痕迹,它对待人就像对待物品一样,并不注重人的个性。在如今的信息文明时代,我们的教育观念有了很大的改变,注重的是人的潜能的提升和人的需求的全面满足。教育孩子不能再像以前对物打交道那样跟人打交道了,它要用人本身的规律和人打交道。而人本身的规律,就是要发展与众不同的个性与天赋,注重个人感受,以及内心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这时候家长如果不分轻重,不分原则的打骂孩子,将会给孩子的心灵造成极大的伤害。
孩子们来到世间就像一张白纸,他们的内心本来纯净无暇,但是,人的成长又不能离开周围的环境,所以,孩子的行为习惯除了受家长的影响外,外界环境也对孩子产生着不可抗拒的影响。孩子的心智还不健全,还不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家长就好比在大海中航行的舵手要时常帮助孩子矫正前进的航向,去除掉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所沾染的恶习。适度的惩罚可以使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更加完美的品格。
接下来说一说有关惩罚教育的手段。
惩罚一般有口头惩罚,物质惩罚,精神惩罚,身体惩罚等。在这里我要向大家讲述的是除了以上方法之外几种更富有智慧的惩罚方式。
第一种:不需要任何惩罚语言的惩罚方式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有个“四颗糖”的故事:
有一天,当校长的陶行知看到一个同学正在打另一个同学,他对那个打人的同学说:“下午三点,到我办公室去一趟。”当这个孩子心惊肉跳地敲开校长的大门的时候,想象不到的一幕发生了,孩子惊讶地看到陶校长笑眯眯地看着他,从口袋掏出一块糖,对他说:“我要奖励一块糖给你。”孩子很不解地看着陶校长,陶校长说:“孩子,为什么要奖给你一块糖呢?你看我让你三点到,你就三点到了,很准时,所以要奖励你。”孩子拿着糖块很感动,不知说什么好。
陶校长又从口袋里掏出一块糖对孩子说:“我还要奖励你一块糖,因为今天我不让你打那个同学,你马上就住手了,显然你是很尊重我的,我很需要你们的尊重,所以谢谢你啊”。孩子手里捧着第二块糖,早已感动不己,泪流满面。
陶校长又从口袋掏出一块糖笑容绽放地对孩子说:“我知道你打那个同学是因为他老欺负女同学,你看不惯他,因为你的正义感,所以我还要奖励你。”孩子接过第三块糖,流着满怀感动的眼泪对陶校长说:“校长,我错了,我再也不跟同学打架了,一定听老师的话。”
陶校长又掏出第四块糖抱着孩子的肩膀说:“我知道你是一个好孩子,是一个知错就改的好孩子,我为有你这样的好学生感到自豪,再把这块糖拿上,回去吧!”
显然,在这个案例中,陶行知似乎并没有运用任何惩罚的手段,这种不需要任何惩罚语言的惩罚方式才是惩罚中最具智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