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蝌蚪家长回顾2019小升初,指引2019

陪孩子小升初,就像结婚一样没有经验,但必须面对,想逃也逃不掉。当时我也曾经迷茫过。感谢所有好心人的指点。我觉得还是有必要把我的一些心得分享给2019及以后小升初的家长们参考,算是我对家长帮的回馈。我的观点很多时候有些偏激,我不是来找骂。你们觉得有用,就参考;觉得不对,就不要接受。
以下内容,源于实战,完全是干货。我也没有必要拐弯抹角,希望有心人批判地吸收精华,去其糟粕。
前言:小升初的故事,其实就是小马过河的故事。各位家长其实就是小马。别人的说法,你们听了很多。其实你自己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分析。否则你们听来的内容完全是不适合自己的。这是我的最主要的感受。
第一条:论家长与孩子
绝大多数家长只有一个孩子。就算你家有3-5个孩子,也是有限的。可是优秀的孩子数量是巨大的。家长一定要切实把自己的孩子看作是最优秀的孩子。切记不可对孩子失望,无论他离小升初的目标多么遥远;你们都不要放弃。这一条很重要。
说起来轻松,可是我们往往会中途忘记这一条。导致家长没有信心,孩子丧失斗志。大家千万要注意坚持信念。
第二条:论目标
小升初5升6时,xes有关与这方面的讲座。我去年参加了这个讲座,受益匪浅。
只有目标定准了。后面的战斗才能够准备充分。拿我去年9月份听完讲座后,就定了两个目标,一个冲刺,一个保底。后来10月份通过对孩子学习情况的进一步了解,以及其他人的意见。发现冲刺目标太高,就直接把目标定格在保底。
我个人认为,目标不一样,采取的行动就不一样。其实定的目标不同,你的行动就不同。就好比打仗,你得知道你的战场在哪里,你的“敌人”有哪些地方可以“攻击“,需要打哪些战役......
第三条论长远大计
小升初非常重要,确定了上面的目标学校了,就算成功了一半。但我们容易短视,为了目前的备战而忘记了我们对孩子的长远期盼。
其他的兴趣爱好应该适当地为小升初让行。但不可以因为小升初而荒废。艺术类该考级的要继续,要不然孩子做什么事情都可以半途而废吗?这对他的人格影响很坏。爱好篮球等,还得继续,但必须控制时间;喜欢下棋,还得下;喜欢玩游戏,还得玩。如果孩子为了小升初,就牺牲了他的全部,变得郁郁寡欢,甚至性格出现问题。那就离我们培养孩子成才的长远目标有悖了。
这是我的真实感受。我的孩子还是坚持在做他爱好的音乐,也坚持篮球,坚持下棋等。快乐生活是人生大计。虽然升学不需要这些。但是,等孩子工作了,需要有软实力;孩子成才了,需要有好身体;孩子成家了,需要有幸福的家庭;孩子长大了,需要有好圈子...
目标一旦确定,在年后就不可以改变了。因为各个”敌人“的打法是不一样的。除非你的孩子是一直在战斗的牛蛙,打谁都能赢,一直是在挑究竟去哪个学校。而绝大多数的孩子是在4升5才开始培优,以前连奥数都没有学过(像我们家的孩子)。
目标不断改变,就等于没有目标。我们针对目标,首先报了奥数班,其次报了坑班。现在看来,这些组合拳是管用的,有效的,而且是多重保险的。
第四条论奥数
要想进名校,奥数是必须的。如果没有学奥数,抓紧去报吧!否则与名校基本无缘。
学奥数,不要怕晚,我们也是去年这个时候才开始学的。我们去报名时,这个春季班都上了3次课了。XES的奥数教材编的很好,绝大多数教师也很好。个人认为是最佳选择。
奥数非常重要,一定要配合孩子认真学习。但家长不要把分数看得太重。因为奥数是5%的孩子玩的游戏,就相当于运动员是一种职业一样。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拿运动来健身!奥数就是思维的体操,如果你把它当作”职业“来谋生,就很累。但你把它当作每天半小时的思维体操,其中也有一些乐趣。
另外,一般人还有一种误区,以为进名校一定要有奥数的获奖。而实际上,奥数的证书是证明孩子”聪明“的一张纸而已,好比运动员拿到过奖牌。可也没有说你没有拿到奖牌的人就运动能力不强呀?运动界不是有很多陪练超过运动员吗?还有世界范围内,国外很多参加奥运会的都是业余选手。
名校选拔孩子,奥数证书是含金量最高的证书。可是没有证书的孩子也是有机会的,大家一定不要灰心。如果你的孩子是金子,名校有机会发现你。
拿我们家的实际例子来说,我们就只上了个XES提高班1年。从来没有拿过像样的奥数证书。5年级连各种杯赛入围也没有。可见我们就是奥数的过客。具体的说,刚开始上春季班时,我们的要求是跟上就行;到暑假班,我们就争取到了班上第一;接下来的秋季班开始,每天保持30分钟学习奥数。这些努力虽然不够,但却为后来的推优考试打下了基础;这些时间虽然不多,但也为娃腾出时间来发展其他的潜能,保证孩子全面发展。
所以,奥数一定要学。能够拿奖最好;但要认真学习最重要,而且要永不言迟,不要怕落后。孩子没有获奖不是说他学不好,而是暂时不如别人而已。具体是为什么你自己要清楚。谁说举重冠军一定是世界上力气最大的人?未必呀。
第五:论特长生
很多名校有招特长生。但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几率比奥数获奖还低。所以,如果培养孩子的特长是为了进名校,那就是动机不纯。
但这个也是一条路。对于一些孩子还是低年级有一些特长的家长,我倒是有一点建议。首先:培养特长主要要由着孩子的兴趣,要看娃是哪方面的料,有潜质;其次;看看学习这方面的孩子是不是很多。比较冷门的乐器就比钢琴之类的成功的把握大;比较冷门的棋类就比围棋容易中着。
所以,如果孩子有兴趣,不妨培养一些冷门的项目,比如大提琴,圆号;比如桥牌等。这些成功的几率远大于钢琴,小提琴,围棋......
第六:论”坑班“
奥数培训和坑班都是商业性的培训机构。没有培训机构能够保证你能够进**学校。
很多家长不知道怎样选择。其实你看清楚培训的目的就很简单了。奥数培训是帮助孩子提高数学能力;奥数的获奖证书是通向所有名校的通行证之一。”坑班“是为特定学校筛选生源的渠道之一。知道怎么选了吧?
如果你家的超级牛蛙,只上奥数就足够了。只要奥数足够好,其他不太差,所有学校的门都为你开。
如果你家的孩子是一般的牛蛙,就需要既上奥数;也要上目标学校的”坑班“。这样才比较保险。
另外再说说”坑班“那些事。不是进入坑班就万事大吉,不是进入坑班就万事大吉,不是进入坑班就万事大吉!重要的话我要说三遍。所谓坑班也只会向名初推荐班上成绩优秀的那一部分学生。
因此,对于成绩差的孩子,课堂自律差的孩子,请慎重考虑入坑。很有可能进入他们的“负面清单”而拉黑。举个例子:随地吐痰的,老师会拉黑;考试作弊,拉黑;成绩太差,拉黑......
第七:论简历
大家都比较纠结简历这回事,因为政策越来越紧,考试越来越少,取而代之,很多学校都是通过简历来录取学生。我自己也纠结过,下面说说我关于简历的一些看法。
首先:孩子自己就是最真实的简历。小学成长手册,里面记录了全面地内容。里面需要家长填写的部分,一定要认真填写。要不然,到时名校在准备录取时,会看出家长对孩子的关心不够而受些影响。记住了,名校约家长面谈时,不一定让你带获奖证书原件(招生办都有主要杯赛的获奖名单,所以不需要你带),但一定要你带成长手册原件。可见成长手册需要认真对待。
其次:简历里最重要的内容其实是你的联系方式。名校很显然不是因为你的简历才找到你们家孩子的,他们找到优秀孩子的途径超过了你的想象。简历的终极目的有两个:1,决定录取后能够联系到家长;2,决定录取你家孩子前看看他们能否在简历里找到他们有没有看走眼的地方。
以上说得有些偏激,但如果学校在3月份就录取你的孩子,绝对不是因为看到简历才录取。而是想通过简历看看与他们的判断是否一致而已。
最后,简历要认真,但不要豪华。想想看,如果你来招生,面对堆积如山的简历,基本上只看第一页。其他的内容是第一页有疑问才翻翻。所以第一页就决定了他是否还往下看。
啰嗦一句,通过坑班递交给目标学校作用大于自己去投简历,例如通过MX,BC投给2中广雅,就比自己去投简历要更受用,但是为了保险起见,建议坑班代投简历后,自己再去目标学校投一次。
简历投递:所有名校的门卫都是“外交家”,他们说“不收简历”、“招生工作还没开始”纯属外交辞令。因为教育局不容许任何学校搞类似的活动,招生办对外宣传都是不收简历,还没开始。实际上是盼着有人给他好学生的简历呢,你要像快递员拿样丢在那里,不需要签收,丢下就走。这也是机构存在的重大意义,因为不是所有的家长都懂这个,但机构很懂,机构知道如何投简历。如果家长相信“招生还没有开始,不收简历”,等“宣布开始”,其实就是已经接近尾声了:只招几个“填坑”的而已!
第八:论“三好学生”、“大队长”
在这物欲横行的时代,大家更要淡定。我就看到去年区级三好学生也没有被名校录取。这些荣誉只能证明:一孩子确实优秀;第二,家长优秀,有关系,有办法和老师搞好沟通把你的孩子选为大家的“楷模”。但名校录取不会仅因为这个就录取。名校得保证好的生源。如果你的孩子获得这些荣誉,恭喜你的孩子获得加分项;如果没有得到,不要气馁,没有关系,孩子要有上进心,有斗志最重要。
第九:论“全优”
名校对语数外的基本要求是语数外全优,所以大家不要因为去学某一个东西而把语数外任何一课的成绩弄到优以下。
其次,因为体育是中考必考项。名校对体育成绩都有要求,期望是优。大家不要忽略孩子的体育锻炼,从小多锻炼才有好身体。
这些是小的细节,希望大家不要忽略。
第十:宁为鸡头,不做风尾?
小升初其实是门艺术,不是把孩子送进名校那么简单。大家要有点策略,一切为了孩子的长远大计。
1,如果你的孩子真的是超级牛蛙,就到最顶尖的学校去继续称霸;保持孤独求败的霸气;这叫“永做第一”。这样的孩子,可能未来是学术性的学霸,科学家等;
2,如果有二流的牛蛙,可以去一般的名校去做领头羊;或者,如果孩子的斗志可以,也可以到顶尖牛校去像高手发出挑战。这叫“不做第一,永保第二”这样的孩子未来会做各行各业的领袖,领导。20年后,其综合实力往往会超越第一类孩子;跨越若干领域,做“领军帅头”,时代的宠儿。
3,其他的牛蛙,去超级牛校将是不理智的选择。不利于孩子的最佳成才,他们本可以如以上第一类,或第二类的同学那样,过上幸福的、自豪的初中生涯,一直做实实在在的“楷模,榜样,领头人”;可是却在高手如云的氛围里做陪练,反正学校里的什么好事他们是占不了多少光了......
希望我们的孩子在中学、大学仍能够保持斗志,保持最佳的战斗状态和精神面貌....
该结束这篇分享了。我最后说一下:
1)带着孩子小升初,保持小马过河的心态;相信自己的判断,没有一条现成的说法适合你;
2)别人觉得你家是“牛蛙”时,你要谦虚一点,你的孩子曾经也是“蝌蚪”;当成绩摆在你面前,觉得自己孩子貌似“蝌蚪”时,你要坚信,你的孩子可以变成“牛蛙”。